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跟小组合作教学的心理过程与有效策略调研报告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小组合作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小组合作教学的心理过程与有效策略调研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属性, 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21 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在这样的号召下,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把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 小组合作已经成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 小组合作教学就其本质来说不会导致教学效率低,相反,应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之一. 出现这样矛盾的情况,一是因为教育方式从讲授式向小组合作式转变时间尚短,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不能从合作管理制度、合作方式、合作责任分工等方面营造适当的合作氛围,一切必须从头开始,任重而道远;二是因为在教育质量评价的压力下, 学校和教师不能无后顾之忧地深入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导致小组合作形式化;三是因为教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后,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未真正认可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大形势的要求下不得不强行推进,使其产生倦怠感和无助感; 四是因为小组合作教学从某个年级开始实施, 自控力不足的学生基于新鲜感往往过于兴奋,影响课堂纪律. 因此,本调研立足于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过程, 从微观角度阐述小组合作教学发生效果的必经途径,以期为教师提供有效策略.

二、调研方法与对象

(一)调研方法

此次课题调研以个人访谈为主. 对正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实验的学校进行深度访谈和经验交流, 重点了解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思维、动机、方法、情感的心理过程, 以及教师对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心理过程的看法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

武汉市若干中小学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两年以上的班级,五年级、八年级每班学生小组 2 组,教师 1 名.

三、调研结果及建议

根据调研,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心理路程包含形成小组合作意识,习惯小组合作思维,明确小组合作动机,学习小组合作技能,享受小组合作情绪和情感.

(一)形成小组合作的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 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 在任何组织被动成立之初,组员对组织都缺乏集体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形成小组内的合作意识是达成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调研发现:组员形成小组合作意识一般需要 3-4 周;对组长而言, 通过帮助组员使自己产生责任感与自豪感来形成合作意识;对组员来说,通过组内成员的相互帮助使其产生集体感,形成合作意识;组长比组员更快进入合作角色; 小组中成员越快遇到困难, 越容易形成合作意识;有小组标志能更快促进小组意识.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教师若想达成有效小组合作,应该注意:第一,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成员全部形成合作意识就需要一个月时间; 第二, 尽快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加强其责任感,各司其职;第三,选择合适的小组长,其最好具有以下优点——有组织能力,敢于大胆发言、愿意帮助其他学生,成绩优秀;第四,为小组准备必须合作的难题;第五,让小组成员为小组取名字、定规则.

(二)习惯小组合作的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其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此次调研得出,小组合作意识形成后,小组成员从独立思考转化为合作思维,并习惯这种合作思维,是达成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必经路径; 小组在课堂学习时会通过小组讨论获得新知识,遇到困难,能先向小组内主动寻求解答方案,一般由组长组织解决难题.

教师若要学生习惯小组合作思维,应该注意:第一,为小组准备需要分开独立思考再集体整合的题目, 如分版块阅读,分角度查找资料,彼此交换信息才能共同解决问题;第二,培训提问,设置小组交流环节,形成讨论习惯;第三,培训组长做好合作学习引导,在适当时间召集组员讨论,并认真听完每一位组员的发言;第四,给予小组意见汇报机会,让一位组员代表本组表达集体意见.

(三)明确小组合作的动机

动机, 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于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课题调研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之初,以外部奖励机制动机为主,随后,内部动机逐渐超越外部动机. 其内部动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讲, 小组合作逐渐满足了归属与成长需求,即社交需求、在合作学习中,几人一组,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尊重需求,小组内同学相互鼓励,在小团体内得到充分的支持;自我实现的需求,组员相互激发灵感,分工得当各司其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在激发学生合作动机时, 应注意在小组合作之初,形成有效的计分奖励机制,鼓励合作共同获得相应的物质及精神奖励; 待小组合作动机从外部动机趋向内部动机时,教师要减少物质奖励的频率,强化精神奖励,避免发生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就是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的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予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但是,当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内在满足时,奖励会适得其反. 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只专注于当前的奖励,一旦奖励强化频率和内容低于他们的预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需要科学运用奖励艺术,第一,在设置奖励规则起就从内部动机出发,使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第二,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初始学习阶段,采用连续、固定的奖励以增加学生内部动机;第三,在学生的学习或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延长并变化奖励间隔时间,让学生找不到规律,促进学生从关注奖励转变为关注自身发展;第四,适当制造奖励规则外的特殊奖励惊喜,鼓励进步最大的学生.

(四)学习小组合作的技能

技能, 是个体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智力或肢体的活动方式,它是后天通过训练形成的,具有某种规则和操作程序,受意识控制. 技能水平有高低之别,初级水平的技能只要具有一定的初步知识和一定的练习就可获得,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其活动中的基本动作已达到自动化水平. 调研得出,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

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 一是倾听技能,在开始合作时,低年级学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听”,尊重发言人,用心聆听,不打断发言人的发言;二是表达技能,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示范指导, 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三是讨论交流的技能,讨论交流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

(五)享受小组合作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 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 显著的身体、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行为.

调研得出,学生们都很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感受到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一般在组内都有了好朋友. 但学生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合作的,一般经过2 周时间才在合作中感受到快乐情绪.

教师需要为小组合作创造更多愉悦的情绪体验:第一,从分组开始,运用互悦机制. 互悦机制是人际吸引律中的“对等性吸引率”,是指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认知失调理论中也有一个类似规律——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选择的. 教师让学生知道他们能成为一组是彼此选择的结果, 因为喜欢才选择在一起, 即使原本不喜欢,也会因为自己的选择开始喜欢,为小组内的积极互赖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 选择一些有利于团队共赢的活动,让小组成员共同体验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懊恼,使他们的情绪共同爆发,情感更加深入.

责任编辑 郑占怡

小组合作论文范文结:

关于小组合作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小组合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家校合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