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土地论文例文 跟旦增色珍:在孜廓路上,重新认识这片土地相关论文例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土地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旦增色珍:在孜廓路上,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孜廓路是一条神圣的朝拜之路,它位于布达拉宫的山脚下.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以一种复杂且界限不清的形式杂糅在一起,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现代化进程,通过街上不同人群的演绎,变得晦明晦暗.三个人的故事,吸引了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旦增色珍的注意.

90 后藏族姑娘旦增色珍小时候住在拉萨古城热闹的八廓街上,曾经那里路面坑坑洼洼,街两边全是小商贩,市井气息很浓.等到她在内地上完中学、大学,又从英国留学回来之后,八廓街焕然一新,商贩全挪到了八廓商城,街道整齐洁净了,两边还安装了路灯,给上岁数的人带来了便利.但旦增色珍觉得这里太新了,以前的味道都没有了.

从英国回来的旦增色珍,对拉萨感觉越来越陌生.她想重新认识这片土地.一次偶然,她在布达拉宫山脚下朝拜人群的必经之路(即转经道)孜廓路上,目睹了这样的一幕:街道两边的路人、商贩,都主动将钱伸向一位衣着朴素地朝拜者.从朝拜者的神情来看,别人的施助,也并不是他的必需品.这种事情,在拉萨其实每天都有.

然后旦增色珍注意到,孜廓路上有虔诚的佛教徒,有传统的店铺,也有外来的饭馆,有打工者,有游客,也有等政府机关等,西藏社会的种种元素几乎都出现在这条路上,他们互相碰撞组合,在西藏的现代化进程中,折射出了一种繁复的社会图景.

后来随着进一步的探索,旦增色珍认识了街上的居民.50 多岁的商贩普布次仁,在这里售卖小吃“詹卜”(藏语发音),这种豌豆做的零食曾经是拉萨小孩的最爱,但因制作麻烦且利润有限,据说全拉萨只有普布次仁在做.每天他只卖一篮小吃,卖完就收工.过去他常喝酒,还卖过假烟,进过监狱,但自从与他虔诚的佛教徒妻子结婚后,他的生活理念彻底改变了,金钱不再是必需品,够养活自己就行了.每天早上,普布次仁把一篮子小吃卖光后,下午就跟着妻子一块转经.

老家兰州的东乡族穆斯林少年拉海经营一间商铺,卖些帽子之类的杂货.早先吸引旦增色珍的,是店里播放的DJ 音乐.因为生意好,拉海马上就要把那件店铺盘出去,准备在孜廓路另开一家回转火锅店.旦增色珍觉得,同龄的拉萨年轻人,像拉海这样野心勃勃的,一定要干出什么事的并不多,她估计同龄人有80% 毕业以后都回到拉萨考公务员,找一份比较稳的工作,剩下的20%,才可能在外地工作,或者创业.

布达拉宫脚下的甜茶馆的服务员,全都来自日喀则附近的农牧区.她们怀念牧区的生活,但又被拉萨的繁华所吸引.因为受教育程度有限,且汉语水平不高,她们能选择的工作并不多,多是在饭馆、足疗店、茶馆.去年茶馆传闻要倒闭,几个姑娘选择离开,有的人回家结婚,但没听说谁嫁得多好.还坚持待在茶馆的少女尼玛内心煎熬,父母一直在逼婚.

面对拉萨或者西藏的现代化进程,这三个人分别有着不同的想法.老大爷普布次仁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都很传统,他代表着老一辈的拉萨人,希望城市不要发展得那么快,希望它能够停留在过去的好日光,他们跟不上现在的节奏.

少年拉海则完全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逐步接近自己的目标.而牧区少女尼玛为代表的城市农民的处境最为尴尬,他们喜欢繁华的城市,但却无法在这里立足,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

那家由山洞改建而成的甜茶馆也是一种独特的空间,感慨变迁的人在这里叙旧、买醉,一坐就是半天,想把时间定格,仿佛整个甜茶馆成为了一种庇护所.但有野心的年轻人不需要它的庇护,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少女们,又无法从这里获得庇护.

经过一年左右的陆续走访,旦增色珍将普布次仁、拉海和尼玛作为主人公,拍摄了一部名为《孜廓路》的纪录片,目前影片已进入剪辑阶段.

旦增色珍是一名电影导演,现在在拉萨的一家新成立的影视公司任职.曾经为了寻求《孜廓路》的启动资金,旦增色珍来到北京参加制片人的面试.最终《孜廓路》以真实、以小见大的方式打动了制片人,得以开拍.

这部影片无关于西藏标签化的表述.刚来到内地上中学的时候,“你们是不是住帐篷里”、“你们有米饭么”这类的问题会让旦增色珍非常不舒服,有段时间她都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来自西藏.等到了大学,西藏又常被周围人描摹成了一片人间乐土的形象.

《孜廓路》是旦增色珍的第三部纪录片作品.前两部作品是讲述奥运冠军的纪录短片《华天与马》,与反映自己英国打工生活的《一夜厨房》.旦增色珍的眼光不局限在西藏,不过也会接拍当地一些小型的宣传短片.有次拍片,需要在拉萨找一个传统藏族小房子,旦增色珍花了两天才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

穿梭在拉萨那些还未开发的小巷时,她很投入,也很享受.

土地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土地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土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