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思想类硕士论文范文 与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

内容摘 要:先秦时代儒家十分注重和谐教育的思想观念,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以“六经”之教为主.《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教蕴含的核心教育思想在孔门教学之中占据重要地位.先秦儒家和谐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学思行全面发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两个方面.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先秦时代儒家和谐教育思想

一.先秦儒家和谐教育的基本内容

关于孔子开创的先秦儒家和谐教育的基本内容,历来有多种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六经”说.《庄子·天运篇》记载了孔子见老子时说的一句话:“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据此,人们推断孔子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经”之教.尽管“六经”是孔子六十八岁自卫返回鲁之后才整理修订出来的,但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孔子实际上已经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内容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可见,《诗》、《书》、《礼》、《乐》是孔子教一般学生的教材,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

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荀子颇为重视对古代典籍的学习.荀子首先认为,人能“善假于物”,即借助知识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这是人的长处,是人可以读经的可能性前提.其次,荀子认为读经也是人发展的必经途径,他曾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经”是儒家几部经典的总称,“礼”是“六经”之一,与“乐”经一并施教.荀子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圣人,都由此而进,别无旁道.经书所载录的知识是经过几代人验证的,其中《春秋》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信史,其他经典多与技能培训有关,可见经书的确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1.《礼》之教.《礼》的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课程的重要科目.《礼记·祭统》中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儒家认为,治国理政最根本的途径是推行礼教,即向人们进行各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在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中,儒家最为重视祭礼,原因在于,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由事死如事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孝道,这本是原始社会祖先崇拜的遗俗,在这里被先秦儒家学者又赋予了构建社会秩序的教育使命.长幼有序作为一种人伦规范,在儒家礼教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周礼·大司徒》中讲:“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阳礼”是指乡里之中进行的“飨饮酒礼”,行该礼时要以年龄长幼为序,其目的在于使百姓懂得长幼有序的道理,养成谦逊、敬老、无争的、有益人们健康成长的良好民俗和民风.借助《礼》实施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不仅对于维护“王道”秩序非常重要,也是完善个人素养并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相处的重要途径,这两者是一体化于一身的.

2.《乐》之教.中国古代“乐”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指音乐,还扩展至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领域,甚至还扩及到仪仗、田猎、肴馔等使人快乐、使人感官感到享受的活动,但核心仍是音乐.儒家的乐教既懂得把乐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又向人传授诗、曲、舞、演奏、乐理和如何评价乐的知识.因此说,乐教既是艺术和审美教育,也是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在演乐的过程中,还表现出很多的体育内涵.有学生称,孔子的乐教是大美育,也是快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乐教不仅是一般的“寓教于乐”,从深层次讲,以乐教为路径的政治教育应当是民众乐意接受而有实效的.

3.《诗》之教.《诗》之政治素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儒家当时立教的直接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政治素养的培育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教《诗》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孔子曾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指出学习《诗》有两个目的,一是博通政事,能把国家治理好;二是使于四方,去做外交使节,能把外交工作做好.古代的使节出使外国时,“受命不受辞”,就是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谈判应酬,全靠自己随机应变,独立行事,这就叫做“专对”.能不能“专对”是一个外交官的基本资格条件,也是外交上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是指一般人与人之间的谈话,而是外交场所的“专对”.正因为如此,在孔子私学里设有语言科,在语言科中《诗》是最主要的教材.

4.《书》之教.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其私学中,将《书》作为教材,感到《书》中所记的史料过于庞杂,便以朝代为序,“编次其事”,为之作序,“言其作意”.孔子编辑和整理《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论语》中明确指出,孔子在教学中以《书》为教材,如“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将《书》列为教材之一的重要目的在于宣扬文武之道之政,使学生们将这种政治制度推行于春秋末期.

5.《易》之教.《易》之和谐方法论教育在孔门教育之中占据重要地位.《易》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悔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几乎息矣!”意思是,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每一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是同与异、对立与统一的合体.它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又说:“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睽”乃是“乖异之名”,意思是互相背离、排斥.宇宙间天地、火泽、男女既是排斥的,又是统一的;正因其差异、对立、排斥,才有统一可言.相反,如果“二女同居”,则“其志不同行”.《易》中的“睽”是一种方法论,把任何事物都看成一个矛盾体,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处处有矛盾,如教化中的上与下、尊与卑,教育中的教与学,修养中的动与静、经义与致用等,因此才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变化.

6.《春秋》之教.《春秋》在孔门之学还算不上一门学问,但是孔门师生关心邦国命运及国之大事,因此时事政治确实又是孔门之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弟子受《春秋》”,《春秋》之教应该是可信的.孔子在教学中经常和学生们谈论《春秋》的内容,讨论各种史事和当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伦实事,评论某些历史人物.对此,《论语》《左转》中都多有记载.《春秋》之教的最重要功效是培养学生“春秋笔法”的能力和造就学生们的正义感.同时,孔门弟子也从《春秋》之教中吸取了大量的社会政治信息,从历史中受到了礼制观念的教养.

二.先秦儒家和谐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学思行全面发展

先秦儒家在追求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过程中,不偏不倚地对待个体认知过程中的各种途径,强调要学、思、行全面发展.

1.重学.孔子把学习理解为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学”指的是起点或是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暂不进行“思”与“行”,是把“学”字限定在接受知识的狭义范围,如“读书”、“学文”之类.孔子与弟子子路有一段关于求学与否要经历读书、学文阶段的争论:“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孔子把学文视为学习过程必经的初级阶段.

荀子把“学”的方式具体化为“闻”与“见”,因为人的学习始于耳、目、口、鼻、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不同的感官与不同种类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属性相接触,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所谓“闻见之所为至,则知不能类也”.

2.重思.孔子认为“多闻”和“多见”只是“知之始”,“知之次”,还必须运用思维的活动,把多闻多见的东西进一步加以选择、引申、归纳,提高理论方面的认识.孔子教学中十分注重启发,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叩其两端”等方法,这是一种着眼于审思的教育方式.学习中是否善于思索是孔子衡量学生是否善学的标志,颜回之所以“不愚”,是由于他在课后能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孔子赞叹自己不如颜回,正是由于颜回具备“闻一以知十”的触类旁通的思考能力.

3.重行.行作为学习方式之一,其基本含义在古代指力行,即今日的社会实践.孔子把社会实践分为修身和从政两个方面:首先,修身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其次,孔子从为邦国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教育目的出发,确认从政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孔子弟子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仕也是一种学习,是将已学进行检验和扩充的一种学.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孔门教学中将求学与治事实践相结合,既提升了学术水平,又锻炼了实干精神和能力.弟子们随时学有所成,则随时准备从事工作.当时的王公巨卿们经常找到孔子,调查学生情况,孔子便做出公正的鉴定,以供录用.孔子有不少学生从政,其中子路和冉有都做过季氏宰,在当时是比较有影响力的知名政治人物.孔门弟子从事工作之后,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弟子们工作之余,常回来与老师探讨各种问题.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范式和模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彰显出巨大的活力,不断得到充实,成为中国教育的滥觞.

(作者介绍:王春惠,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结:

适合教育思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育思想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2、思想教育论文

3、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4、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5、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6、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