关于社会责任感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与现实意义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社会责任感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与现实意义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社会责任感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立德树人、浩然正气、勇于担当和天下为公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深入研究和批判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积极成果,有利于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同心同德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责任感;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44-02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社会责任感教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激励中华民族奋然进取、报效社会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儒家是主流和核心,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以“修齐治平”为己任;道家提出隐世和避世的主张,其实质是以避世的方法更成功地入世;佛家主张出世,却是身在世中而出世——摆脱尘世及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1].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道德精神基因,研究并借鉴其中关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积极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立德树人,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第一任务,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儒家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把责任看作德性的内生驱动、生命自身的内在要求.由此出发,儒家主张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提出内省、慎独、践履、居敬、改过等修养方法.《论语·学而》把人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按重要性依次排列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德”和有余力则学的“文”,突出强调了修身的优先地位.《大学》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的三条总纲——由“明明德”经“亲民”而“止于至善”:起步即由小见大、立意高远,把立德放在首位,强调人心启迪要靠正面引导;进而提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方法在于“亲民”,并把不断追求“至善”的境界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道家虽没有从正面强调个人对天下兴亡或社会治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但却开辟了塑造人的另一途径.在“化人”方面,道家更关注个人生命权利和天赋个性,反对过多的人为干预,主张“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无为而民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在社会责任方面,道家主张用思辨的优势从远距离反省社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这是用反向思维教人以安身处世之道.

佛家也特别重视个人修为,主张灭除“贪、■、痴”这“三毒”,因为“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大智度论》第三十一);而破除“三毒”要通过“戒、定、慧”这“三学”.“戒”即遵守戒律、约束行为;“定”即身心安定、止息烦恼;“慧”即达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的境界.佛家还从小乘追求自身解脱的重“自利”,发展为以慈悲“利他”、度人,这样就把个人的真正解脱与“世间”的改变(别人的脱苦)联系起来,以激发佛教徒造福人生的情怀[2].

二、浩然正气

“正气”指人们出于对自己所信仰的道义价值的坚定追求,显现出来的是一种维护个人人格尊严、组织尊严或国家民族尊严、拒斥一切威逼利诱的崇高气节[3].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正气”由孔子最早明确提出,而后由孟子进行了系统的发挥.一是正气之“正”,首在“身正”.孔子认为,对民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进行正面引导和教化,则民众“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对“正”的解释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二是正气之“正”,亦在“理直”,要“以直养”.孟子在谈到“气”的培养时,引用曾子的话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占不住理,保持沉默,占得住理,千军万马也义无反顾.三是身正、理正,则气锐且勇.“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四是孟子把正气称为“浩然之气”,说它“至大至刚”,使“正气”又具备了“塞于天地之间”的本体论意义.五是关于正气的作用,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士不可夺气也”(《论语·子罕》),“气”在这里就是锐气、勇气,但“气”之不可夺,“锐”和“勇”是表,作为精髓的东西,仍在于“正”.“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六是养浩然之气要有耐心,循序渐进——“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并且要和行动结合起来——“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要做到“三勿”——“勿正[即止],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能够具备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而“大丈夫”的造就需要经过苦难的磨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浩然之气包含着强烈的坚持正义的社会责任感,鼓舞着人们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岳飞39岁为国难死,留下“精忠报国”的美名;文天祥47岁就义,谱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诗句.

三、勇于担当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人们的社会担当,“当仁不让”(《论语·卫灵公》)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士处于“四民”之首,是社会精英,应当自觉以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为己任.在西方文化日益风行的今天,更应当突出强调文化自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包容性,鼓励社会名流胸怀道德理想追求,为社会发展进步添砖加瓦.第二,即便算不上“士”的普通人,也要有自己的社会担当.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遇到欲偷袭郑国的秦军,即冒充郑国代表,以自己的货物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并派人回郑国禀报,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这就是普通人的社会担当.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对位卑者(普通人)社会担当的写照.第三,社会担当并不意味着全是“有所为”,有时候需要的是“有所不为”.孔子认为为人处事要走介乎“狂”和“狷”之间的中庸之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孟子认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在“有所不为”方面,道家的特点更为突出,“无为而无不为”是他们追求的高境界.第四,社会担当还包括诚信(诚意).诚信是最基本的担当,是责任担当的钥匙,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所谓“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大学》把诚意放在“修习治平”之前,突出了其基础性地位.

四、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有学者考证,“天下为公”之“公”,指的是社会的公正、平等与和谐状态,这种价值观在先秦既已形成,是中国古代普遍的文化取向,且诸子百家多有与此相通的思想.只是到了康有为,才使“天下为公”有了天下公有的解释.但不管对“公”做何解释,“天下为公”、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情怀,都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最高境界,影响深远.

孔子的“天下为公”思想体现在他的民本思想中.一是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显示其对人身安全的关怀甚于对财物的惦记.二是主张人与人平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三是认为百姓富足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四是提倡在民富基础上的正面引导.孔子在回答弟子“既富矣,又何加焉”之问时答道:“教之.”(《论语·子路》)五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孔子与弟子谈及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理想社会,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抚慰,更有社会关系的和谐.孟子透过民本思想,在“天下为公”方面走得更远.一是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和作用,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认为“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公孙丑下》),“失其民者,失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若能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则“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二是主张尊重民众的权利,甚至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至宋明理学,“天下为公”思想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合的意味渐浓.宋代范仲淹把“天下为公”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忧患在前、不图享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主张普通民众亦有责任关心天下之兴亡.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并将其与三义理念相融合,作为企望达到的奋斗目标.

五、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培育社会责任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立德树人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发展的大计.党的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指明了方向.其次,浩然正气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生力量,传统文化中关于浩然正气的教化,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现实意义.再次,“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4]最后,领导干部以“天下为公”为胸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团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是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樊和平.中国人的文化基因[J].新世纪图书馆,2014(12):18-26.

[2]姚卫群.佛学概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448.

[3]虞文华.“讲正气”思想的优秀文化传统探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7.

[4].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5-05.

社会责任感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社会责任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法制和社会杂志社

2、社会杂志社

3、社会语言学论文

4、社会科学家杂志

5、社会心理学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