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有关论文范文 跟《阿诗玛》拟人修辞法译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修辞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阿诗玛》拟人修辞法译

摘 要: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代表,全诗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与大量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诗中通过使用拟人的修辞,使描写对象的形象更加鲜明,语言表达更具民族特色.拟人是《阿诗玛》中比较重要的修辞方法之一,其翻译也是辞格翻译的一大难题,译者在译文中如何处理这一重要的修辞方法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翻译;拟人修辞;阿诗玛

doi:10 .16083/j .cnkl.1671-15 80.2018.1.033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8 )1-0131-04

一、引言

拟人就是把非人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让它们具有人的动作和声情笑貌.在汉语修辞学中,学者将拟人归为比拟修辞中的一类.骆小所在《现代修辞学》一书中指出:“基于想象,化物为人,或化人为物,或化此物为彼物的修辞方式叫比拟;或者说,用描写彼类事物动作形态的词描写此类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拟.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指的是把物化为人来写.”在拟人修辞中,被当作人来描写的对象可以是动物、植物、无生命事物或一些抽象概念,所以根据拟人化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拟人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无坐物拟人以及抽象概念拟人等四类.各类拟人修辞在句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动词拟人:赋予物人所特有的动作,使物人化;

(二)形容词、副词拟人:用修饰人的形容词或副词修饰事物,赋予事物人的特征及情感;

(三)名词、代词拟人:用适用于人的名词或代词称呼物,使物人格化;

(四)让物说话,使物人格化.说写者往往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构成拟人的修辞,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增强话语或文章的感染力.

在言语交际中,特别是文艺话语中,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运用拟人的修辞可以更加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信息,表现说写者的爱憎之情;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事物,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唤起听读者的想象,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拟人修辞在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中频频出现,拟人修辞的运用使描写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全诗的语言表达更具民族特色.本节将选取1954年由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第一次整理出版的汉语版《阿诗玛》和1957年由何如翻译的法译本《阿诗玛》作为研究语料,通过统计和分析的方式,来探讨法译本《阿诗玛》中各类拟人修辞的翻译方法及其特点.

二、法译本《阿诗玛》中拟人修辞翻译方法统计与分析

根据笔者统计,在《阿诗玛》源语文本出现拟人修辞35例,在法译本《阿诗玛》中拟人修辞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法、意译法、替换法和省略法,其中以直译法和意译法为主.上述四种翻译方法在法译本《阿诗玛》拟人修辞翻译中所占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统计,在35例拟人修辞的翻译过程中,何如主要采用了直译法和意译法,两种翻译方法分别为19例和14例,各占54.2%和40%.替换法和省略法用的较少,各为1例,仅占2.9%.

三、法译本《阿诗玛》中各类拟人修辞翻译方法统计与分析

在汉语修辞学中,根据拟人化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拟人修辞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无生物拟人以及抽象概念拟人四类,下面将对《阿诗玛》源语文本中出现的各类拟人修辞及其在法译本中所运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从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阿诗玛》源语文本共使用拟人辞格35例,其中动物拟人辞格和植物拟人辞格各为12例,无生物拟人辞格11例.法译本《阿诗玛》出现动物拟人12例,其翻译主要运用了直译法和意译法,分别出现6例和5例,各占50%和41.7%,替换法仅1例,占8.3%;植物拟人修辞共12例,翻译中,何如主要采用了意译法和直译法,两种翻译方法分别为7例和4例,各占58.3%和33.4%,省略法仅1例,占8.3%;无生物拟人修辞共出现11例,其中9例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占81.8%,2例使用了意译法,占18.2%. 通过上述对法译本《阿诗玛》中各类拟人修辞翻译方法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阿诗玛》源语文本中的拟人主要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和无生物拟人这三种拟人修辞.何如在翻译动物拟人和无生物拟人时,主要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植物拟人则以意译法为主.下面笔者将对各类拟人辞格中的翻译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动物拟人的翻译

动物拟人是指将动物人格化,赋予动物人的特征,借它们的言行举止、声情形貌等反映人性,寓情于物,抒发人的情感,渲染气氛,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将对法译本《阿诗玛》中动物拟人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1.直译法

何如翻译的法译本《阿诗玛》中,有6例动物拟人辞格的翻译使用了直译法.在法语译文中,译者保留了原文的拟人辞格,并采用了与原文拟人修辞相同的表现形式,同时运用了增译、减译等手段,具体情况如下:

例1.源于文本:四月的布谷唱得忙.

译文:Les coucous chantent en ril.

例2.源于文本:天空的玉鸟啊,替我们传句话.

译文:Oiseau de jade quit´ envoles,/Veux-tu direau frere d´Ashma- - - - -

例1和例2的译文中,译者采用了动词拟人的方式构成拟人修辞,与源语文本中拟人的表现形式相同. 2.意译法 根据统计,法译本《阿诗玛》中有5例动物拟人修辞使用了意译法.译者在译文中舍弃了源语文本中拟人的修辞,并通过解释的方式来表达原文中拟人修辞的含义,如:

源语文本:麻蛇给了你舌买//\哥给了你嘴巴.

译文:Du serpent vous ez la langue ,/Le beccoupant du perroquet.

源语文本中通过动词“给某人……”分别赋予“麻蛇”和“八哥”人的动作,构成拟人的修辞.但在译文中何如并未保留原文的拟人修辞,而是译为“Du serpent vous ez la langue,/le bec coupant duperroquet(译为:你从麻蛇那里得到舌头,从八哥那里得到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由于文化的差异,目标语读者可能不太理解“从麻蛇那里得到舌头”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在后半句中,何如增译了形容词“coupant(能说会道的)”来修饰“le bec”,明确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这句诗表达了媒人海热的能说会道.

3.替换法

法译本《阿诗玛》动物拟人修辞翻译中只有1例使用了替换法:

源语文本:过路马鹿也停脚.

译文:Cheval et cerf de suspendre leurs pas.

原文通过动词“停脚”赋予本体“马鹿”人的动作,构成拟人的修辞.文中通过“过路马鹿也停脚”这句诗来形容阿黑哥的笛声悠扬、悦耳动听,连动物都会被他的笛声吸引.译文中,何如特原文的“停脚”译为“suspendre leurs pas”,保留了原文的拟人辞格,但用“cheval et cerf´’替换了原文的“马鹿”.中文里马鹿指的是一种动物,属于鹿的一类,而译文中的“cheval et cerf´’分别指“马”和“鹿”两种动物.译文中的替换并没有影响原文意思的传达,译者使用替换法主要是出于对诗句音节的考虑.原诗分为两行:“Soupirait sa flute; cheval/Et cerf de suspendreleurs pas.”cheval与上一行诗中的其它单词一起凑成八个音节,而后一行诗也是由八个音节构成,译文中替换法的运用使诗句严格遵循了法语八音节诗的音节构成要求.

(二)植物拟人的翻译

植物拟人是指将植物人格化,赋予植物人的特征,借它们的言行举止、声情形貌等反映人性,寓情于物,抒发人的情感,渲染气氛,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将对法译本《阿诗玛》中植物拟人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1.直译法 根据统计,法译本《阿诗玛》植物拟人修辞翻译中,有4例使用了直译法.译者采用与原文相同的句法结构及相同的拟人表现形式,保留了原文中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原文拟人辞格的意义,具体情况如下: 例1.源语文本:什么做石岩的伴?黄栗做石岩的伴.

译文:Quels compagnons ont les rochers?/L´om-bre amie des grands noisetiers.

例2.源语文本:山上的青松,/不怕吹邪风.

译文:Un jeune pin dans la montagne/Ne craintaucun souffle infernal.

例1原文用名词“伴”来描述“黄栗”,将植物通过名词拟人化.译文中,译者同样使用名词“arme´´来实现本体的拟人修辞,将黄栗树比作石岩的朋友、伙伴.例2中,原文使用动词“不怕”赋予“青松”人的动作特征,构成拟人修辞,借青松的品格来形容阿黑哥的勇敢无畏.译文中何如同样用了动词“necraint aucun´…”来描述青松的坚强和勇敢,保留了原文中拟人的修辞,目标语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勇敢的青松指的就是勇敢的阿黑哥.在上述两例诗的翻译中,译者同时采用了增译的手段,分别用形容词“grands”和“jeune”来修饰本体“noisetiers”和“pin”,这主要是出于诗句音节的考虑,增译并不影响原文的修辞及其意义的传达. 2.意译法 意译法是法译本《阿诗玛》植物拟人修辞翻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翻译方法.译文中,何如舍弃了原文的拟人辞格,用解释的方式传达了与原文修辞对等的意义,具体情况如下:

例1.源语文本:山顶上的老树好意思一辈子站着.

译文:Seuls les vieux arbres sur la cime/Restenta j amais solitaires. 例2.源语文本:乘凉的大树依然站着. 译文:L´ arbre etend toujours son ombrage. 3.省略法 《阿诗玛》法译本植物拟人翻译中,只有1例使用了省略法.何如未翻译原文中的“大树不转弯”.本句诗的前一句为“山上的千年树,/长得直挺挺”,两句诗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译者省略了后一句诗可以避免重复表达,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本节诗行数的考虑.省略这句诗的翻译,译文的诗节则由四行句子构成,符合法语四行诗的诗节构成要求.

(三)无生物拟人的翻译

无生物拟人,就是给无生命的事物增添生命的色彩和气息,把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转移至无生命事物的身上,融情于物,借物抒情,达到别样的表达效果.下面将对法译本《阿诗玛》中无生物拟人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1.直译法

直译法是《阿诗玛》法译本无生物拟人修辞翻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翻译方法.何如在法语译文中保留了源语文本的拟人辞格,但在具体的翻译中,同时运用了增译、减译、改变拟人辞格的表现形式等手段,具体情况如下: 倒1.源语文本:小姑娘站着谁做伴?/锅灶就是她的伴.

译文:Quelle etait sa compagne en place? /Chezelle,c´etait le fourneau. 例2.源语文本:小姑娘走路谁做伴?/水桶就是她的伴.

译文:Qui l´accompagnait dans sa course ?/Lebaquet d´eau l´accompagnait.

例3.源语文本:斑鸠扑的落下地,/嗉子里吐出三颗米.

译文:Que la tourterelle, en tombant/Rendit troispetits grains de riz.

例1原文中,用名词“伴”来指“锅灶”,将锅灶人格化,译文中译者同样使用名词“sa compagne”来指称本体,构成与原文相同的名词拟人修辞.译文使用了与原文相同的句法结构进行直译,但在译文中,译者增加了地点状语“chez elle(在她家)”.译者采用增译,主要是出于本句诗音节的考虑,加上地点状语的三个音节才构成整行诗的八个音节.增译的内容与原文并不矛盾,反而让译文的表述更加具体.例2原文通过名词“伴”将“水桶”拟人化,但在译文中,译者使用动词“accompagner”赋予本体人的动作,构成动词拟人,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拟人辞格,但拟人修辞的表现形式不同.例3原文中通过动词“吐出”将“嗉子”拟人化,赋予嗉子人的动作.译文中,译者并未翻译“嗉子”,将本体变为“la tourterelle(斑鸠)”,用动词“rendre(归还)”赋予斑鸠人的动作,构成拟人修辞.本体的变换更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而动词“rendre”表达了与原文“吐出”相似的含义. 2.意译法 法译本《阿诗玛》无生物拟人翻译中仅有两例使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译者在译文中舍弃了原文中的拟人辞格,虽然通过解释的方式传达了原文拟人辞格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使译文失去了原文生动形象的表达,具体情况如下: 例1.源语文本:铃子敲在马脸上. 译文:Faisant tinter tous les grelots. 例2.源语文本:旋风在山林中滚动. 译文:Un cyclone battait les monts. 例1原文中,动词“敲”赋予无生物“铃子”人的动作,将铃子拟人化,构成拟人辞格,使语言生动有趣.“铃子敲在马脸上”这句话描述了铃铛在马奔跑的过程中发出叮叮咚咚响声的情景.在译文中,译者舍弃了拟人的修辞,将句子译为“Faisant tintertous les grelots”,用了“faire+动词不定式”构成“使动句”(使铃铛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解释了原文拟人辞格所要表达的含义.例2原文通过动词“滚动”赋予“旋风”人的动作,构成拟人修辞,形象地刻画出旋风肆意席卷山林的情景,烘托出阿诗玛被抢走时狂风怒吼、人神共愤的气氛.译者在译文中舍弃了拟人的辞格,译为“Un cyclone battait leonts”,平铺直叙地讲述了旋风吹打山林的事件,不及原文生动形象.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拟人的运用,使全诗语言生动有趣,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明.诗歌创作者将物和人融合为一体,寓情于物,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使人印象深刻. 拟人修辞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受到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阿诗玛》中拟人修辞的运用蕴含了丰富的撒尼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上文的统计结果显示,《阿诗玛》中的拟人修辞主要为动物拟人、植物拟入和无生物拟人,这与撒尼人的文化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撒尼人主要生活在山区,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比较熟悉且充满感情,所以善于借助身边的动物、植物以及大自然中的无生命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拟人修辞充满了撒尼人民的智慧及其丰富的想象,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意译的句子中,译者并未保留原文的拟人辞格,而是通过解释的方式传达了源语文本中拟人辞格的所指意义.译文虽然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但语言表达不及原文生动形象,让目标语读者未能体会到原文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感情.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世坚,邓霞.莎剧中的拟人修辞及其翻译[J].贵州大学学报,2014( 01).

[4]王文融.法语文体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周雪.拟人修辞格的英汉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2008(08).

Study on the Rhetorical Personification in Ashima of French Version

HE Yi

(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 China)

Abstract: As the narrative poem of the Yi nationality, Ashima represents the folk 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vivid lan-

guage of the whole po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The application ofpersonification in the

poem made the images more vivid and the national feature of the language more remarkable. Personifi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of speech in Ashima, which is also a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Therefore, it deserves to study how the translator translate it in

Ashima´ s French vers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 the rhetorical personification ; Ashima

修辞论文范文结:

关于修辞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修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