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教育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困境和策略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困境和策略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与引导,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新热点.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为出发点,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学科地位边缘化、学科边界模糊化以及学科环境复杂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内外协同、普专分明的培养原则;探索专业适度融合的教学策略;创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结构合理、专兼平衡的师资队伍;配套学分制管理制度;建立多维度、经常性的评估体系等方式来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原则;教学策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评估体系基金项目: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 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训练方法探究——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 教改重点07)

作者简介:易烨,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3-0060-04

在教育投入与就业质量日益失衡和科学创新技术加速商品化、产业化的双重背景下,创新教育以及以创新为基础核心概念的创业教育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1]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2016 年,高校毕业生甚至高达765 万人,加上其他学历层次的就业人数,青年就业群体人数大约有1 500 万左右[2],而我国又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动荡,使得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和艰巨.为提高就业质量,并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我国对高等院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更是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提高到了历史新高度.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梳理

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都被狭隘的理解为“创办公司”“培养企业家”的教育[3],这种初级的、片面的理解导致学校创业园区充斥着“网店”“校园快递”等低层次创业项目,严重阻碍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也容易使学生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产生消极的观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其重点进行澄清.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分层教育

国内研究早已指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不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和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思维方式、进取精神、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一系列创新精神与意识的教育[4],可以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掌握一定创业基础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拥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教育[5],它旨在为创业做好准备.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该采取分层教育,把创新教育作为普及型教育,涉及全部学生,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与精神意识,这也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而创业教育则为专业型教育,针对少数有创业理想的学生,传授他们企业创办与管理的知识与经验,这与《实施意见》中“面向全体、分类实施”的原则也十分相符.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力准备教育

创业是复杂的实践系统,需要创业者具有创业资源和社会经验、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等.[6]但对学生而言,这些资源和能力是他们在学校期间难以齐备的,即使在校期间掌握了一定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创业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与挑战,盲目自信的创业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效应.因此,高职院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能力准备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业品质等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将来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质,而不是培养大批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功利取向的教育.

二、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地位边缘化

学科地位的确定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实力和竞争力的基础,体现出学校对于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还未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开展缓慢,重视程度不足,地位还处于边缘化状态.学科地位边缘化主要体现在:(1)课程设置随意化和点状分布.课程多以校内讲座、选修课等形式进行,没有设立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程,实践教学也以简单的创业大赛等形式,无法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教材开发不力.当前教材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大多数还局限于理论基础内容,无法满足教师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需求.(3)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很多高职院校临时招聘教师,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经验少、教师为主的状态,而且,缺乏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导致创新创业专业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

(二)学科边界模糊化

学科边界是学科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关系到学科的归属与未来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时间不久,学术研究的积淀不够深厚,很多高职院校关于其学科边界的认识还不清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的专业来源上,主要是以经济学专业或管理学专业,甚至是负责招生就业的老师来承担.由此可见,学科归属非常不清晰,研究领域与范围存在严重的模糊化.其实,创新创业是一门跨学科的新领域,其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课程体系设置能够融合多门学科,淡化原先的学科边界.而这里所指“学科边界模糊化”问题,更多的是指学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性质认知上的摇摆不定和模棱两可,所以,才会导致无法界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边界,从而只能让经济学或者管理学教师授课.

(三)学科环境复杂化

创新创业教育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广泛重视,舆论更是对其推崇备至,使得全社会创新热度不断提升.在此情况下,学科发展环境理应加速优化,然而实际情况却更加复杂.(1)政府政策环境矛盾化.它的职责是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引导创新创业发展方向.[7]但当前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针对在校生的创业措施不力,创业资金落实不到位,对创业园的管理重建轻管[8],从而出现了政府在宣传提倡与落实开发两个环节上的脱节.(2)学校实施环境两极化.很多学校管理者在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任课教师则表现出推诿与抗拒[9],究其原因,是因为创新创业课程配套人事与激励机制出台落后,从而导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3)社会与家庭环境保守化.由于创业需要承担很大的失败风险,而大学毕业生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加有限,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对于经济风险的抵抗能力更加微乎其微,因此,即使国家对此进行鼓励,也有很多家庭并不支持和赞成子女进行创业.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策略与建议

(一)建立内外协同、普专分明的培养原则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在高职院校中还处于边缘化,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及实训条件等远远还未达标,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全世界都没有一种通用模式[1],因为它是要根据学校自身特色而自主开发和摸索的.不过,在教育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有两个原则是应该共同遵守的:(1)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采取内外协同的原则.内部需要建立类似创新创业学院的专职部门,专门统筹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和教师管理等工作,加强教学进程的监督与反馈;对外则积极联系寻求与创业公司、政府机构的合作,努力拓展合作教学机会.(2)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普专分明的原则.这里的“普专分明”是指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好普及型与专业型教育的区分.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做到普及,对于创业教育要专业化和针对化.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要分为三个阶段:(1)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的初级阶段;(2)创业知识与技能深化阶段;(3)创业操作与实践的实施阶段.创新思维普及型教育在第一阶段完成,而专业创业型教育在后两个阶段依照年级分布实施.根据普专分明的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应该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结构和知识层次,结合学生自身兴趣,选择创业某一方面的技能进行深入专项培养,因为,创业技能不可能一人独自学精通,只有多人共同承担,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成功,才能组成一张创业能力拼图.

(二)探索专业适度融合的教学策略

每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都要结合自身专业的特色进行,如广告专业与数控专业的创业策略必然不同,因为,他们的创业方向和手段不同,创业所需要准备的设备与能力也不同,所以,必须考虑创业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互联网+”的手段,运用大数据分析,结合专业学习的视野,辨明本专业的创业方向和手段,再总结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策略传授给学生.

不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只能是适度的融合,对于当前关于两者应该深度融合的观点应该保持警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仅不利于创新创业学科的系统成长和发展,还容易打乱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给教师增加无谓的负担.而且,这一做法也没有必要,因为,两者没有本质内在的必然联系,两者的融合仅仅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借助专业特色与该专业就业方向,而不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渗透到专业教育.所以,探索创新创业教学策略,应该结合专业特色进行适度融合,而不能过分深入、全面的融合.

(三)创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就是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层层深入剖析,确定从事行业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根据能力目标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它不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而是更加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与运用,包括创造能力、冒险精神、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抗风险和压力能力、融资能力、团队组建能力及整体规划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可以说,创业就是一个人能力的整体调动与体现.因此,建立能力本位课程体系非常符合全方位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零散化、随意化的状态,系统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基本能力.

创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首先需要邀请创业型企业的负责人对创业能力进行层层详细解剖,明确能力的分层分类,然后按照能力大类进行课程设置,完善课程结构并制定教材,最后根据课程性质安排优势教师授课,做到教师资源的优质配置.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更加突出知识能力的实战性、综合性和整体性,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完整地把握创业基本能力,帮助其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

(四)建设结构合理、专兼平衡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困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障碍,是策略落实和成果取得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专兼平衡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新领域,涉及到多领域知识的协同整合,因此,其师资结构必然要求与此特性相符合,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够帮助梳理学生所需的能力大类,然后按照此能力大类组建教师团队,主要包含经管类专家、政府政策制定部门专家、创业企业家、创新创业研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及资本投资与管理专家等人员构成,此外,还需本专业教师结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创业前景.

建立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还需要构建专兼平衡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专业,必然要求多学科专家合作,因此,在前期教学中必然需要聘请各领域的教师.但是,教师有流动性大的特点,长期大量聘任教师授课容易导致教学差错.所以,要逐步建立专兼平衡的师资队伍,逐步培养专职教师,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加强专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训,对专职教师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确保专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壮大.

(五)配套学分制管理制度

《实施意见》强调,实施弹性学制,并对于修学年限、学籍管理等提出相关意见.如何实施弹性学制、灵活调整学业安排、确保学籍管理稳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

学分制管理制度对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自由弹性、促进流动、资源配置及促进信息化等优势.自由弹性是指学分制可以保证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所需课程,取代学年的概念,真正实现弹性学制.促进流动的作用在于学生不再受到修学年限的制约,可以灵活安排学业安排,不仅可以跨专业,甚至跨院校学习,还可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创业两种活动之间的灵活转换.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分层分类教育的目的.促进信息化主要是指可以借助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行网络课程,实施网络课程学分等同于课堂学习学分,提高学生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自由.因此,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配套学分制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主动性.

(六)建立多维度、经常性的评估体系

评估与反馈是所有生成性项目成长与发展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生长阶段,但是,前瞻性的设置多维度、经常性的评估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保障,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还能根据反馈意见把握实施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未来发展战略.

1. 多维度评价主要是指从教育教学效果、创业项目效果、教师满意程度和学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等多方面综合性评价.(1)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主要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场所建设、实践教学的形式、数量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10];(2)创业项目效果评估主要从商业转化、融资额度、资源设备配置、当地市场份额、人员配置和运作效益等方面进行考核;(3)教师满意程度评估主要从教师对于当前人才培养体系、自身发展需求、专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评估与反馈;(4)学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学习时期对创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等的评估;第二阶段,毕业之后的五年跟踪评估,评测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成长性.

2. 经常性评价主要是指要定时、定点形成评估惯性,在一定教学环节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形成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对当前的培养机制不断进行改进与反思.

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的社会属性必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创新创业教育将责无旁贷地扛起教育改革的这面旗帜,既符合教育的发展,也符合时展趋势.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到时展需要和政策导向,积极推动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真切、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概念,敢于直面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采取相应策略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兆信,王志强.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0.

[2] 马海燕.2016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65 万[EB/OL].[2015- 12- 10].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12-10/7665856.shtml.

[3] 王占仁“.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研究,2015(5):56-63.

[4] 胡桃,沈莉.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3(2):92-96.

[5] 李世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6] 徐小洲,李志永.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2-18.

[7] 刘伟,邓志超.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 教育科学,2014(6):79-84.

[8] 马永斌,柏喆.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9] 陈婧飞.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内容研究[J].科教导刊,2016(23):176-177.

[10] 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2013(6):42-51.

[责任编辑金莲顺]

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创业教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创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2、师德教育论文

3、教育杂志社

4、创业论文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