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激发道德情感以培育大学生社会公德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大学生社会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激发道德情感以培育大学生社会公德

摘 要:道德情感作为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帮助教育对象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强大催化力量,且道德情感与社会公德在内容上相呼应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而在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中应充分重视道德情感的深层驱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情感并运用道德叙事、道德体验的方法增强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效,实现公德培育的目标.

关键词:道德情感:社会公德: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 2017) 11- 0149- 04

一、道德情感与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一)道德情感的含义及内容

道德情感实质上是一种情感体验,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它是人们基于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1].当某种道德现象符合人类某种需要时,就会流露出愉快、满足、兴奋、得意等积极的肯定性情绪表征,从而激发主体内心与之相应的道德感,在肯定了内心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励主体去实践让自身愉快的某种道德行为.反之,当某种道德现象并未符合主体需要且侵害了其利益,这样表现的则是愤恨、难受、痛苦等消极的否定性表征,使主体在情感体验上否定某些令人不愉快的某种道德关系或道德行为来修正自身的道德认识、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可见,作为道德行为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道德情感,能够对人们的道德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在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的阶段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积极探索道德情感,来发挥道德情感在社会公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情感的内容错综复杂,心理学和伦理学上未曾有明确的分类,我们通常所了解的道德情感可以简单的根据承担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个体道德情感和群体道德情感.首先,个体道德情感包括同情感、内疚感、羞愧感、是非感、责任感、幸福感、义务感、公正感、荣誉感、诚实感等.它是个体在具体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善与恶的心灵感受和情绪反映.其次,群体道德情感是基于人类共同的道德需求,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而发展出共同性情感体验.它包括集体主义的情感、国际主义的情感、社会正义感、爱国主义的情感等.个体与群体的道德情感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紧密相连的关系,个体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个人的内在道德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体性,但个体始终是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个体,离不开群体道德情感对其的影响.同样,群体道德情感也离不开个体道德情感,因为群体道德情感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任何群体性道德的实施都离不开个体发自内心的遵循.如爱国主义情感,如果没有个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基本支撑就不可能存在.一个内心没有责任和荣誉的人不可能爱集体、爱国家.

(二)社会公德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对人类现实生活中公共领域的基本性的道德要求,在保障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维护日常生活秩序、改良社会风气、增强个人基本品德修养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就内容而言,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公共道德行为准则,是为了我们群体的集体利益而沟通商定的具体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不应该做什么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具体来说,它由5个方面组成,即讲文明懂礼貌、爱护公物、助人为乐、遵纪守法、保护环境.按层次来划分它包括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反映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如爱护社会公物、遵纪律守法规、维护公共利益等;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如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等.

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由3部分构成.在人与人的层面,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主要表现在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要求大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尊师敬长,在与同学之间相处时讲文明、有礼貌,争做“四有”新人:在生活和学习中,讲信用、踏实做人、做事,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公益性活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大学生要做到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利益、遵纪守法,作为学校的一份子,要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与纪律制度,爱护校园的公共设施、桌椅板凳、一草一木.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大学生要讲卫生、保护校园环境,从宿舍到教室、图书馆、从生活到学习的场所,要做到不乱扔垃圾、随时保持整洁卫生,通过点滴小事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构建其道德大厦中最基础、同时也是最低层级的一环,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在教育中的体现.正是因为公德的基础性才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为他们道德体系内的其他道德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根基打的稳才能建立起自身良好的道德体系大厦.加强学生的公德教育有助于推动社会整体道德建设,公德是对社会整体的道德素质与水平的体现,作为数量可观的大学生群体,像是社会整体中一面道德旗帜,是引领和示范者的象征,发挥着良好的模范作用,对推动我国道德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道德情感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道德不是一种生硬的物质性存在,而是一种蕴含着丰厚情感因素的精神存在.情感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从根本影响人的判断和选择,它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良好的、道德的情感更能触动人心、洗刷精神、荡涤邪念、催人向善.一旦树立起自身道德的情感便会根深蒂固,从内心约束自己,真正达到道德教化的目标.所以,在公德培育中,不妨从培养道德情感入手,由此形成相应的道德信念与道德习惯,帮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做出明智道德选择、主动践行优良的道德要求.

(一)道德情感在大学生社会公德形成中的地位

在个人品德的形成中,先从认知到情感,在有了基本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情感上的肯定与认同:再从情感到意志,经历了情感上的考量与选择之后生成较为坚定的意志:最终落实到行为,从知到行通过情与意的历练才更显行为落实的坚韧.其中,道德情感是构成个人社会公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单凭道德认识并不能直接导致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发生如果没有洋溢的热情便很难得到落实,道德情感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行为选择的力量和源泉,是道德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社会公德作为个人品德中最基础的一环同样也需要道德情感作用的发挥和推动,在道德情感的催化与帮助下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品质.

首先,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力量和源泉.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要求能否实现时的内心体验,凡与主体需求相契合的境况都能使主体的道德情感得到放大、加强与肯定,进而推动人们产生与之相应的肯定性道德行为:相反,对于不按照主体的须要的境况、需求,主体的道德情感便会回之排斥、否认或者贬抑,进而促使人们采用相类似的一些消极行为.由此,情感能决定道德认知过程的选择性,通过肯定性情感体验的沉淀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念,行为在信念的引领下更易产生也更具坚韧性.道德主体对行为的选择、产生都受到浓厚情感因素的制约,一个未形成道德感情的人,不可能产生道德行为,也不可能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可见情感的力量不容小觑[3].因而在大学生公德培养中,可以充分采用相应的道德情感来形成优良社会公德品行修养.

其次,道德情感是作为道德价值判断的一项重要权衡标准,表现为应该这样或不应该这样,体现出价值关系的表达,它承载着判断主体的意愿,而这种意愿是在经过情感体验之后而产生,是一种从情感体验上的认同向观念上的应当转化的阶段.有了情感体验就会使道德内容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在落实具体道德行为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和判断并加深内心道德信念.

(二)道德情感与社会公德在内容相呼应,道德情感引导社会公德行为

常见的道德情感有同情感、是非感、羞愧感、内疚感、责任感、义务感、公正感、诚实感、尊重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的情感、社会正义感、爱国主义的情感等.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清晰明了地规定了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讲文明懂礼貌、爱护社会公物、遵纪守法、助人为乐、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道德情感是内心认同,社会公德则是行为规范,两者依次递进、“目标”一致.道德情感像是社会公德的引导,只有在强烈是非感、尊重感、羞愧感和同情感的深刻影响下才能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一个知晓是非、尊重别人、懂得羞愧的人才能表现出不同场合该有的礼貌,文明的对待他人,以礼来体现对人的尊重:一个有着强烈的同情心能够想象自己处于别人的情况并理解他人的情感的人更愿意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只有在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公正感的深刻影响下才能做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一个有着深切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会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的责任:一个有着公正感、是非感和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情感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遵纪守法,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自觉遵守秩序和法律,明是非、勇于挑起责任的担子,做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情感对道德的陶冶作用

我们所进行的道德教育,需注意到情感上的认同和陶冶作用,由于任何同人的情绪相反的说理都无法灌输到人的内心,更不会转化为人的行为,甚至还可能获得相反的效果[5].所以要发挥情感对道德的陶冶作用,要让人在情感上不排斥、在态度上认可,以便更好的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在情感对道德的陶冶影响中,其独具的“感染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是人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具有强烈的外显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情不自禁”.而这种外显性便构成了感染性存在的前提,相同情境里一个人表现出的情感能够激发起周围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绪体验,这种因情感彼此感染而发生的体验现象就是情感感染性作用的体现.在情感感染的阶段里,感染者通过心中道德情感的外化而产生的道德行为,将行为背后所展示的情感世界传递给被感染者,从而使自身内心情感世界有所感触,想象自身与感染者相差多远,进而产生惭愧感.使被感染者体验到一种“我为什么不能像感染者一样”的情感,从而激励自己向感染者靠拢、迈进.

三、用道德情感来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教育家黄家灿说到教育中的情感,认为理虽是祛除病痛的良药,但情却是苦涩的药外包裹着的糖皮.无情,则理难以下咽;无理,则情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唯有将情与理紧密结合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实现由情而导行的教育归宿.运用道德情感进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只有做到有情有理、情理融通,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公德层次,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践行的全面统一.

(一)加强道德情感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情感

要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必须要加强良心观、荣辱观和责任观教育.良心本质上是爱人之心,容人和利人之心,表现为依据道德准则和标准在谅解和感触现实中的道德现象时所产生的道德情感.良心形成之后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能够深刻影响主体的道德认识,培养主体的道德自律.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要注重培养这方面的情感,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不是天然自成、理所应当的,要对父母的养育怀抱感恩之情、对师长的教诲、同学间的互助怀抱感激之情,内心充满感恩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回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荣辱感和责任感教育对社会公德情感的培育有很大的作用,只有知荣辱、明羞耻、有责任心的人才能促使自己从应该如何做走向我要这样做.在对大学生的公德培养中,要善用“八荣八耻”情感要求来使大学生明晰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知耻而后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责任感教育包括行为责任感、成才责任感、生命责任感等,在理论和实践的培育中要按次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教育的选材和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内含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培育的部分,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明白对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在行动中更能感受集体的意义、社会整体的意义从而做出负责任、肯担当的选择,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发挥情感陶冶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情感,顺利有序地进行公德教育

情感陶冶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引导道德行为的产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同其他的德育方法相比,更为灵活彻底、轻松愉悦.情感陶冶没有过多的说理说教,通过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动机——情感,赋予驱动力来使行为动机的力量扩大,加之情感的感染和陶冶的作用使社会公德教育是在实践中实现寓教于景、情景交融,具有灵活生动、感染力强等特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情感陶冶的方法主要有道德叙事和道德体验.首先,道德叙事作为情感陶冶常用的教学方法将道德故事的情节性、戏剧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使受教育者不仅仅获得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受到了一种文化熏陶,并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一定的价值观教育.德育教师正是通过故事的叙述,将所需要学习的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道德教化.同时在叙事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生理特征选择适当的叙事主题与内容,在叙事的过程中更要精心设计,使之生动有趣、带入感强,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并在学生的心底埋下对公德认同的根.

其次,用道德情感体验强化和加深社会公德认识,通过道德情境的创设、角色想象的道德体验来更好的在情感上加深对社会公德的认同,做出更好的道德行为选择.

道德认识、决断和行为经常表现出好像不经主体的沉思与抉择便瞬间发生,更没有道德主体衡量后果、较长的心理筛选之后做出决定,这都是源于道德现象具有突发性、情境性和果断性的表征.尽管在这样的场景下,道德行为的产生也不是一个非常艰难而复杂的过程,只要心有善心,善心善意便会体现为具体的行为.这样道德情境的创设便能让大学生体验道德直觉性的判断、从而肯定内心善的方面并将其扩大.道德情境的创设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创建,例如正面积极的情境创设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围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为主题的故事编排和角色扮演活动,开展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道德事件的演讲比赛等等,使学生在一定情境的创设下受到其中道德情感的熏陶,加深对社会公德的内心认同,继而在学生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出具有社会公德品质的道德行为.参考文献:[1]卢书欣.论道德情感的培养U].现代教育论丛, 2009,(7):35-38.[2]许泽腾.试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U].现 代教育论丛,2008,(8):40-44.[3]王海明.新伦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89.[4]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 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8.[5]李建华,向征,袁建辉.论道德情感的升华U].现代 大学教育,2003,(1):99-103.

(责任编辑孙国军)

大学生社会论文范文结:

关于大学生社会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学生社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2、大学生投稿

3、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4、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5、和谐社会论文

6、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