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者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学者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辽宁王苗苗

【摘 要】清代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其学者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梁启超所著《清代学术概论》简要地对清代的学术思潮进行了评价.其中把清代的学术思潮分为了启蒙、鼎盛、分裂、衰败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学者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但却都有值得学习之处,前期注重创新和务实,中期则朴实严谨.晚期由于社会动荡,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促进民众的觉醒.

【关键词】治学方法创新经世致用朴实严谨

梁启超先生被公认为是清朝末期最优秀的学者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较高成就.其所著的《清代学术概论》原是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做的序言.结果却因“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此书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的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对清代学术思潮做了简要的评价.读此书后,给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代学者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清初学者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晚明王学的衰敝,且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满清入主中原,引发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抵触情绪,他们以对学术的批判来影射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表达其民族气节.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清代学者在批判旧有学术时,不断创新,开拓了学术研究的不同领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治学理论,学术流派也较多,打破了晚明王学垄断社会学术与思想的现象.清初的思想流派及其治学理论有:其一,颜元、李塨一派,谓“学问不当求诸冥想,亦不当求诸书册,惟当于日常生活行事中求知”.其二,黄宗羲、万斯同一派,以史学为根据,而推之于当世之务.其三,王锡阐、梅文鼎一派,专治天算,开自然科学之端绪,其研究学问之方法,皆与明儒有了根本的差异.

颜元曰“: 譬之于医,有妄人者,止务览医书千百卷,熟读详说,以为予国手矣,视诊脉制药针灸为粗不足学.书日博,识日精,一人倡之,举效之.岐、黄盈天下,而天下之人病相枕,死相接也.”其认为学问不能仅仅从书本上获得,要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获得.喜好空谈就如同纸上谈兵,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曰:“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即因做事而求学问,要有社会责任感,开辟发展了实学的道路.

黄宗羲、万斯同一派是以史学为根柢来治学研究的.其在综合历代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夫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坏天下,其创者亦未始非害天下也”.其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维系秩序的基础,观点明确,切中要点.以史学为根柢的治学方法,发挥了史学的“明鉴”作用,是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

清代初期学者的治学方法贵在创新,此时是清代学术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研究方法与晚明时期是截然不同的.其治学理念多半是为了摆脱晚明虚学之弊,所以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说.认为学问、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的问题,高谈义理是虚诞可笑的.“经世致用”的提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把学术思潮从务虚转到务实上来,同时,也有利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就当今社会而言,“经世致用”的思想依然是指导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理论是为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此时的清代学者是极富有批判精神的,固可开创出与前代完全不同的领域.

清代学术进入全盛时期后,其创新精神逐渐减弱,但其治学的方法却日益缜密.其中最为成熟的一派即为考证学派.其学派以考证为目的,成为清学的中坚.清代考据的特点为: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大意是说要确立一观点必须要有证据证明,不可凭空想象的发表观点.二,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正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利之反正则弃之.治学者不要忙于下结论要多搜集证据,然后再做出结论.三,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此点是尤其要学习之处,明知有错误却不更改不仅不利于学术的发展,亦有害于社会风气.四,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这种风气有利于学问的传播,亦利于学术的发展.五,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以自己的喜好做深入研究更利于取得成果.以上几点为清代考据学的特点,也是值得学习的治学方法.

清代学者在全盛时期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梁启超先生认为,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治学方法为:

第一,注意.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基础.问题往往存在于常人容易忽视之中的,要发现其有特别的研究之处,进而才会在研究上有所创新.就如启超在评价王氏所著的《经义述闻》时说“: 其所厘正之各经文,吾辈自童时即诵习如流,惟王氏能注意及之.”

第二,虚己.在注意观察之后,可能就会产生问题和疑问,大多数人最易以自己一时的主观感想轻下判断,这样一来,观察所得的灵感也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清代的考证学者则是十分反对先入为主的观点的,在研究时主张放空心思,不许存在一丝一毫的主观意见,只是搜集客观的资料,做极为忠实的研究.

第三,立说.研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地进行.

清代学者在研究问题时一般会假定一观点,以此观点为标准进行研究.立说,就如同自然科学中的假定公式,确立之后进行证明和推理.

第四,搜证.既然已经确立了一种假说,就要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搜集证据.清代学者在研究问题时并不轻易地下结论,总是以各种方式广集证据,务求证据的正确和丰富.顾祖禹治地理学,自言“: 舟车所经,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从容谈论,考核异同.”以此来确保搜集材料的真实,得出准确的结论.

第五,断案.经过数番归纳研究之后,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所定的假说可能成立,可能失败,这时可得到确定.

第六,推论.清代学者治学方法是极其缜密的.其研究方法层次分明,一问题研究得到定案之后,对同类问题同样适用.“揆之本文而协,验之它卷而通,虽旧说所无,可以心知其意”.其结论是有广泛的适用性的.

清代学术能取得如此繁盛成果,也与其学者自身的学术修养有很大的关系.学术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戴震曰:“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提出了学者应具备的三种治学修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博学才能善思,才能做好评判,之后取精去粗,提炼精粹.

要做到淹博,就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在困惑时也要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地鼓励自己,学无止境,不管是日常的生活中或是书本之中都存在着学问,要以坚持的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淹博不易,却也是治学的基础.

要做好识断,即做到明辨.戴震常言“: 知十而皆非,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故其学虽淹博而不泛滥.所学如不加判断和整理就容易出现知识的相互矛盾,观点混乱.也可能以错误的观点来评判社会,“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以自己所学对社会进行正确的评判.这一点是不易做到的,往往会受到所处环境或意识形态的影响.

要做到精审,不仅是对学者文字语言表达的要求,更是对学者提出的观点思想的要求,要切重要点,立意深远.戴震所著的《孟子字义疏证》,字字精粹,“君子之治天下也,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勿悖于道义,君子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于道义.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绝情去智,充塞仁义”.使人读后深受启发,教导人们治世做人的道理,起到的是灯塔式作用.这是对学者素养更高的要求.

清代后期,由于深受外来文化的大肆冲击,学者们徘徊于中外两种文化之间,分成了保守与激进两个派别,两派之间的根本区别在对待西学态度上,一派主张学习西方,反之,则要求固守本国文化.实际上,较多的学者是兼习了两种文化,并且由于社会的动荡,学者治学的目的更多的呈现出影射政治的倾向.其与清代学术的强盛期相比,已经不是单单纯粹的学问研究了.

清代学者给予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论是前期的创新精神,还是鼎盛时期踏实严谨的治学方法,或是对自身学术修养的要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启超曾说“: 此种研究学问的态度与方法可使我国学者之头脑,渐趋冷静缜密.”从而取得较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学者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学者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学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