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课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新时期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的意义探析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政治理论课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新时期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的意义探析

衣永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与思维方式,强化“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要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合理的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05-03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审议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又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它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有可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为此,它必须积极地探索问题、面对问题,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

一、强化“问题意识”,是回应时代主题的客观要求

把握时代的主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也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前的首要问题.当然,这一使命的完成不能单纯地依赖对每次会议精神和文件的机械宣讲,这样绝达不到“进头脑”的目的.要真正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使理论的宣讲具化为对一个个现实问题的探究,从而,不仅使这种回应掷地有声,而且能够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时代的主题本身就是对现时代所面临的具体的社会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不结合问题去解读,就仅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中国梦”的解读,如果我们仅仅泛化地给学生介绍一下“中国梦”理论的提出时间、内涵及意义,就没有从根本上把“中国梦”作为时代标志性理论的重要性清晰呈现出来.而反之,如果我们通过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来呈现这一理论,那么它的时代坐标地位便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首先,我们可以这样设问:“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是何时开启的?是不是从总书记提出这一刻才刚刚开启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从近代史的起点上,当中国进入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处处被动挨打的那一刻起,有识之士就已经提出了复兴中华的口号.那么,“为什么在十八大刚刚召开之后这一时间节点上,以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会从这样高的高度重提‘中国梦’?”这就把问题深入下去了,括两个方面:第一,从主观的层面上看,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一种统一的目标和理想的指引,从而凝聚面向未来的“中国力量”;第二,从客观层面上看,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有资格、有能力来畅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正如《经济日报》的评论说:“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2]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剖析,“中国梦”理论所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我们还可以追问,“我们今天提的‘中国梦’和近代以来所提的‘中国梦’有什么不同?”这就把问题引到了“中国梦”的内涵上来了.答案也很明确,我们当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提“中国梦”的,它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涵,而“人民幸福”是其内涵的核心所在,也是其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人民”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之广,是战争以来任何想要实现民族复兴的其他阶层所无法顾及也未必愿意顾及到的,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梦”与以往的“中国梦”的根本区别.

最后,我们可以问:“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我们每个青年学生有什么关系?”这里可以请学生畅谈在“中国梦”这一大前提下青年的责任,畅谈怎样通过实现“中国梦”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如此一来,一个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问题”又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地平线接壤了,“中国梦”不是与己无关,而恰恰就是“我的梦”.

需要强调的是,在宣扬和把握时代主旋律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是有分工的.我们还以“中国梦”这一理论的宣讲为例,“形势与政策”这一课程应当侧重强调在当前形势下提出“中国梦”理论的背景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应当侧重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把握“中国梦”理论所内蕴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应当侧重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出发去解读中国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要突出强调“中国梦”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当代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则应侧重于促使学生把“中国梦”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这样,在几门课程的分工协作下,“中国梦”这一时代主旋律的坐标呈现在学生头脑中的时候就会更加立体了.

二、强化“问题意识”,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是由国家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出发来赋予的,它是可以“指导”和“统领”其他课程的.由此看来,该课程的作用很大.然而,国家权威可以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的地位,课程建设的主体却还在课程本身,如果不能从自身出发让课程本身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再高的地位也会被束之高阁.这也是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觉得自己和自己所教的课程在学校里没地位的原因所在.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解释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内部也比较功利化,重视那些能够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课程,那么,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能带来的直接效益似乎是最小的,就连一部分学生也觉得它“无用”.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地位等于被架空了.

以上的现象在今天也确实存在,然而,我们还须先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客观地说,今天的高校虽然有市场的气息在,但并没有完全市场化,学科间的比较还没有纯粹地去用金钱效益来衡量,自身的理论根基是否厚重,是否具有时代的前沿性,是否能达到开阔学生视野、震慑学生心灵的效果,也是课程之间横向比较的重点,关系到一门课程是否具有生命力.因而,我们要明确我们的课程不光具有外在的指导和统领地位,实际上和其他课程之间还存在一种隐性的竞争,竞争的是我们的理论品性、学术前沿性以及对学生实际的影响力.而这些从根本上还是要求我们应具有一种“问题意识”.

从理论根基和理论品性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给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的厚重性恰恰在于它面对当下的反思性和面对未来的开放性.正是这种反思性,支撑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也正是这种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向时代敞开它的问题域.这种反思性和开放性是支撑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不竭动力,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拥有了解释世界的方法和工具,而且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回想,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工人阶级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生存境遇以及如何改变这种境遇的问题;列宁时代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领导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问题;时代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领导穷苦的中国百姓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压迫中站起来,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问题;时代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反思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失误,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而此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在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对重重挑战而坚定前行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人的问题.支撑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性和开放性精神品质的,始终是它对人的命运的关切,马克思主义的所有问题都是“人民幸福”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理论根基和理论深意之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沿着这些问题去讲,才能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性,让自己在与高校的众多课程的竞争中有合理的立足之地.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也造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前沿性.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反思性,它就要反思我们时代遇到的问题;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它也就应当面向我们的时放.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空讲“老”理论,而不回应新问题,自然它会被人误解缺少时代的前沿性,“过时了”.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怎样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怎样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怎样面对价值、意义的缺失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危害?等等.这些问题,泛泛而论容易,而结合课程内容和主旨深入阐释以及找到出路则非常困难,但是,这恰恰是今天我们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如果一味地绕开问题,顾左右而言他,让课程就那样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显然会让人觉得我们既没有学术立场,又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也会觉得教师是在“糊弄”.

总之,要想保有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品性,维系其学术前沿性,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时刻保持一种问题意识,要深入透析理论中蕴含的深刻问题,并且时刻追踪时代所提出来的前沿性问题.

三、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既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澄清 “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于“立什么样的德”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给出了很明确的指向,而对于“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树适应中国创新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指专业技术水平上的高素质,而且指思想道德水平上的高素质,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什么为抓手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呢?依然是“问题意识”.

具有历史使命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有对知识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一种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的.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突出问题就是给定观念,让学生接受,这显然不需要学生去探索什么,并且,这样的课堂,明显带有主客二分的性质,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主客体之间在话语权上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而今的教育理念,提倡师生的共同主体性,这就需要以“问题意识”为前提,通过合理地设定问题,师生共同融入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自觉地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具有历史使命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应当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社会建设的主体,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就培养起这种主人翁责任感.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培养,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功能.而在今天,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深刻影响我国的社会生活,染指青年的思想,要实现这一功能,困难重重,这也特别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化问题意识.不过,简单的提问,只能调动学生一时的兴趣,要使他们树立终身的使命感,还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将社会问题与涉及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关联起来,并且合理地创设解决问题的模式和情境,让学生把社会历史问题内化为自身成长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实际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始终强调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单纯强调社会客观规律而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性魅力呈现出来,就无法唤起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另外,问题除了要通过理论探讨来解决,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解决.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例如,结合普遍联系的原理调查当今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有所见、所闻,自然就有所感,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思考,他们所调查的现象和结果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就这样,学生渐渐地学会了站在自己的视角上去观察社会,并以社会历史的视角去反思自身的发展,历史使命感也就油然而生.

此外,具有历史使命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要有勇于突破常规的求异思维.这是创新精神最为突出的一种精神实质.墨守成规绝对无法实现创新,要想创新,必须有突破既定框架、原有范式,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勇气和魄力.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问题意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促使他们把这种问题意识带到他们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些人会有所担心,认为这样会背离意识形态教育的宗旨,而且,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万一教师招架不住怎么办.其实,我们强调求异思维,并不是要鼓励学生与国家意识形态唱反调,意识形态教育也不等于要扼杀学生的突破意识.我们的改革开放精神,不就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求异思维吗?但是,求异不是毫无原则的求异,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基础上的求异,它代表我们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但同时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问,但教师也一定要起到把控局面的作用,这客观上真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接得住”,也回应得了.这对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艺术以及知识面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教育要“立德”,教师须先“修德”,教育欲“树人”,教师须先“树己”,不能以自己能力有限为由,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强化“问题意识”,是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政治理论课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政治理论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政治理论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2、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3、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4、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5、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6、政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