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社区环境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影响与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为您写随迁子女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社区环境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影响与

摘 要: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流动是必然趋势.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目前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主要聚焦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这一群体,从社区角度研究社区环境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影响,包括社区“硬环境”、社区“软环境”、社区环境变化对随迁子女教育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改善社区环境促进随迁子女教育发展.

关键词:社区环境进城务工随迁子女

教育

一、社区环境的内涵

所谓社区,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和一定的生活方式,在情感和心理上有地方观念的社会单元.所谓环境,是指人们生存的空间场所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社区环境,是社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环境可分为两部分: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即“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社区的公共设施、卫生环境、周边环境等;“软环境”包括社区的政策、制度、文化活动、社区组织、思想观念等.社区环境对于居民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与社区环境有着紧密关系.

二、社区环境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影响

(一)社区“硬环境”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影响

从存在形式上来讲,社区环境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包括社区公共设施、卫生环境、周边环境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区经济发展程度和服务设施状况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也产生一定影响.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就可以为居民提供完备的服务设施,创造优良的卫生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利于开展好社区的教育工作.反之,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卫生环境较差,就可能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对于居民内的学生而言,也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利于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得知,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可能更多地是关注如何改善社区经济状况和提高社区生活水平,对于社区教育方面的设施建设可能也不会重点作出规划,从而容易忽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如果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卫生环境优良,在基础设施保障的情况下,社区将有可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例如设有专门的教育培训中心等,这就有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进城务工子女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社区周边的环境也不容忽视,孩子在独立外出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周边若存在网吧等未成年人禁入场所,如果不加强治理,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区“软环境”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影响

社区“软环境”包括社区的政策、制度、社区组织、文化活动、思想观念等.它作为社区非物质环境,也被称之为精神环境.它是一个被人体验和意识的世界,具有动态的和软性的特征.

如果社区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会导致社区开展随迁子女相关教育服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工作开展也相对困难.此外,目前随迁子女并未完全纳入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大多数随迁子女未能享有和城市儿童相同的社区教育服务权利.不仅政策制度会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社区组织也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社区组织积极管理社区环境,社区会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社区风气,社区风气往往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会对随迁子女的教育产生影响.如果一个社区有着良好的社区“软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社区风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在孩子们成长和发展阶段,对孩子作出积极引导,融入社会活动,从而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相反,如果社区长期忽视社区教育,未曾举办过文化活动,社区成员也缺乏相关意识,就不利于社区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深入.另外,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会经常有意无意地都会受到其所在社区的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影响到其文明素质的养成.

(三)社区环境变化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产生影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的变动,致使孩子缺乏一个稳定的社区环境,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随迁子女在与本地居民孩子的相处中,无法形成长期的同伴关系,缺乏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随迁子女在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变化之后,面对新的环境,有一定的距离感,不同的社区也有不同的文化,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可能导致孩子无法适应新的学习节奏,对其学习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随迁子女的性格和心理方面也会产生影响,孩子正处于性格的养成期,频繁的流动会导致孩子不易形成稳定的性格,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孩子的心理产生复杂影响,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可能会产生孤独心理.面对未可知的新环境,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的随迁子女无法专注于学习,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总体来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发展.

三、改善社区环境以促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发展

(一)加强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建设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社区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一定的组织活动区域,以及其辐射范围,例如多个社区之间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等;加强社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优化社区环境,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加强社区周边的环境管理,例如网吧等不适宜青少年进入的场所,社区应加强对其的净化与管理,创造健康的社区环境.此外,建立健全社区的保障机制,发挥社区的福利特征和教育功能,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运作机制,构建社区保障管理的新体系,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确定保障对象,形成具体化的保障措施.例如成立教育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等,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二)丰富社区活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社区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社区文化对孩子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开展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例如开设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周末课业辅导班,同时社区可组织城市居民孩子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共同参与青少年文化汇演、观看红等.通过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不仅得到了社区相应的关注,也在活动参与中与社区内其他城市居民的孩子互动沟通,利于相互学习,缩小差距,创设和谐氛围.第二,可组织社区外集体活动,例如组织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无形中引导孩子们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促进教育文化知识的提升.第三,社区也可充分利用节假日等契机,走访进城务工家庭,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状况,送去社区的关怀与温暖,同时传递社区正能量,营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氛围.

(三)构建“家、校、社会”联动机制

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构建联动机制.家庭方面,社区经常走进进城务工家庭,与家长和孩子加强沟通交流,了解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度情况,家庭也应积极配合社区,融入社区,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发展;学校方面,社区多与附近学校对接,保证本社区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入学率,以及促进孩子受到公平的教育,使其享受与社区其他孩子相同的教育资源;社会方面,社区可积极争取政府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政策扶持,同时,社区也要积极相应并落实各项政策,必要的时候,可以发挥大学生的力量,高校组成志愿者活动小组与社区沟通协调共同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创造良好的课后学习条件,或者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在社区内开展讲座或交流会,提供类似的学习交流平台等.实现多维度的共同关注,促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发展.

总之,社区环境对于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社区角度研究还很缺乏,应该继续加强社区角度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和实务层面上的实施,提升社会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关注度,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助力青少年未来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2]程力岩,周惠仙.云南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19~23.

[3]蒋园园.教育财政与管理的视角: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8):50~53.

[4]杨颖秀.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47~151,149.

[5]尚伟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业成就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多层次线性模型(HLM)的分析[J].基础教育,2015(6).

[6]叶静怡,张睿,杨洋.户籍制度、工作流动性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基于2008年CHIP数据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5(5).

[7]杨颖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与义务失衡的法理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6(8):1~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调研——以大连市为例”(项目编号:201710165000290).

作者简介:肖体贵(1996-),女,汉族,四川泸州人,本科生,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迁子女论文范文结:

关于随迁子女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随迁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