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认知透视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认知透视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认知透视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认知透视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认知透视

张瑞芳,王秀银[作者简介:张瑞芳(1977-),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王秀银(1963-),男,湖北松滋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美国作家杰罗姆·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20的“现代经典”.这部小说所有细节都围绕霍尔顿渴望纯真却又难以寻觅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展开,其内涵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本文主要从霍尔顿自身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对其精神抑郁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以期对美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更好地加以认知.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精神抑郁;焦虑;反抗;追索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090-04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已经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流语言,每年的销量大约在25万册,总销量达到大约在6500万册.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享受着充裕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又遭受着精神上的束缚,恰好反映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年轻一代的心声.二战后,美国人民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相反,精神生活却愈见颓废,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强大冲击,社会矛盾接踵而至,许多年轻人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陷入了迷茫.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即是这代美国年轻人的典型.本文拟从霍尔顿自身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方面,探究霍尔顿精神抑郁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以便我们对美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更好地认知、解读.

一、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自身因素

霍尔顿“集过度的敏感和深刻的洞察力于一身,但在气质上却显得过于纤柔.这种个性使得他很容易受到来自生活的伤害.”[1]70这一典型性情体现在他被其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外表与实质的不统一搅得心烦意乱.“他外貌总是挺不错,这个斯特拉德莱塔,可是随便举个例子说吧,你拿起他刮脸用的剃刀看看.那剃刀锈得像块烂铁,沾满了肥皂沫、胡子之类的脏东西.他从来不把剃刀擦干净.他打扮停当以后,外貌倒挺漂亮,可你要是像我一样熟悉他的为人,就会知道他私底下原是个邋遢鬼.”[2]29霍尔顿认为斯特拉德莱塔只不过是徒有其表,表面上干净,而实际上是个十足龌龊、邋遢之徒.但即便如此,霍尔顿渴望交流,渴望寻求同伴之谊,他的孤独感不由自主的驱使他与之交往,而遗憾的是他又无法找到与之相融的共同点.霍尔顿友好的行为,借给斯特拉德莱塔狗齿花纹呢上衣并帮助斯特拉德莱塔写作并没有获得对方同样的友善,相反,斯特拉德莱塔对霍尔顿为之所作的作品还横加指责.霍尔顿对斯特拉德莱塔的肤浅、实利主义、缺乏德性及其与琴加拉格尔约会、毁坏少女童贞的忧虑,加之自己与琴加拉格尔情感定位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他向斯特拉德莱塔大打出手,可他自身体格上的欠缺使得他在这场体力的较量中失败了.尽管霍尔顿赢得了些许骑士气概,但实质上无论从身理上还是从心理上他都受到了一定的伤害,他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像斯特拉德莱塔那样麻木不仁的蠢货反倒没被学校开除.

更加要命的是,霍尔顿又是一个极度的完美主义者.他那天生敏锐的洞察力尽管让他发现了人性的弱点,但同时又让他失去了朋友.在潘西中学开放日那天,他们的一位老校友给了他们许多关于未来的忠告.“他真是让我心里烦极了!我倒不是说他是个坏人——他不是坏人.可是不一定是坏人才能让人心烦——你可以是个好人,却同时让人心烦.要人心烦很容易,你只要在哪扇门上找自己名字的缩写,同时给人许许多多假模假式的忠告——你只要这样做就成.”[2]183-184这类似于某个文豪在某个大学的演讲,标榜他从小是如何酷爱读书,以至于从公共图书馆偷出书以供他私人阅读也是一种美德.霍尔顿容不得他人的一点点瑕疵,在霍尔顿看来这位老校友是虚荣的,虚荣得让人心烦意乱.他厌烦这位老校友在爬楼之后迫不急待地边喘着粗气边在门上找自己名字缩写的滑稽之举,他认为这个老校友也不过是个庸俗的人.

小说中霍尔顿企图摆脱这个虚假的世界,去寻找纯真与友爱.然而,在游荡一天两夜之后,他几乎找不到一丝慰籍.在无人倾述、找不到心灵感应场的同时,他甚至精神错位地搭上了桑妮.“她脱衣服的时候,我的确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我是说她脱得那么突然.我想,……我倒是真的没有.我并没动情,只觉得十分沮丧.”“你有手表吗,嗨?”“不,不,我没有.”“我说,……你想不想再谈一会儿?我问她.这话说得很孩子气,……她望着我,好像我是个疯子似的.”“你究竟有什么鬼话要跟我谈的?她说.”[2]104情感对于霍尔顿这个天性纯良的少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却被展现在眼前的的商业化了的性爱情景惊呆了.“虽然性爱对他来讲十分有意义,可是性爱一旦被表达得不具个人情感和冷淡漠然便失去了一切意义.”[3]88霍尔顿玩味着唯利是图、冷漠无情、只为个人利益盘算的成人世界.他不能容忍桑妮——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弱女子,都能随意取笑他、玩弄他、欺负他;更不能容忍毛里斯向他敲诈、勒索、以及不诚实.霍尔顿试图反抗,却又无力反抗.

由于霍尔顿介于儿童和的边缘,认知世界多少有些偏颇,或者说忽视了它的复杂性,不够全面.“其实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无论是成年的世界还是儿童的世界都有其肯定和否定的一面.”[1]71“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个体应承担起通过他的行为来选择一套价值体系的责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自己造成的.”[1]69在霍尔顿的意识世界中, 世界被他鲜明地分为了虚伪和纯真两个对立面,似乎儿童世界的纯真是世间所有的美好所在,而成人世界的堕落又是一切黑暗的渊源.俗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内在美与外在美并不总是相伴相随.最终,敏感、脆弱、认知单一且纯洁,不适应环境又无力反抗的主人公霍顿,无法调节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精神抑郁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

二、霍尔顿精神抑郁的社会因素

小说中霍尔顿生活的场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战后的美国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家财富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美国社会生活正在从生产时代逐步过渡到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这一时期对于金钱的崇拜成了大多数人们生活中的唯一目标,这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思维,对于财富的追求和狂热成为了那个时代共同的印记.”[4]121作为广大社会成员中的一员,霍尔顿不可避免的被包围在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势力和市侩的社会风气中,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对于金钱的膜拜成为了生活的全部.生活在尔虞我诈、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中,霍尔顿精神空虚且迷惘,不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者说是人生意义上的幸福与安宁.

在学校,那里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在那里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然而,霍尔顿在爱尔敦·希尔斯所体验的是“到了星期天, 有些学生的家长开了汽车来接自己的孩子,老哈斯就跑来跑去跟他们每个人握手.还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学生的父亲凑巧是那种穿着宽肩膀衣服和粗俗的黑白两色鞋的人,……老哈斯……假惺惺地朝着他们微微一笑.然后就一径去跟别的学生的父母讲话,一谈也许就是半个小时.”[2]15校长哈斯的言谈举止刺激着霍尔顿的每一根神经,他感到老哈斯完全抛弃了做人的美德,在阔绰的家长面前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相反,在穷酸家长面前却趾高气昂、冷若冰霜.霍尔顿认定“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2]15势利而虚伪.学校的广告“完全是骗人的鬼话”,[2]2学校的教职员也都是迂腐的、假模假式的伪君子,牧师的讲道听起来也总是那么假.

在霍尔顿被开除出校一个人去纽约游荡的时光里,呈现于他眼前的一系列伪善、无知、冷漠、道德败坏、性变态,以及弥漫在全书他认定了的假模假式的社会图景,加重了他的恐慌与愤世,不安与厌烦,麻木与抑郁.在欧尼夜总会里,他鄙夷那些虚伪的商店售酒给法定年龄以下的孩子.“我要了杯威士忌酒加苏打水,这是我最爱喝的饮料,除了代基里酒以外.你哪怕只有六岁,都能在欧尼夜总会要到酒.”[2]93在乘出租车到宾馆的途中,出租车司机为多收计程费而欺诈他多走里程.“这儿可没法拐,麦克.这是条单行线.我得一直开到第九十街.”[2]66在宾馆里,有让他作呕的奇异变态的图景:“我看见有个头发花白的家伙,……他拿出完全是女人的服装,开始穿戴起来.……像女人那样迈着极小的步子,一边还抽烟照镜子.……我又看见一对男女在用嘴彼此喷水.……他先喝一口,喷了她一身,接着她也照样喷他.”[2]67-68目睹着一幅幅病态的社会百态图,他感到生命遭到践踏,心灵受到伤害.霍尔顿并不真正清楚问题是出在他自己身上,还是可恶的周围.在维格酒吧间,他渴望得到胡敦同窗路斯的忠告,“劳驾啦.我寂寞的要命.”[2]161而路斯却漠视霍尔顿为了使他与自己进行一次私人的、严肃的交谈所作的多次努力,一如既往地扮演着一个优越者的角色,唯我独尊,只是讨论那些任何他感兴趣的话题并成为最终仲裁人.

霍尔顿试图寻找出路、渴望被理解,寻求摆脱孤独的种种尝试使得他频繁出入于酒吧、戏院、电影院、博物馆、公园、游乐场等各种公共场所.他渴望和他遇到的每一个人交谈,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厕所里的陌生人.他请求出租车司机陪他喝一杯,“你在半路上停一下,我请你喝杯鸡尾酒好不好?我请客.我身上有的是钱.”[2]66而出租车司机才不肯关心与已无关的事物而耽搁挣钱的时间呢.任何一个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塑造其成员的性格,即“社会化性格”,从而去做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市场化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交易,使人变得势利、虚伪;高度的城市化,交通和通讯的发达反而使人情变得隔膜、冷淡.”[5]6没有人会在意霍尔顿的所思所想,更何况这些人与霍尔顿又非亲非故.霍尔顿对于周围的人与事物的深度观察,让他了解到了人性的贪婪和虚伪,感触到了成人世界的可怕,他的精神世界受到了痛苦的煎熬,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中难以自拔,这都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三、霍尔顿精神抑郁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霍尔顿家境富裕,不必为金钱担心.他的父亲是一名有威望的律师,收入颇丰,可以提供他从不精打细算而随意挥霍浪费的物质,但他对律师的评价却是 “律师……不合我的胃口,我是说他们要是老出去搭救受冤枉的人的性命,那倒是不错,可你一当了律师,就不干那样的事了.你只是挣许许多多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2]187霍尔顿觉察到他的父亲身为律师却并不伸张正义、维护“公正”,只是巴结有钱有势的人,从不替穷人做主.对于霍尔顿的理想与追求,他的父亲从来都没有关心或者留意过,只是世俗的把他送入贵族学校,期望他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以便将来能买辆混账凯迪拉克”.[2]141霍尔顿对车却毫无兴趣,他谈到宁可买一匹混账马,也不会买一辆车.他把缺失人性的汽车和有生命价值的马作比拟,旨在抨击人类被物化了的奴役性,买了一辆新车,马上想着如何再换一辆更好的车,盲目的奢侈消费只在证明个人的财富.被世俗化了的霍尔顿父亲根本无暇顾及霍尔顿内心真切的体验,这便使霍尔顿丧失了本该拥有的最可信赖的情感倾诉对象.更有甚之,霍尔顿从他父亲身上能够体验到的一丝情感便是他的暴躁,“爸爸会要你的命.” [2]179父亲的坏脾气让他从小养成了懦弱、逆来顺受的性格.他自己都说“我骨子里真的是个胆小鬼”.[2]97所以当他的手套在潘西被同学偷走以后,他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只是忍气吞声的不了了事.当他被学校开除时,他也不敢马上回家.既便当他夜里潜入家里,他也惧怕撞上自己的父母.

霍尔顿的哥哥D.B.没能成为他理想的榜样.“这会他进了好莱坞,当了——这个D.B..”[2]2为了过上丰裕的生活,进入富足的阶级,他的哥哥D.B.不顾作家应有的道德,出卖自己的创作才华为好莱坞效劳,写低级剧本赚钱.霍尔顿鄙夷哥哥D.B.写作的言不由忠,完全丢失了自我价值取向,败坏和践踏了做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霍尔顿的母亲在他的弟弟艾里死后,一直抑郁寡欢,经常还会歇斯底里地发泄,根本无暇关心霍尔顿,这使得霍尔顿没能像正常家庭的小孩那样得到过母爱的温暖与细腻的呵护,也没有在家庭中感受到积极乐观豁达的氛围,这使得他在绝望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经常会感到迷惘和沮丧.在与同学阿克莱嬉闹的时候,他反复的说着:“亲爱的妈妈,这儿的一切怎么都这样黑啊.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 [2]23霍尔顿心理上的残缺使他渴望母亲向他伸出双手,将他抱在怀里.

霍尔顿弟弟艾里的死亡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他蒙上了阴影.父母没有给霍尔顿足够的爱让他能够面对艾里的死亡,他没有参加艾里的葬礼,也不愿意去扫墓,无意识地否认艾里死亡的事实.他很少提起父母,但总是满怀深情地想起艾里,而且在写怀念艾里的文词中从来没有粗口.在霍尔顿的潜意识中,艾里仍然是他爱的象征,他的守护者.

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对于社会虚伪的困惑,霍尔顿需要的是来自家庭浓浓的关爱,但他却没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温情,他和父母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在他的精神世界陷入绝境的时候,虽然他的父母健在,实际却形同虚设.因此,霍尔顿所处的家庭是加重其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缺失温暖的家庭便成了霍尔顿精神悲剧的助推器.

总之,霍尔顿尽管生活在一个享有高度物质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但其精神文明匮乏.他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被优裕的物质享受和浮华的文化生活所俘虏了,为了既得利益而泯灭了人性,放弃了对于人类生命最切近事物的感知与珍视.首先,学校教育存在功利性和虚伪性,阶级的分化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导致由美国催生的美国梦成为一个幻影;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那些由“后工业经济”壮大了的中产阶级家长们习惯于向他们的子女灌输物质占有的思想,他们自身为获取财富享受权而不顾道德的底线;最后,最为根本的社会现状是社会商业利益,利益关系在社会意识中得到了空前的强调而实现了影响的最大化,这就在根本上催生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扭曲、病态的现象.面对不断上升的美国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霍尔顿恰恰代表了勇于袒露真言的社会批评家,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结合当下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霍尔顿精神病案的认知透视同样具有启示与警戒意义.

注 释:

[1] 洪增流、王静:《<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悲剧性解读》,《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 [美]J.D.Salinger:《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

[3] [美]Charlotte A.Alexander:《J·D·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姚虹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年.

[4] 孙珊:《<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悲剧成因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

[5] 汝红兵:《一个“现代病”患者的抗争与失落——<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解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赵 颖

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认知透视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认知透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霍尔顿精神抑郁的认知透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抗战精神论文

2、精神科护理论文

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4、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5、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6、大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