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官场的乡谊相关论文怎么写 和渗透官场的乡谊方面论文如何写

这篇渗透官场的乡谊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渗透官场的乡谊

在封建社会,同乡关系是除亲属、裙带关系以外最亲近的关系.同乡之间有一种“亲不亲,故乡人”的情谊,即所谓“乡谊”.乡谊渗透在清代官场中,在官场上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官场中人互相拉拢、互为党援的重要纽带.其表现可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优用乡人

掌握用人之权的官员在选任或酌补官员时,往往优先考虑同乡.从被选任或酌补者一方面来说,他们是靠着乡谊获得官职的.

李鸿章是在用人问题上重乡谊的典型.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对皖籍求官者甚为关照,致有“滥用乡人”之评.他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凡是同乡前来投靠要官,他都接纳,并尽力委以官职,于是乡人“闻风麇集”,至“局所军营,安置殆遍,外省人几无容足之所”.

对于犯案和无能的同乡,李鸿章也给予关照,乃至委以官职.安徽怀远人刘铭传在家乡组建团练时,因经费不足而命部下抢劫,结果被判死刑,后得看守之助逃跑,逃至苏州后,以乡谊谒李鸿章,李看在老乡情份上收留了他,并委以帮哨之职.李鸿章还因乡谊任用过识字不多的小贩为道府官,刘铭传对此曾叹道:“将道府要差委以此种无能之人,哪有不坏事的道理!”

淮军将士多皖籍人,李鸿章又是靠淮军起家的,因而他对淮军将士甚为倚重和照顾.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李鸿章曾对人说,当年乡井子弟捐躯杀贼保疆土,现在遇到了太平之年,就应该让他们聚财理家,一切小过失都应当宽纵勿问.

李鸿章对于科考中同乡人是否中试也极为关注,因为这决定日后官场上能否增加皖籍官员的数量,中试者多则皖籍官员的势力就会增大.

关于以乡谊补官,清末徐珂《清稗类钞·诙谐类》“先酌乡人”条记有一例:某大吏对于乡人多所迁就,各地官缺须酌补时,其僚属问之曰:“酌则谁先?”大吏曰:“先酌乡人.”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到补官时乡谊的重要作用:一省里面的补缺人员分四大宗,“第一宗,是给督抚同乡,或是世交,那不必说是一定好的了;第二宗,就是藩台的同乡世好,自然也是有照应的”;第三宗,是顶了大帽子的(即依仗权势者的力量);第四宗,是没路子的人,所谓“不相干者”.可见与大吏有同乡关系的候补者是要优先照顾的.

二、同乡性幕帮、胥帮

做官靠乡谊,当幕友,胥吏(书吏)也少不了乡谊.一些地区的幕友、胥吏还以乡谊为纽带结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帮.如淮军幕府中虽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鸿章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钱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的绍兴、湖州两地人,两地幕友又各成一帮,各树党援,各为本帮幕友得以入幕出力,在衙的幕友系何,则何得馆较易.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胥吏.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万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

晚清李伯元《文明小史》曾说到绍兴师爷在衙门中的情况:“原来那绍兴府人有一种世袭的产业,叫作作幕.什么叫作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

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绍兴府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籍的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的书吏多绍兴籍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主要指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清人金安清《水窗春呓》云:“六部胥人皆绍兴籍.”胥人,即胥吏、书吏.清末夏仁虎《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大意谓各部的书吏分为几种班,虽然在官场上都是未入流之人,但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功力老到,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

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延续下来的,据说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啸亭续录》云:“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

三、同乡会馆

清代京师与各地建有许多专供宦游者和科举士人居住的同乡会馆.这些同乡会馆是以乡谊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不仅为同乡官员、士人提供住所,还作为同乡官员、士人之间“敦睦乡谊”,即拉拢同乡关系、联络同乡感情的重要场所.京师福建会馆悬挂的对联云:“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体现出同乡官员、士人在本乡会馆中的亲密关系.

这些同乡会馆,从建馆到以后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乡谊的凝聚作用,都体现出“敦睦乡谊”的宗旨.例如:1.靠同乡官员、士人共同捐款建立馆舍.2.逢年过节在会馆中举行团拜活动,届时聚饮看戏,晤谈订交,联络和加固同乡关系.3.为增强家乡荣誉感和同乡凝聚力.很多同乡会馆都举行祭祀乡贤的活动,并将本乡做官和中试者的姓名、官衔、科目、封爵等题匾挂在会馆中.

四、保护同乡

官场中的乡谊还特别表现在对落难同乡的支援和保护上.如清末“四大奇案”主角之一的举人杨乃武是浙江余杭人,当他受诬蒙冤将被处死之际,浙江籍的京官都极为关心,彼此书函往复,了解案情;翰林院侍读钟骏声、国子监司业汪鸣銮等二十八个浙籍京官还赴刑部为杨乃武鸣冤;刑部侍郎夏善同与杨乃武是同县人,也于关键时刻加以援手,密奏案情,终于使杨乃武保住了性命,冤案得以昭雪.

(摘自《大清衙门》)

渗透官场的乡谊论文范文结:

关于渗透官场的乡谊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渗透官场的乡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