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的贵妃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马嵬驿的贵妃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马嵬驿的贵妃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马嵬驿的贵妃

引子

2009年的一个夏日,在陕西兴平马嵬坡的贵妃公园里,她的雕像矗立在夕晖里,汉白玉泛着洁白的光芒,洁白上又有一层淡淡的夕照的嫣红.嫩弱的脖颈仿若不能承受又高又重的发髻,只我一个人冷冷清清地注目着她,她那洁白与嫣红里,就透露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孤单与怨哀.

当时有联翩的浮想,却又很难汇成一个方向,现在还记得离开时有一个深深的叹息.

也许哪一世欠过她的债,北京的凌翔兄看到我的女子系列散文后,郑重地问,怎么没有杨贵妃?九年前那个夏日的印象便点火般复苏,还有有关她的浩繁的细节,以及唐朝的那些事,也就或显或伏地有了些联想与连缀,并一次次地猜想当年的鲁迅先生到底打算怎样铺排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让我有了动笔欲念的,还是这样一个基本的想法:一千二百多年来,我们真正理解这个叫杨玉环的女子吗?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譬如罢,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就是妲己、褒姒,也还不是一样的事?女人的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长远了.”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是杜甫《北征》中的诗句,后人习惯性地护君,将这两句诗当成“没有出现像夏及殷商那样的衰亡,是由于处死了像褒姒和妲己那样的杨贵妃”——还是鲁迅厉害,瞧出了其中批判的锋芒:让江山坍塌或糜烂的正是帝王们.

谁领导了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不仅是杨玉环与杨国忠的死,更是那个在位时间最久的唐明皇统治的结束——他从此走向了没落与寂寥.

到底谁是兵变的领导者或者说组织者?有的说就是一场士兵的哗变,当然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组织、鼓动和指挥,是他利用了士兵的饥饿而实施了挽救唐朝的壮举;有的说是高力士,因与宰相杨国忠的权力之争.我比较认同直接领导者就是太子李亨.这次兵变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太子李亨,他不仅从此走出父亲的巨大阴影,抢班夺权,更可以铲除一直威胁着自己权力乃至生命的劲敌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当初在废立太子的关键时刻,杨国忠与李林甫明确支持立唐明皇的宠妃武惠妃之子李瑁.李瑁是万难立为太子,因为他的爱妃就要成为父亲的爱妃,雄武决断的李隆基废了太子李瑛重新选中了忠王李亨.反对太子者,必然成为太子继位之后被铲除的对象,杨国忠便一直酝酿将太子李亨置于死地.安史之乱起,在腐败的王朝被叛军击得七零八落之时,暮年的李隆基已经胆破,曾经打算将皇位让与太子李亨,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为了自保,死死劝阻明皇打消这个决定.而且,一旦逃亡到杨国忠长期经营的蜀地,太子真是要凶多吉少了.太子李亨只有一条路可走,借叛军毁国之危,更借天怒人怨之时,果断兵变,除去杨家兄妹.正是这次兵变,李亨能够与父亲分道扬镳,一路收拾残军北上,并于一个月之后于宁夏灵武宣布即皇帝位,虚尊偏居蜀地的父亲为太上皇.

但是不管马嵬驿兵变领导者是谁,实际实施的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他的一句话似乎就判了杨家兄妹的死刑:“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

唐玄宗的马嵬驿

杀了玄宗爱妃的陈玄礼,好像并没有因此而与玄宗产生什么隔阂.他照样忠心耿耿地保护着失去皇位的玄宗逃亡蜀地,平定叛乱后再陪护着玄宗回到长安,还被封为蔡国公,直到病故,死在玄宗去世的前一年,可谓善终.

这样看来,玄宗并没有将他爱妃的死去很当一回事,在皇宫的皇帝与逃亡在荒郊野外的皇帝,其心情心态当是不太一样的.他高高在上、掌控一切的时候,为了对爱妃表达爱情,可以将爱妃的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字号夫人;可是当他拄着拐棍,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小驿站,看到自己的宰相杨国忠的头颅挂在矛上,看到杨国忠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御史大夫魏方进,还有他兴冲冲封下的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血污的尸体,所谓的爱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他所宠爱的安禄山已经让他惊破了胆魄,如今这个小小的驿站上,哗变的兵士与他们背后的太子更让他心惊肉跳.凭他在里夺取政权与四十五年间站在大唐权力峰巅上所经历的风云变幻,他一定嗅出了危急的险恶——稍有不慎,自己也会变成一片血污.

当陈玄礼明确提出要他爱妃性命的时候,三十七岁的杨玉环不会知道,七十一岁的夫君在心上早已将她放弃.他甚至庆幸还有一个爱妃做他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者说做他最后一个挽救自己的砝码,这不仅可以表示自己与民同心的英明,还可从长远处将大唐衰亡的责任推脱给她.

将她亲手置于死地的夫君,为了表达自己的坚决与无私,专门让人用车子拉着爱妃的尸体放在驿站的正厅里,请兵变的实施者陈玄礼验明正身.《新唐书》、《旧唐书》都还为皇帝讳,说得不明不白.北宋的司马光却不管这些,还是在他的那部影响巨大的《资治通鉴》里如实道来:“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唐玄宗真的救不下自己的爱妃吗?

如果唐玄宗一心想救他的爱妃,能否救得下来?

这里要有一个前提:他们之间的爱情,真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与洪昇的《长生殿》所写一般,爱得死去活来?果真如此,唐玄宗肯定能够挽救自己爱妃的生命.

以他老皇帝的余威与智慧,求高力士与陈玄礼放爱妃一条生路,应当不成问题;或者“故伎重演”,贬她重入佛门或道观进行深刻反省.以上都不行,还有最后一条路可以保住他的爱妃,那就是与太子谈判,即刻让皇位于太子,不用什么“上穷碧落下黄泉”,他只与他的爱妃终老蜀山碧水.

但是皇帝就是皇帝,皇帝有皇帝的哲学,哪怕他是开创了所谓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于是,他的爱妃也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宛转蛾眉马前死”.

有书这样描述李隆基:“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多才多艺多情且丢了,关键是“果断”.还在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就果断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赐死太平公主,逼迫李旦“禅位”,一举登上最高宝座.这次政变,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也先后被杀.那时他就懂得斩草除根,命令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公元737年,他又果断地与另一个爱妃武惠妃一起,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

果断的玄宗皇帝,采取了他统治唐朝的最后一次果断行动,将自己的爱妃杨玉环送入死地.

文人们在贵妃身上大做的文章

马嵬驿兵变之后,文人们在杨贵妃身上做的文章可谓车载斗量、浩如烟海,但开头处却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形容贵妃超凡的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叙说玄宗对贵妃的爱,且是专一集中;“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记载他们爱之情趣;“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表达玄宗的不救爱妃的无奈.而诗的主体部分,更是浓墨重彩地描写贵妃横死之后玄宗的思念与他们爱情的真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陈鸿的《传》与《歌》为一体,也是将玄宗塑造为一个情圣,“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歌》、《传》一出,安史之乱倒成了李、杨爱情的陪衬,玄宗便无形之中逃脱了将国家带入战乱深渊的罪责,反倒出脱成一个情深意厚的情帝情圣.

而将李、杨的爱情发挥演绎到极致的,则是清朝洪昇的《长生殿》.从长生殿定情盟誓到马嵬驿兵变,直至唐玄宗重返长安,思念、招魂,杨玉环也想念并忏悔自己生前的罪愆,最终感动上苍,接他们于天上重逢,长相厮守,再不分离.全剧两卷共五十出,作者历时十年,反复修改,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一起轰动清朝朝野.

平心而论,这些作品堪称上乘,甚至都是文学的经典,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又有着浓郁的文学审美意味.但是,鲁迅先生的不满的确让我们反省,鲁迅的称赞杜甫,正是基于杜甫对统治者与历史所持的求实与批判的态度.说过“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杜甫,早在安史之乱发生前的公元753年就写下了《丽人行》,对玄宗重用杨国忠表达着不满,“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鲁迅先生到底怎样看待李、杨的爱情?

想写这位叫玉环的贵妃,是鲁迅的夙愿.

鲁迅有一封致山本初枝的信,信中有这样的话:“五六年前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这封信写于1934年11月1日,离他的去世不足两年,也就是说他在晚年还在记挂着也惋惜着.

作为鲁迅曾经的学生冯雪峰,写有一篇《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的文章,其中也谈到鲁迅要写一篇关于杨贵妃与唐明皇的小说,并具体到鲁迅先生“以为‘七月七日长生殿’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盟誓,是他们之间已经感到了没有爱情了的缘故”.鲁迅的另一位学生孙伏园出版有《鲁迅先生二三事》一书,里面专门有一篇《杨贵妃》,更具体地说到了鲁迅的这个写作计划,只是不是小说而是剧本:“鲁迅先生对于唐代的文化,也和他对于汉魏六朝的文化一样,具有深切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拿这深切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作背景,衬托出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以近代恋爱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作线索:这便是鲁迅先生在民国十年左右计划着的剧本《杨贵妃》.”

不管是小说还是剧本,鲁迅早在自己创作《阿Q正传》的文学早期,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写作计划.他的计划,当然要有翻案的意思,要将“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的案翻过来.他在《阿金》一文里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鲁迅去西安是1924年的7月,在西北大学的暑期学校讲授《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关于“杨贵妃”的写作计划,郁达夫透露的一个细节,却缠绕我许久不得解决,那便是贵妃与安禄山的关系,最终还是不能赞同鲁迅的认知.郁达夫写于1926年的《历史小说论》一文,说鲁迅先生“从前老和我谈及,说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哪里会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是心里已经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是已经完了!’”

贵妃与安禄山,有着怎样的关系?

贵妃与安禄山

安禄山的情商不抵,虽极肥(有的称其为“痴肥”,当然,贵妃也胖),跳胡旋舞却能“原地旋转如飞”,以商人起家,通晓六国语言,最为玄宗宠信,节度北方三镇,掌管大唐三分之一的兵力——似乎都为他与贵妃的“暧昧”设下了前提,何况是舞蹈家的贵妃,那曲展现贵妃才华并获得玄宗深喜的“羽衣霓裳舞”,就有胡舞的元素.年龄当然不是障碍,安禄山虽然比贵妃大十六岁,可玄宗更比贵妃大三十四岁.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考量,她会以女人的直觉,感觉到这个痴肥者背后的肮脏残忍,尤其是他的狡诈甚至淫邪——哪怕这种狡诈与淫邪藏在娇憨与天真、巴结与尊崇之中.也许她曾表示过亲昵,那也是对于皇帝宠信安禄山的一种顺从,一种演戏.宫中非同乡野,眼睛不是一双两双,贵妃与安禄山又都不是寻常人物,更全部都在玄宗的眼皮子底下.不要说皇帝仍然喜欢着爱妃,就是在曾经喜欢甚至爱过的女人的角度上,“英明果断”的明皇也绝对不会让这个胡人染指.哪怕喜爱已经淡薄甚至冷淡,就是从皇帝的面子与尊严上计较,玄宗也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稍有侵犯.贵妃自己何尝不能明白其中的险恶——一种会将自己置于死地的险恶.这个狡猾异常的安禄山,尽管将一个唐朝的众多官员贿赂得尽为其说好话,可是毕竟还是有人看穿了他深藏的反叛之心,更何况权力的斗争瞬息万变,揭发、警告安禄山造反的人,不仅仅只是杨国忠.一直到安史之乱将要爆发的时候,玄宗却还对其坚信不移,甚至要将说安禄山造反者捆绑起来送交安禄山.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着贵妃的清白.如果玄宗真是如鲁迅先生所言,看破了所谓贵妃与安禄山的什么关系,就是十个安禄山也早已没命了.

安禄山自认为贵妃的干儿子——这是他早已用过的伎俩,早年他就从认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为干爹而发迹——这是他巴结与麻痹玄宗所走的一条曲线,也是满足贵妃虚荣心以让她在玄宗面前美言从而蒙蔽玄宗的奇招.至于传说中的“洗三”——贵妃在这个痴肥干儿生日的第三天为其洗澡——我以为全是后人埋汰贵妃的编造.

长生殿的那天晚上

贵妃与玄宗长生殿盟誓的时间在公元751年七月七日晚上,距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已经六年,离七年之痒还有一年,就已经迫不及待地非要盟誓才能修好.

这个长生殿就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华清池旁,建于玉环当了三年贵妃之时,是供奉唐代自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灵位之地,所以唐代该殿也被称为七圣殿.那夜一定是月朗星稀,缱绻到半夜之后,两个人也一定会甜言蜜语.白居易好像听见了一样,言之凿凿地说誓词便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好端端的,盟什么誓?还是鲁迅看出了破绽:爱情出现了问题或者干脆就没有过.

按说,他们是有着相当的爱情基础.玄宗风流倜傥,可别称作曲家;贵妃性格婉顺,有文化,通音律,善琵琶,精歌舞,惺惺相惜是免不了的.但是李、杨之爱到底还是出了问题,非要两个人过家家一般,深更半夜在偌大的一个殿堂里向天盟誓.

在他们盟誓之前,贵妃有过两次被玄宗赶回娘家的记录.一次在天宝五年(746)七月,即封为贵妃的第二年;一次在天宝九年(750),他们盟誓的前一年,“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对于被赶的原因,《新唐书》、《旧唐书》均未记载,不知是因为事小不足以记载,还是专门为皇帝避讳.直到宋人的《资治通鉴》才透露了一点消息,但语气是护着皇帝说女人的不是:“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

性格婉顺且有文化素养的贵妃都被逼得“妒悍不逊”,玄宗当是做下了有损脸面更有损情感的事情.杜甫有一首《虢国夫人》的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天还没大亮就去朝至尊,这关系也有点属芜杂难评了.本来,皇帝是三宫六院,宫中有三千佳丽,没谁非要他专一用情.可他看见了罕有的贵妃,爱慕之心像烈火一样噼噼啪啪地燃烧,不惜从儿子寿王李瑁的手中抢来,更不惜给杨家无限好处,给贵妃无限爱抚(当然包括爱的山盟海誓).贵妃当然喜出望外,爱情之火也就烈烈地烧了起来.但是,纯粹美丽的佳人贵妃,哪会想到帝王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爱情,她与她们,只是他的玩物而已——说得好听点,一个阶段的慰藉罢了.于是便有了贵妃的“妒悍不逊”,便有了长生殿的盟誓,也便有了马嵬驿的贵妃横死.

贵妃与她的第一位夫君寿王李瑁

杨玉环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虽然享尽了荣华富贵,却在繁花似锦的盛年命损马嵬驿,并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间为玄宗担着罪责.除此之外,她的内心深处,一定还有不为人知的忧苦,那便是硬生生被夺走的初恋与婚姻.而她的第一段爱情与婚姻的主角——比她小一岁的寿王李瑁,则更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不仅要在一生里暗自咀嚼失去爱人的痛苦,还要在一生里蒙受妻子被父亲抢去的屈辱.

李瑁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个儿子,他在姐姐咸宜公主的婚礼上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并在妈妈(父亲的头一个爱妃武惠妃)的请求下,玄宗当年便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的王妃.他们于第二年(735)成婚,和美甜蜜地生活了整整五个年头.但是父王的魔掌掐断或曰掐死了一切,原因只有一个:玄宗第一次看到罕见美丽的杨玉环就动心了.

最不讲道理的也许首推皇帝,可是他越是不讲道理,却越要打起冠冕堂皇的旗帜.看看玄宗的做派:你们要孝顺呀!为了给你们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母亲窦太后荐福,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太假的事偏偏要冠上太真,命令杨玉环立即搬出寿王府,住进太真宫.就是说,我看上的人,哪怕是儿媳妇,也要“名正言顺”地抢过来.当了五年道士的玉环当然也做了玄宗的五年情人.五年之后的天宝四载(745)七月下旬,玄宗皇帝大发慈悲,为儿子李瑁赐了一位韦氏王妃;十天之后,他便让那位叫“太真”的道士变成了自己的贵妃.

晚唐的李商隐曾用心体会着寿王李瑁的悲苦.他有一首不大被人注意的诗歌《骊山有感·咏杨妃》:“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只有这位悲剧的寿王不能跟随父皇的圣驾,父皇所亲幸的那个女子,曾经就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呀!

马嵬驿的贵妃论文范文结:

关于马嵬驿的贵妃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马嵬驿的贵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马哲论文

2、青马班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