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汉书》中度渡情况以过义位为核心方面论文例文

该文是关于研究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汉书》中度渡情况以过义位为核心

摘 要:通过分析《汉书》36篇列传"度""渡"两字的混用情况,发现:《汉书》中"度""渡"是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关系,"渡"产生于秦至东汉之间,在此期间,两字开始混用;《汉书》中"水过"义主要由"度"、"渡"二字承担;"度"的"水过"多于"旱过"、"渡"的"水过"多于"度";发现典型语料:度/渡临晋.

关键词:"度""渡"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

迄今为止,针对"度"与"渡"在"过"义位上的研究,相关学者大致说清了二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工情况,并说明了"度"到"渡"的分化情况,通过词频统计得出了"度"在古时应用相对广泛的结论.但这些研究还很不充分,至今,还没有哪篇论文结合具体的古诗文在这个问题上深入研究过.

一、"度""渡"在《汉书》中的使用情况

本文统计了《汉书》中从《陈胜项籍传》到《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共36篇列传中"度""渡"在"过"义位上的使用次数.统计结果如下:

(一)"渡"的使用情况

1、"水过"

有一种特殊情况:渡津名.

36篇列传中,有两处用了"渡+津名"的形式:一是"渡三户".

(1)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羽,欲约.约未成,羽使蒲将军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汉书?陈胜项籍传》)

三户是古津名,也即渡口的名字;二是"渡白马津".

(2)汉王得韩信军.留止,使卢绾、刘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共击破楚军燕郭西,烧其积聚,攻下梁地十余城.(《汉书?陈胜项籍传》)

白马津也是渡口的名字,又叫"围津".在此产生疑问:"渡三户"是指从三户这个渡口的陆地上通过,还是从三户这个渡口出发,划船通过水面到达对面?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使用"渡"字则没有异议;如果是前者的话,使用"度"则比较合理.

2、"旱过"

①"渡临晋"

(3)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辞源》中对"临晋"的解释有两点:1)县名;2)关名."据唐代张守节说:´临晋关即蒲津关也,在临晋县,故言临晋关.´(《史记?曹相国世家》)"因此,渡"应为"旱过".

②"韩信乃渡平原"

《辞源》的解释,地名中有两点:1)郡名;2)县名,属山东省.本汉旧县,为平原郡附郭,故城在今县南.因此,这里的"渡"也应为"旱过".

(二)"度"的使用情况

"度"在《汉书》中依然用于"渡水",用于"渡水"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度+河名"

这里的"度河""度江"中的"河""江"无疑都是河流."度淮"中的"淮"在文章中也都是指"淮河",《尔雅》中的解释也都是"水名".

2、"度+渡口名"

如"度平原(平原津)"、"度白马津"、"度围津(白马津)"、"度平阴(平阴津)"等.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韩彭英卢吴传》一文中,出现了"陈船欲度临晋"这句话,此句开头有"陈船","度"则为渡河之义.从"临晋"的地理位置来看,"关城建在黄河西岸,关前有黄河天堑,易守难攻,京都十分安全.",也即"临晋"离黄河不远,再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度临晋"就是"渡黄河"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理解,《魏豹田儋韩王信传》中的"渡临晋"也就可以理解成"渡黄河",那么,"渡临晋"就不成问题了.

(三)典型语料:度/渡临晋

"临晋"在《汉书》出现了15次,"临晋关"4次,"临晋县"9次,另外两个特例是"度临晋"和"渡临晋".

(4)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5)魏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韩彭英卢吴传》)

例(4)中"渡临晋"中的"临晋"若理解成"临晋县"或者"临晋关",那么,"渡"就是"旱过";若把"临晋"理解成"临晋关前的黄河",那么"渡"就是"水过".

例(5)中"度临晋"中的"临晋"一定是指"临晋关前的黄河",因为此词前有"陈船"二字说明;后面有"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暗示,这里的"夏阳"应理解为"夏阳川渡".

综上,可以把"度/渡临晋"理解成三种:1)度临晋关;2)度临晋县;3)渡(临晋关前的)黄河.实际分析时,就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对号入座了.

分析而知,"渡"在"过"义位上,用的都是"水过".从而可以推断在《汉书》中,"渡"在"过"义位上,只出现了跟"水过"有关的使用,"通过、跨过(渡过难关)"这一"抽象过"的义位变体尚未产生.

在"过"义位上,"度"的"水过"远远大于"旱过".在《汉书》中,"度"与"渡"在"水过"这个意义上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相互混用,如在《韩彭英卢吴传》一文中,"渡河"与"度河"并存,"度淮"与"渡淮"并存.

二、"度""渡"的意义、关系与原因探究

(一)追本溯源

1、"度"的意义探究

《说文解字?又部》:"度,法制也,从又,庶省声.""度"的本义为"计量长短的标准".在衡量时,要从一边到另一边,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申出"过"之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度"在"过"这个意义上又引申出其他具体的意义.根据《汉语大字典》,"度"在"过"这个意义上有相关的三个义项:①度过,使度过.②过去.③超过,跨越.

2."渡"的意义探究

《说文解字?水部》:"渡,济也.从水,度声."《广韵?霁韵》:"济,渡也."《尔雅?释言第二》(273页)也把"济"的本义说成是"渡也",也即渡河.既然"渡"和"济"可以互训,"互训是指两个单字相互训释,互训的字被称为互训词,一般认为它们之间具有同义关系."那么两者的本义应该相同,都是"渡水".《汉语大字典》对"渡"的解释有:(1)过河;通过水面.(2)通过;跨过.(3)同"度",过去.《王力古汉语字典》(603页)中的"渡"有两个义项:(1)渡水.引申为越过;(2)渡口.

以上分析可见,"度"与"渡"的意义与用法有重叠之处,那么如何区别两个字的使用范围和特殊用法就成了一个重点.王力先生《同源字典》(282页):"按,在´度过´的意义上,´度、渡´实同一词.后世分用,渡河不写作´度´."朱骏声曰:"子、史皆以´度´为之."但是并没有具体说明两个字的使用情况.

(二)"度"与"渡"的关系

1、假借字关系

"度"与"渡"是假借字关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966页)对"渡"的注解有:"上文´济´篆下无此义,此补见.""凡过其处皆曰渡,假借多作´度´."

假借字分为"本有其字"的通假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度"加上水旁变成"渡","度"的众多意义中的"水过"义单独出来便有了"渡",由此可知,两者并不是通假的关系,而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关系.这反映了汉字发展的趋势:"汉字在发展中,为了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往往来不及创造新字,而是利用原有字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传统训诂学称这种情况为本无其字的假借.但是这种假借字在使用过程中,受汉字发展规律的影响,先后增加形符,成为新的形声字."

但是在《汉书》中,当"度"用于"水过"时,注者有时会解释为:"度"通"渡".比如在张桁、许梦麟主编的《通假大字典》(279页)中就把"度"说成"通´渡´",并举了《汉书?贾谊传》的例子.这里"通假"的说法,应该出现于"渡"取代了"度"专门使用的时候,也就是当时的人们已经默认"渡"专门用于"水过"或者认为"渡"应该专门用于"水过",这有点类似于词汇语法化过程中的"重新分析"因此,"度"的"水过"义就渐渐地淡化了,以至于成了"渡"的通假字.

2、古今字关系

所谓"古"与"今",不是指古代与今天的对比,而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产生在周秦为"古",则汉唐为"今".洪成玉《古今字字典》(109-110页)中,把"度"与"渡"归为一对古今字,并解释道:"渡河,用船只或筏子等运载工具,由此岸到达彼岸.这个意义,古字写作´度´,今字写作´渡´."引了《战国策》、《淮南子》、《史记》、《汉书》等作书证,并在接下来的"理据"部分进一步论证了二字的古今字关系.

(三)"度""渡"混用的原因

中国的先秦古籍曾被汉朝人大规模地改动过.有文献记载道:

"汉兴,改秦之弊,广收篇籍.孝武之后,经术大隆.然承秦焚书,口相传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

而且,洪成玉在他的《古今字字典?自序》(6页)中提到,研究古今字难度很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汉字形体本身发生很大变化,一是历代的古籍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后人的改动.""现存先秦古籍,是经汉人大规模收集整理或后人改动的.汉人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曾羼入不少汉代才有的字,造成古今混杂的现象."这一点也为"渡"字产生于汉代并逐渐代替表示"水过"的"度"作了一定的证明.

三、结语

《汉书》36篇列传中,在"过"义位上,"度"既可以用于"旱过",又可以用于"水过";"渡"只能用于"水过","渡"的义位变体("抽象过")还未出现使用.

典型语料"度/渡临晋"中的"临晋"在具体分析时有三个不同的意义:(1)度临晋关;(2)度临晋县;(3)渡(临晋关前的)黄河.这就为《尔雅》中的"临晋"的释义作了补充,有利于辞典的完善.

"度"、"渡"是假借字、古今字(同源字)的关系,"度"字产生在前,"渡"字产生在后,在秦至东汉年间.在"渡水"义上,到了汉代,两字混用的情况甚是常见;"度""渡"分工越来越明确,汉代是两者分工的过渡期.

本文对古今字"度"与"渡"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全面,全面研究古今字将会对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以及古籍整理产生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谢泽荣,彭寄予."度"与"渡"的用法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3]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张百栋,邵祖成.古汉语常见同义词辨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5]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4.

[9]洪成玉.汉字在发展中形符起着主要作用[J].语文建设,1992(8).

[10]洪成玉.古今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洪成玉.古今字概述[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12]黄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关古今字论述的考察[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3]蔡英杰,李潇云.试论《说文解字》中的互训[J].辞书研究,2012(4).

[14]关治中,李金侠.临晋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五[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作者简介:岳书秀,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研究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第二语言教学法.

研究论文范文结:

适合研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