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景观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景观和日常生活革命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景观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景观和日常生活革命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

风暴中崛起

情境主义国际作为一个组织形成于1950年代时值战后现代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欧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狂热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更新和重建也给城市空间和设施利用的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型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一切都和“旧世界”划清了界线,但物质和消费膨胀给人们带来蓬勃希望的同时也深藏了过度现代化所带来的危机.

情境主义国际就是诞生于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抬头进而泛滥的时代,但是面对这样大规模的现代化冲击,情境主义国际的成员们却依然保持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周遭的变化和被蒙蔽其中的麻木的人们感到困惑,他们拒绝工作,整天泡在咖啡馆和酒馆,以这样激进的行为方式来抵制和反思更加激进的社会潮流,甚至居伊·德波还公然喊出“永不工作”的口号.情境主义国际在组织形式、思想理论和实践行为上更多地继承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衣钵,强调艺术与社会革命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取消艺术与社会和生活的界线,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来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境主义国际并没有明确的纲领或组织宣言,甚至在组织成员上也在前后期有着很大变化,从最多时候的70多人,到后期的不足5人,但声称自己是该组织的人却远不止这些.情境主义国际从1957年的成立,到1972年的解散,断断续续经历了15年的变化,其从组织形式和思想变化上分为三个阶段:1957年-1962年的“先锋派时期”、1962年一1968年的“从分裂到革命”时期、1968年-1972年的“从革命到分裂”时期.

建立情境主义国际的先驱是分散在整个西欧的各个团体,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文化革命.尽管在策略和个人观念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同样的批判,同样需要在新潮流中分得一杯羹.这些团体主要是:想象的包豪斯国际运动、眼镜蛇小组(即实验艺术家国际)和字母主义国际.后来,德国的刺客团体也加入了情境主义国际.除了法国的居伊-德波以外,范内格姆和德塞托等人也是情境主义国际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以先锋派艺术和文化革命的形式来反抗和改造被异化了的社会现实,试图通过连续不断的试验形式来寻求一种原初的和更直接的表达,同时,针对已被异化了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他们还提出了创造一个新的城市环境的思想.

情境主义国际的成员认为,以往一切致力于艺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团体和活动都因其片面性而未能真正改变社会.因此,他们实践文化革命的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既有理论研究和创新,又有艺术方式的变革,同时还有电影方面的试验,另外,还积极深入生活细节,参与社会革命和政治生活.由德波创办的杂志《冬宴》和《情境主义国际》成为该组织早期的理论基地,其中指出情境主义者就是“从事于建构情境的人”,而建构情境则是指“由一个统一性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地精心建构的艺术性生活瞬间”.1960年代早期,情境主义国际组织内部出现了分裂.自1961年的第五次会议开始,其内部的分歧导致了一系列事件:1962年的两个月中14名成员接连被开除,情境主义国际因此发生分裂,以德波为首的原情境主义国际组织被称为第一情境主义国际,而部分分离出去的成员于1962年3月组成了第二情境主义国际.

与情境主义国际前期的寻求政治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方式不同,在1962年之后,其活动的重心转向了发展和充实关于景观的理论批判.德波的《景观社会》和范内格姆的《日常生活革命》在1967年出版,都对景观的概念做出了详尽的阐释,再加上德塞托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一同成为这时期情境主义国际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的生存方式上已经从存在堕落为占有,那么景观社会则进一步把占有转变为外观.由于情境主义国际对日常政治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关注和积极介入,他们以质疑和反对者的姿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生产方式和资本对社会形成的异化状态,认为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形态已经由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型社会和资本型社会转变为景观社会,而大部分群众却仍然作为麻木的看客混迹其中,对这种隐蔽却更加强大的制约和束缚视而不见.因此,当1968年“红色五月风暴”兴起之时,情境主义国际的主张在青年学生那里找到了实践的基地,德波的《景观社会》也一下子名扬天下.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学生造反运动中,德波等人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建构反对主体异化的情境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指出革命的目标就是要进入自觉意识的历史,制止所有的分离和独立于个体存在的东西,当下的斗争就是要消除雇佣劳动、商品生产.这些理论成为学生运动的催化剂和精神标识,其中“让想象力夺权”“我们拒绝用一个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的世界”等标语就出自情境主义国际成员之手.情境主义国际既是这场学生运动的理论催化剂,又在这场红色革命中迅速崛起,此运动也成为该组织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红色五月风暴”失败以后,情境主义国际也随之陷入低谷,并且这时期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分歧越来越严重,随着成员的纷纷离去,组织也几近解散.1972年,德波与人合作出版了《真正的分裂》的小册子,标志着情境主义国际的真正解体.该小册子中指出“情境主义者无处不在,他们的目标无处不在”,这既是他们所主张的社会和艺术革命全面和广泛的继续,同时也带有情境主义者不再具有国际性必要的无奈和哀叹.

德波与景观社会

居伊-德波(1931-1994)无疑是情境主义国际的核心和灵魂人物,他于1967年完成的《景观社会》也成为该组织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和指导.在该书中,他宣称马克思所在的资本主义物质化的世界已经结束,人们当下所处的世界是一个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主体基础的颠倒世界,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景观社会中.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对以资本为根本的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分析,但在其之后的阐述中又形成了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卷就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一开头则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从商品社会到景观社会的转变在德波看来是他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最大区别,并且他指出马克思理论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演变和运转简单化为商品化和生产化这样的单一性线索,这是一个物质庸俗化的扩展和集中过程.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已不再具有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实在性,而“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但这种景观又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这点上来讲,德波对于景观社会的本质的理解是继承了马克思对人本体的分析,都认为社会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不过两个时代这种关系的中介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商品和物质转变成了更加综合复杂,也更具有迷惑性和诱导性的景观.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运转是由商品的生产所决定的,而到了德波的时代,生产环节的主体性已经被商品的消费所取代,消费主义由此滥觞,并且它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而是为了显示愈来愈多的难以满足的.商品的消费不再是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变成了是否符合时尚以及符合时尚引导的身份需要的消费,凡是不经过广告影像化加工的商品就不再具有消费选择的优先权,当形象统治一切时,社会的生产就变成了形象的生产.这个阶段,商品形象化(影像化)、形象商品化、消费化、消费化,一种新的消费生态出现并统驭了整个社会,这就是视觉消费传达出的情结.

尽管景观社会呈现给人们的是颠倒的世界和一个表象,但德波也着重指出了这里的景观“不能被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在情境主义国际活跃的时期,也正是媒介理论和传播理论为人所广泛接受和重视的时期,但德波对此却嗤之以鼻.他认为,中立的媒体并不存在,“形式上看起来这些媒体似乎是独立的,但事实上它总是秘密地与各种各样特殊的网络系统相联系”.景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大众媒介所反映的世界,但在德波看来这样的理解就会将景观浅显化,在他那里,景观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它合并并解释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表面现象,是这个综合性和复杂世界的总体概括.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当时虽没有引起像现在这样的重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开始关注媒介和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麦克卢汉看到了技术和工具对人们所形成的无形的改变和控制,它控制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而更重要的是在被迫接受媒介所带来的变化之后,人们便很快适应并开始享受这种变化,进而由被动的规训变成一种自觉的自我规训,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由于信息的爆炸所造成,而媒介即信息,信息的制约力又是由媒介技术所创造和决定,因此在麦克卢汉那里,媒介变成了人们被控制和自我控制的工具和根本.

德波也对景观的无处不在和影像的无孔不入做出了一番描述:“现今每天的广告不厌其烦地炫示汽车和数码相机的性能,普通老百姓绝对不可能说出一个不字.今天推荐录像机,明天广告就可能展示VCD的优越性,而后天,我们就将看到高清晰版的DVD.当每个家庭里充斥各种无线电器时,不断消失又不断生成的新景观背后,俨然晃动着资本家点着钞票仰天大笑的身影.如是,即为景观无声的暴力性,景观的逻辑是幕后隐遁的资本帝国主义殖民逻辑”.由此可见,尽管德波对媒介持一种不屑的态度,但从对景观抑或媒介所带来的消费社会的异化现象来说,它们却是殊途同归的,都是对人们形成遮蔽和迷惑的表象世界的揭示,提醒人们回归自然状态,看待自身和世界的本能.但是,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更加注重社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它强调的是社会各个方面革命的齐头并进,质疑和反对的是片面和线性的革命.同时,在他的理论阐述中带有更多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色彩,也比以工具为线索的媒介理论更加激进、更加介入生活.

除了理论上的成果,以及在艺术和社会革命之中的实践之外,情境主义国际的成员还积极利用电影形式来对自己的观念加以视觉化的表现,而这些电影作品却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德波早期“反对电影”系列的电影作品体现了某些先锋派特质,与实验电影的实践也存在着特殊联系.这时期的电影作品有《迪隆的狂吠/为萨德疾呼》《关于在短时间内的某几个人的经过》《分离批判》.在这里可以看到达达的某些风范,电影中体现出一种破坏性,德波剔除图像、剔除规律性和流畅度,追求一种无连贯性、荒谬、嘲讽的效果.在1973年,也就是情境主义国际解散后的一年,德波创作了与其理论著作同名的电影《景观社会》,影像文本完全围绕“景观”这一主题来进行,基本上包含了文字文本涉及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按照书中的顺序来进行论述,而是在其基础上,以图像的形式有所拓展.在这件作品饱受争议之后,德波又创作了电影《驳斥所有对<景观社会>电影的批判,无论褒贬》.仅从电影名称上看,就可以看出德波的反叛精神,他甚至会为了捍卫自己的作品和观念去和整个世界作对.在这里,德波依然用冷静的语调集中讨论了观众的位置,大众和媒体的关系,并且把评论他的电影的话题进一步拓展到各种社会问题.德波驳斥了所有对他的批判,把辱骂与指责、追捧与赞美统统埋葬,这部短片以一个葬礼结束,他匆匆地说了一句“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电影真的没有什么做头”,这其中不无调侃和失落.1994年,德波创作了他的遗作《居伊·德波,他的艺术与时间》,这部影片分为“他的艺术”和“他的时间”两部分,在这里他也辛辣地批判了电视等媒体的弊端和浅薄,但是此时他的抱怨多于批评.影片中也透露出他的悲观失落,他再也不可能像当年那样宣扬轰轰烈烈的革命,并且深入日常生活的全方面的革命到此时也蒙上一层失败的衷婉色彩.同年11月,德波选择了自杀.

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探索和积极的革命实践对其之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成为同时代红色革命的精神食粮,同时也对之后的很多哲学家和理论家产生渊源性启发,如鲍德里亚、阿甘本、哈维等人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一种批判性继承.尤其鲍德里亚进一步将景观的概念进行延伸,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拟象”“拟真”等概念,对于后来的理论研究有着深远影响.尽管德波等情境主义国际的成员其观念都很激进,甚至其否定一切的破坏性思维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悲彩,但其在城市空间的规划、日常生活的革命,以及揭示蒙蔽认知的社会表象等方面却有着很强的指导性.

摘自“后天文献”微信公众号2018.01.17

景观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景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景观方面论文范文。

1、景观设计论文

2、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3、景观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