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课程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课程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唐春兰/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当前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分析“课程思政”着手,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探索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解决高校思政教育不能有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教育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同志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学校所有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和育人功能,实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把文字次序进行简单的调换,而是通过探索与不断实践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实施“课程思政”,不是要新开一门课,也不是要新增一项活动,而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不同课程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一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思政课的教育功能是显性的,其他课程则是隐性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深入挖掘其他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因素, 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功能相融合.构建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内外专家等联动的育人体系, 实现从主渠道育人模式向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创造性的转变.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困境与创新思路

党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工作育,全国各高校多年来也做了大量创新和探索性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仍然面临许多困境,亲和力不够,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生获得感低,无法有效满足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思政教育对象的特点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有着更加主观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依靠理论灌输而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需求,逐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成一体,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长久以来,开展思政教育被认为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对于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广大专任教师未能完全正确认识到位,这也导致“大思政”格局难以有效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各门学科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正确处理,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的关系未能统筹好,学校各个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破除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岛”困境,妥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法,任何课程的教学及其教育内容都应当履行其育人目标,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都是立德树人.严格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有效的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从而使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强大有力的协同效应,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探索

(一)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把“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强调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明确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高校领导班子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顶层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和重点突出.将立德树人纳入学科建设的价值体系、专业建设的价值体系和课程建设的价值体系之中,设立一批“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以爱国主义、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背景,结合各类典型课程精心进行设计和打造.坚持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把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系部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党支部立德树人的坚强堡垒作用,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系部会议研究重要议程,列入“三会一课”等,充分发挥好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高校实际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环节,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目标.在课外实践、考试考核、毕业实习等各个环节,也都要把立德树人落实好.

(二)建立制度保障,鼓励和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自身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推进和效果.“课程思政”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强弱.高校教师一定要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和引领学生思想融入课程的教育教学,在每一门课程中都体现育人的功能.高校教师必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和职责,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党政要齐抓共管,把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要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常态化的体制机制,在制度上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行之有效的推进和开展工作.设立专题建设项目,划拨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三)探索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把思政工作贯穿到高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对于各高校来说都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积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入发掘和拓展通识课、专业课丰富的育人资源,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挖掘通识课和专业课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和人格的历练提升.高校要从教育教学的理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各职能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合,构建规范的协同育人体系,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各职能部门要精诚团结、相互配合,制定和落实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科研研究、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保障和激励政策措施.探索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标准上作出科学和具体的要求.在聘任和考核教师的环节,也要增加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一步加强有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和多出成果.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作者简介:唐春兰(1980-),女,法学硕士,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课程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课程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新课程编辑部

2、新课程刊物

3、课程教学杂志

4、新课程导学期刊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6、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