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阿姐杨容莲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茶水阿姐杨容莲:三十余年,用心做好一份工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茶水阿姐杨容莲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茶水阿姐杨容莲:三十余年,用心做好一份工

7 月1 日,适逢香港公众假期,“茶水阿姐”杨容莲得以休息一天.她约了子女外出喝茶,从正午直到太阳落山,时间飞速流逝,仍好似开工那样满满当当,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在“忙着享受天伦之乐”.

杨容莲已有两个多月未能品尝这份天伦之乐了,而十几个小时后,她又将进入常规的忙碌状态,“半夜三更开工,半夜三更收工”,她早已没有“周末”的概念.除非剧组说可以休息,那才真正意味着放假.对于在电影片场谋生的人来说,类似的经历多到稀松平常,并不值得特别提起.

但也有极端情况.拍《九一神雕侠侣》和《机Boy 小子》时,她跟着剧组“连轴转”了七天七夜,靠不停做事保持头脑清醒之余,总想着能快点回家,或者什么人能给张床睡.千呼万唤的收工时刻终于来临,她一进家门,未及走到床边,便一头倒在沙发上昏睡过去,连洗澡也没顾上,两天两夜后才重新有了知觉,“讲起来都笑死人啊”.

得知自己拿到第3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时,杨容莲在心里这样自问:你一个茶水,辛苦做足三十几年,怎么会知道自己挨到最后有奖拿?

她不明白.

做茶水就是要知时知候

在一部电影的制作流程中,茶水的职责范围,是照顾包括导演、演员、摄影等在内的整个拍摄团队,为其斟茶递水、派饭、递面巾擦汗等.由于技术含量不高,茶水被称作“幕后中的幕后”,通常只在演职人员名单的最末端出现.在内地,一些剧组出于控制预算考虑,已经不再专门雇佣茶水,而是改由场工轮流负责相关工作.

杨容莲不识字,又自认为记性不大好,“每天一开工就煮开水,冲茶包,人家忙就放在那里准备着,人家要喝就递上去”.这是她觉得力所能及的工作形式,但亲力亲为,了解到“知时知候”的微妙,方才知道斟茶递水一样是四两拨千斤的技术活.

原来,片场的每一只茶杯,都对应特定的演职人员,每个演职人员对于饮品种类、甜度、冷热的喜好,又都各不相同,递错茶杯或者冲错饮品,都是让服务对象心里犯膈应的事情,甚至可能招来批评.

刚入行时,杨容莲就曾在冲茶时弄错了茶杯.看着服务对象将整杯茶喝尽,她猛然发觉有异,心中惊呼“不好”.尽管服务对象并没有任何察觉,一个无心之失因而被掩盖过去,但自责感还是困扰了她许久,既对服务对象,也对弄乱茶水的自己:“怎么连这样简单的事情也能做错?!”

导演、摄影和演员们往往工作强度极高,所以茶水只能在自己估计合适的时机,将茶杯见缝插针地递过去,如果恰好赶上服务对象忙得不可开交,或许会在无形中对对方构成一种骚扰.

但主动递水,却又是做这一行心照不宣的规矩,如果等到服务对象发现杯中茶尽,或口渴叫人冲茶时才上去招呼,都会被视作疏忽.遇上动作片,演员、武行打得辛苦,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茶水便要表现得更加殷勤周到.“看见演员差不多闲下来了,就应该起身拿茶杯做好准备了.事事都要人叫?没理由的.”

将心比心

三十年前,片场中尚能见到老牌电影明星做派传统,多少有些傲气,递水可能不接,问话可能不搭腔,甚至并不理睬茶水的存在.在杨容莲的记忆里,这也许是唯一符合“受气”“被人给脸色”描述的经历,但这一切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

“都无所谓啦.你不睬我我就不多同你说话,你觉得我妨碍你工作我就站开些,你不想看到我我就少同你接触.说到底,我工作就是斟茶递水,被人给气受也是应该.况且给别人气受的时候,自己也不舒服吧?大家都是出来开工,将心比心.”

如今的杨容莲,已然锤炼出一副宠辱不惊的脾性:进片场从导演、演员到幕后工作人员逐个热情问候,一圈“早晨”“食咗未”打开局面,心中已当他们是自己人;拍戏休息时挎着篮子从容穿梭在熠熠星光间,多大的腕儿接过茶杯,都不会令她觉得紧张;无论空气中的负面情绪多么令人窒息,疲惫也好,焦虑也好,暴躁也罢,都不会扰乱她的心情.

杨容莲把自己的游刃有余归结为时代的变化:“和我同龄的这辈人说到底读书都少些,但现在这班出来拍戏的年轻人就不一样,很有礼貌,而且很热情.加上我年纪大了,自然而然地就被当作长者尊敬.”但相比于工作环境,她还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些:“别人不开心发火始终是别人的事,先问问你该做的都做到了没.”“在香港找份工作从来都不易,但好处是你肯做就有得吃.”

拍摄《古惑仔》时,杨容莲第一次尝试客串.导演刘伟强叫“就位”,她答声“好”,见着镜头仍是忍不住脚软.

后来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听到“就位”,她不再惊慌失措.加上台词又少,易于把控,一来二去,“戏路”渐渐打开,她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经典港片中,大多数时候,都是“本色出演”清洁阿姨,但亦不乏神来之笔.

《算死草》中,以清朝大婶形象出镜的杨容莲坐在证人席上絮絮叨叨,那句洗脑的“但用支三节棍扑我个头,系咁扑呀扑,左又扑右又扑,系咁扑”(他用一支三节棍打我的头,像这样打呀打,左边打右边打,一直这样打)成了资深星迷间广为流传的“爆款”;《玻璃樽》中,她从海水中捞起成龙投下的表白玻璃瓶,淡淡一笑,远处的成龙对舒淇说“你们这里的女孩真漂亮”,这个镜头同样成为她的最爱,理由如出一辙———导演将她拍得“好靓女”.

但杨容莲从未对表演抱过更多幻想,一如由小到大从来对看电影不感兴趣.同她人生旅程中的任何一站都类似,她进入电影行业的初衷,其实只是“搵食”.

今年68 岁的杨容莲出生在广东新会.早年时,父母和弟弟因为身染顽疾,在澳门治病,她和妹妹则留在老家相依为命,岁的时候,她才获得批准去澳门同父母团聚.连年的求医问药,加上各种吃穿用度造成的开销,掏空了家里的底子,更逞论拿出余钱供她读书.爸爸带些零工回家里做,她打下手帮忙,待到12岁,就独自外出打工,3 年后同当地认识的一个中山男孩结婚.辗转到香港那年,杨容莲16 岁,第一个女儿刚刚满月.

彼时正值上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香港塑胶制品大量外销,不少欧美玩具企业亦将生产转移至香港,与本地塑胶厂家以代工形式合作,加上上海、广东、福建移民带来的资本和劳动力,观塘海傍的工厂日渐密集.杨容莲一家在观塘安顿下来,老公进塑胶厂加工拖鞋,她便在家中照顾年幼的女儿,生活却一直入不敷出,最凄凉的时候,“别人吃饭,我们吃面包”.

最终,为了节省几十块钱的房租,她跟着老公转行去趸船上工作,负责做饭,一连十多年,吃住都在船上,见海比见人多;上岸之后,又做小贩卖早点,每日收入尚可,但与风险同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生意属于无牌经营,需要“走鬼”(在管理人员赶到的时候迅速收摊撤离),动作慢了便会被抓去罚款,物品全部充公.

如果没有遇上弟弟的工友、在剧组服装部门工作的萍姐,杨容莲与电影之间也许永远不会产生交集,但萍姐的努力、勤劳、乐于助人,以及一份“交出心来做事”的精神状态感染了她,也让之前的一系列颠沛流离归于安定:“其实在香港找份工作从来都是不易的,但有一点好处就是你肯做就有得吃.就是说,你不能怕辛苦,做事的时候不能有所保留,也不能挑.你不挑,什么都做,就不会饿到自己.”

电影像人的一辈子

《哥哥的情人》摄制期间,杨容莲有了自己的英文名Pauline.三十几年过去,因为觉得工作机会时有时无,不能保证稳定的经济来源,香港电影圈的茶水行始终人来人往,流动性极强,Pauline 却扎根成一块活招牌.

对她而言,年纪大了可能于体力而言是一种负担,于精神而言却正好相反.儿女事业有成,令她不再有养家的负担,每多做一份工,便是纯粹多赚一份钱,轻松上阵,反而一路做得没有牵挂顾虑.

所以,尽管不挂靠任何机构,想开工都只能自己去找,但业内人士间一句“需要茶水吗?介绍个Pauline 给你啦”,令杨容莲不用等很久就能忙碌起来.她如今每天的工资都能达到1100 港元,甚至超过不少白领.

杨容莲享受忙碌的感觉.处在“自由职业”的状态下,她还是宁愿每一天都没有荒废:“你要是光顾着休息,天天休息,你也没事做,会无聊,是不是?而且你年纪也到了,家里人已经没什么需要你操心的,肯定选择专心工作,多做事咯!”

得益于工作便利,杨容莲在三十多年中大量接触演员群体,这其中有人从青春偶像转型为实力派影星,比如谢霆锋、阿Sa,有当下香港影坛的顶梁柱梁朝伟、任达华、周润发、古天乐、吴镇宇,也有已成不朽传奇的梅艳芳和张国荣.过去,她把自己和这些明星的合照冲印出来保存在家里.数码技术普及以后,手机就成为她的“宝库”,还省去不菲的冲印费,点出来排开,张张都让人惊叹.

以这些合照作为线索,在接受采访时,杨容莲常会被问到明星们的个性、逸事.与此同时,因为吴镇宇在由金像奖发布的相关短片中提到“我以为茶水都叫Pauline”,阿Sa 亦透露,如果没有莲姐在,大家都会口渴到开不了工,“凑(照顾)天王巨星的茶水阿姐”,成为香港报章提及杨容莲时所使用的前缀.

当媒体上出现某个已红透半边天却似曾相识的艺人名字时,杨容莲常常会想起,那是很多年前自己在开工时照顾过的一个新人.这时她会觉得很开心,就像看到自己的子女有了出息一样,“哇,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后生仔,终于也挨出头做成明星”.不过她常常认为,这份“凑大”的荣耀言过其实了.

“说到底别人还是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来,同我有什么关系?当演员真的很辛苦,大段台词一路背下去,好不容易可以拍了,结果位走得不对,全部推倒重来.我是经受不起的.”她坦言,明星们对外人这样描述自己是出于客气,但事实上不过是喝过她递的水,吃过她派的饭,离“凑大”显然差得远,况且那样大一个剧组,不会没了谁就不行.

与光怪陆离的名利场保持距离

同明星们一块儿开工做事,杨容莲秉承热情、真诚的风格,同时严格掌握着自己的分寸.她不大爱在外人面前揭短爆料,比起和明星攀谈,也更乐意将工友当作聊天对象.“工作时候寒暄几句,整个人很容易开朗起来.但是和明星说话终归还是要拘束点,不能像在工友面前那样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不该讲的也讲,容易得罪人.‘怎么样’‘很辛苦吧’‘累不累’‘喝口水休息下吧’而已嘛,哪够得上聊天?而且无论怎么说,议论别人都是不好的,何况你们之间的交情也就到合了影为止.”

与当下主动认领“娱乐圈内部人士”头衔的风潮不同,杨容莲置身光怪陆离的名利场中,却更倾向于与之保持距离.只是连她也不可否认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已与香港电影的兴衰起落融为一体.

杨容莲入行的上世纪80 年代,正是香港电影风格与商业运作全面成熟的时期,百花齐放,人才辈出,市场对明星云集、剧情浅并抓人的“快餐式”电影需求巨大,刺激各大电影公司竞相试水赚快钱.杨容莲那时忙到有工开,有时甚至会同时跑几个组,在无意中见证了“黄金时代”最后的繁华.

及至90 年代中期,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香港电影业长期依赖的东南亚、台湾市场大幅缩水.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令这种困境雪上加霜.也正是在那一年,杨容莲暂别茶水工作,转行洗碗、倒垃圾,也试过去斋铺(向佛教徒供应素食的饭店)煮斋,最终又因为舍不得一群合作多年的同行,再做回茶水.辗转间,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于2003 年签署,香港电影工作者开始北上进入内地寻找机会.得益于长时间积累的口碑,杨容莲的事业在“非典”期间反而迎来“小阳春”,并逐步走上正轨.但合拍片潮流的大背景下,是整个行业的从业者背井离乡的凄凉.

为握在手中的奖杯感到忐忑

杨容莲没想过去香港之外的地方开工.她也并不承认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已经逝去.在她看来,只要仍有观众进电影院看电影,只要还有剧组在拍戏,“黄金时代”就仍处在“进行时”之中:“电影是源源不断的,但可能有的时候像人的一辈子,人会一辈子倒霉吗?人会生来就有钱吗?有高有低,有顺有逆.但终究会好的.就像那些电影人,这两年兜兜转转,不是又想着回来了?终究香港是家嘛.”

在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发言环节,杨容莲向一众亲友、同事简单表达过谢意之后,便转身离去,没有更多发挥.之后照例去开工,有人认出她来:“咦?你不是那个拿奖的茶水Pauline?”她马上回应一番表达感激的言辞,往往复杂过那句简单的“恭喜”.

她想,在电影行业中,自己本就算不上重要环节,不如将时间和关注留给那些真正为香港电影业作出贡献的专业人士.想到那些工作同样兢兢业业的同行,她也为握在手中的奖杯感到忐忑,暗暗叮嘱自己必须继续努力,才对得起这份认同.

闲暇时间,杨容莲最喜欢旅游.她去过日本、韩国,也被内地千姿百态的风光吸引.尽管已年近吉古稀,但像许多迷恋背包游的大学生一样攒钱出行,仍是支持她继续工作的动力之一.只是这个期限究竟是什么时候,她说不准,也许是自己做不动的那天,也许是不再被人想起的那天.“但假使你还在做茶水,你就要用心做好这份工,是不是?‘专业精神’不是你自己夸自己的,要别人认同才算数.”

(刘伟荐自《新周刊》)

茶水阿姐杨容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茶水阿姐杨容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茶水阿姐杨容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