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教育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福利视角下的社会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社会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社会教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福利视角下的社会教育

摘 要: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凸显,“民生”以历史的姿态重新成为社会成员诉求的目标.发挥二次分配功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具有补偿功能的社会教育制度在社会问题治理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社会福利视野下,要完善社会教育,必须健全其服务民生的目标体系;扩展社会教育内容,丰富其内涵;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社会教育管理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教育,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关键词:社会福利 社会教育 发展路径

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为了保障公民享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要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教育的公平、公正性”、“落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现阶段中国发展公共事业、服务民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作为社会治理的关键路径,社会福利和社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概念界定

1.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颁布的《社会福利法》(1935).此后,“社会福利”概念即被有关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以政府和社会为责任主体的社会制度的统称.不过,各国对社会福利概念的解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际劳工组织将社会福利界定为,组织对其成员提供的风险保障,如老年津贴、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提供资助并帮助其重新找到工作(1942).

德国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它将社会福利理解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补偿机制.

美国对社会福利的理解最初仅限于对老年、残疾及遗属的生活保障,后来扩展到各项社会保险及家庭津贴等.美国社会福利总署编写的《全球社会福利制度》将其概念界定为: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为个人因谋生能力中断而需要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为抚养子女而发放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它是为了保证个人以及集体成员拥有平均的生活水准和身体健康而提供的各项社会服务和有关制度的组织体系;弗里德曼在《选择的自由》中明确指出,社会福利包括公共援助、房屋津贴和医疗保健.

在英国,社会福利被首次赋予了普遍性原则和类别原则,被认为是代表社会进步的政策的组成部分,其目标被界定为消除贫困,旨在当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给予生活保障.

各国社会福利制度实践及研究者视角的差异导致其对社会福利概念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国际劳工组织、德国和美国关于社会福利的界定相对狭窄,认为社会福利只是对“老、遗、残”以及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成员的济贫计划;英国的社会福利外延相对较为宽泛,不仅包括济贫计划,还包括自愿保险计划,即满足那些收入较多的居民较高层次的需求.

我国对社会福利的权威界定始于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划定了社会福利的范围,即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制度等一起组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提供多层面、更丰富的福利产品与服务.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渐突出.“民生”以历史的姿态重新成为社会成员诉求的目标.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稳定机制,社会福利承载着“民生”夙愿,从家庭成员相互保障、团体互助、慈善事业等非制度形态走向法制规范、政府及社会管理、国民普遍参与的制度形态;这一制度是国家、政党和政府的政治制度选择、经济政策安排以及社会发展成果的集合.

2.社会教育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问题也愈加严重化,比如犯罪率上升、城市居民贫困问题及其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疏离和生活环境恶化,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对社会的漠然.美国社会学家库尔利指出(1902),这些社会问题是与物质空间相关的,比如社会隔离和陌生感等.佩里提出应“创建邻里单元”以解决这些问题(1923),他推动了“社区中心运动”,提出建立公共学校以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增加社会休闲活动以提升社区归属感——社区活动的开展为居民提供接受教育和休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低收入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1896年,杜威创立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他尝试让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为社区服务,因此设了一些强调实践性而非学术性的课程,例如烹饪、木工、纺织等.与此同时,学者曼雷和莫托也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他们主张学校成为社区的一种资源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此两项实验的基本思想为后来美国社会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相应的整合.社会教育在提高民众生存和发展能力、增进社区互动、建立社区规范、推进社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教育的最佳状态是让居民自觉地参与教育,从教育中找到自我提升的方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居民参与度的提高会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因此居民本身才是推动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美国社会教育协会认为,“社会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它建立在社区学校的基础上,致力于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创造发展机会,满足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实行个性化发展;其准则是尊重居民的自由选择权和自主决定权,号召并吸引居民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重点是了解居民的学习需求、尽可能采纳居民的建议并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只有当居民在富有实效的社会行为中受益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善社会生活时,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参与;而当居民积极响应由其参与制定的社会教育活动时,他们会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教育的内在联系

1.社会教育是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包括体制变革、社会结构调整、利益格局变化、思想观念转变等;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已经难以再用经济快速增长这个单一指标涵盖.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挥利益补偿和再分配作用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制度设计包涵三个层次:第一层着眼于保障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第二层着眼于民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充分就业,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侧重于满足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有能力和机会生活下去”;第三层着眼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力图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水平更高、更多元化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活的更好”.而社会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们获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现代性,它嵌入社会福利制度并在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满足民众生存、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递进式需要.

2.社会福利能够保障社会教育的顺利开展

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能够为社会教育的实现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保障社会教育的顺利开展.《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留守儿童、妇女教育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学习权益保障制度”.《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福利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为了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来源的可持续性,要有规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吉林省农村特别困难户基本生活社会福利暂行办法》明确“为了帮助农村特困户提高生产技能,村民委员会需要建立帮扶组织,提升村民的生产效率.”诸如此类的社会福利法律、规章制度客观而充分地体现了对社会教育的需求和政策支持.

3.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能够促进社会教育发展;而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来说,社会教育的普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福利发展水平越高,社会教育的发展空间就越大;社会教育可以缓和深陷困境群体的不满情绪并培养其职业技能,为社会福利的实施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反之,社会教育水平滞后会导致社会福利经济援助手段不能有效化解社会问题;社会福利发展落后,会导致社会教育机制和载体缺乏系统性.

三、福利视角下的社会教育发展路径

1.健全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服务民生

社会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最大限度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它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学龄儿童,也包括婴幼儿、退休人员、务工群体、流动人员等;不同类型的居民对社会教育的需求各有侧重,如婴幼儿的成长教育、学龄儿童的公民教育、成人的社会职业技术教育、老年人的休闲养生教育等.福利视野下,社会教育要以改善民生、增进公民福祉和扩大社会保护为目的健全目标体系,在各个层面上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推进公民教育,形成良好的公民文化;提升居民工业化、信息化技能,推进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合理有效地配置城乡教育公共服务资源.

2.扩展社会教育内容,丰富其内涵

结合地域特征和社区现有资源,在充分调研居民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开展面向特殊人群的公益性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提供无障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优化政治生态,帮助公民习得捍卫个人权利的行动能力;满足公民因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科技进步等大环境的变迁而产生的教育需求,为相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3.推进社会教育创新,完善社会教育管理体系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保障社会教育的目标明确、方案落实;优化和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实施经费支出绩效评估机制;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全员学习提供平台和支持,实现社会教育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也要关注“民众的自治”和“参与式发展”,充分发掘社区“领袖”人物,即社区中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热衷于社会教育的各界人士,使长期以来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能够与民众“自下而上”的行动对接,逐步提升民众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能力,使社会教育在持续满足民众生存、发展之需要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教育,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可以说,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发育是否成熟的一项重要标准.只有大量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教育和社会管理中,才能有效弥补公共服务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提高社会教育和社会管理的服务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政策措施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一些地方已在公民教育、技能培训、社会工作等领域,通过委托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了社会协同治理机制,但这些尝试仍需国家层面将其制度化.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教育的现状来看,当前以推动“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的政策鼓励体系显然不足以涵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教育的多元行动,亟需从领导机制、政策框架、行动措施等方面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在经费投入、内部管理、人才培养、参与机制建设等方面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教育提供政策引领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姜振华,胡鸿保.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

[2]周琼.美国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其运行机制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9

[3]Cooley,C. H.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M].NewYork: Scribner Books 1902: 30

[4]Gillette,H.,Jr.The Evolution of Neighborhood Planning: From the Progressive Erato the 1949 Housing Act[J].Journal of Ur-ban History,2009.4

[5]Hallman,H.Neighborhood: Their Place in Urban Life[M].Beverly Hills,CA: Sage,1984: 19

[6]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M].重庆出版社.2001

[7]国际劳工局.世界社会福利报告(2010—2011)[M].人力资源和社会福利部社会福利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福利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王俊(1984.0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学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社会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社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