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与扎实推进研学旅行实践育人新模式北京市海淀区开展研学旅行的经验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这篇旅行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扎实推进研学旅行实践育人新模式北京市海淀区开展研学旅行的经验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颖惠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宋世云

当前, 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综合改革, 加强了教育与全社会的良性互动. 综观近年来教育改革政策变化可以看出, 基础教育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 更加注重综合素质, 注重全面发展, 注重减负增效. 研学旅行、 综合实践等实践活动课程方兴未艾, 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 海淀区以科研的方式推进研学旅行, 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收获了一些经验.

把握育人方向,将研学旅行纳入实践育人体系

2016年11月,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 提出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 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这一文件的出台在教育界内外引起了热烈响应, 能够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

在2017年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 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 “考察探究” 板块中的一部分. 研学旅行与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多共同之处, 如教育性、 实践性、 安全性、 公益性等; 二者也都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有效形式, 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同时,研学旅行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 1 ) 活动规模上, 研学旅行是集体旅行、 集中食宿, 是群体性活动; 而社会实践不一定是群体活动, 也可能是个人或社团小组实践. (2) 在学习方式上, 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相结合; 而社会实践活动有体验性学习, 但不一定要求进行研究性学习. (3)在行走距离上, 研学旅行必须有旅行, 有在外住宿; 而社会实践不一定有旅行, 可以在社区活动. (4) 从年级上, 《意见》提出研学旅行一般在小学四年级及以上组织开展, 而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规定年级, 也可以在小学三年级以下组织.

因此, 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和研学旅行的表现有不同之处, 但教育本质和价值是一致的. 海淀区将区内、 市内的社会大课堂、 参观博物馆、 自然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统筹考虑, 将京内研学实践和京外研学旅行相结合, 系统建构了学校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统筹课程,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中小学实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 研学旅行是国家要求开展的教育活动, 《意见》 中提出要 “与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考虑” . 实际上,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也有很多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衔接点.

近几年, 海淀区教科院开发了 《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 《知识产权教育》等地方课程. 各学区和学校利用校园周边的文化、 科技、 自然资源等,以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 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实施, 创立了很多特色校本课程或学区课程. 如清华附中和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 “走进圆明园” 课程, 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 “三山五园”课程, 中关村中学的 “寻找中关村” 课程, 理工附中的“校园周边古迹寻踪” 课程, 西苑小学的 “西苑小导游” 课程等.

海淀区青龙桥学区以地域资源为依托, 开发中草药传统文化课程, 并由学校和学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发展为研学旅行课程, 由海淀走向全国.学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 依托北京药用植物园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药植园认知药用植物, 到参观制药厂 , 体验制药过程, 并由北京走向全国中草药研究资源基地. 学区设计研发了海南兴隆南药园、 贵阳药用植物园、 华中药用植物园等多个研学线路和基地, 初步构建起中草药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主题研学课程.

《意见》 提出, 研学旅行是教育活动、 教育内容、育人途径、 校内外教育衔接的有效形式. 因此, 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 不能孤立看待和落实. 如北京一零一中学课程体系框架分为: 科学与技术、 人文与社会、 艺术与审美、 实践与创新等八大领域, 其中 “实践与创新” 又分为: “拓展与社团活动” “体验与社区服务” “研学与社会实践” 等板块内容, 而研学旅行就是属于 “实践与创新” 类课程的一部分. 不论将研学旅行与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相结合, 都需要在学校整体课程框架中为其找到一个 “合适的位置” , 使其有机融合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以课题为载体,引领区内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

每一项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 都需要循序渐进、 平稳有序地推进和落实, 而不能 “一哄而上” 地盲目执行. 以科研的方式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工作,能够为新的政策 “落地” 先行探路, 实施研学旅行也是如此.

1.主题引领, 区域推进

《意见》颁布后, 2017年, 海淀区教科院开始关注研学旅行, 以 “依托地方课程开展研学旅行” 为主题, 召开专题研讨会; 后续又召开了 “知行合一与研学旅行” “最美的学习在路上” 等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论坛; 承办了 《中国教师》杂志社牵头的 “全国研学旅行教育联盟” 启动会.

2018年, 我们确定的专题推进主题是 “研学旅行推进策略与实施模式” , 同年5月, 召开了 “开发地域课程资源, 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为主题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 通过这些活动, 探讨了研学旅行与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相结合实施的有效路径; 交流了学区与学校联合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有效机制; 形成了教育系统与社会资源单位携手构建综合育人机制的有效策略.

2.课题带动, 研究先行

2017年, 海淀教科院初步组建研学旅行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和线路规划. 成功申请了中国教育学会2017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模式探索研究” , 获批立项, 并完成开题. 课题确立了五个层面研究内容, 包括: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研学旅行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研究;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模式案例研究; “互联网+” 背景下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及活动实施研究.

截至2018年3月, 有70余所学校加入了课题组, 以研学旅行研究共同体的形式, 建立了活动组织机制,系统研究中小学研学旅行这种实践育人新模式.

3.专题培训, 厘清认识

课程改革以来, 学术界关于 “课程” 的概念和话语体系的争论不休. 研学旅行到底是不是课程? 应不应该课程化? 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课程? 《意见》 刚刚发布时, 不仅学校对这些问题困惑, 专家也有不同看法. 现代课程观认为, 课程是学校有目的、 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的一切学习活动的总和, 课程就是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 不同的课程形式, 不同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我们明确了要建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研究任务.

我们邀请了中国教科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专家冯新瑞副研究员作《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精神, 有效实施研学旅行》专题讲座, 邀请北京大学康健教授作 《回归本真, 走向真实的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培训, 邀请北师大教育学部胡定荣教授作《校本课程规范建设与质量提升》 培训, 这些专家相继讲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 要素要义, 讲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使参与课题校的干部教师明确了方向, 厘清了概念, 深化了认识.

4.调研现状, 固化经验

海淀区中小学研学旅行不是从零开始. 十年前,就有一些学校通过科技实验班、 社团活动、 国际交流等途径, 组织部分学生开展游学活动. 而真正在全区中小学铺开、 全体学生参与, 是在教育部的《意见》公布以后. 一些学校已经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由部分学生到全体学生, 由一条线路到多条线路, 不少学校能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多种主题课程的可选择机会,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2018年上半年, 我们开展了学校研学活动指导手册的征集和评选活动. 下半年组织 《研学旅行学校指导手册》的编写工作. 我们会边研究边推广 , 将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及时辐射到全区, 指导全区研学旅行实践.

2018年4月, 我们基于课题校开展了调研, 近半数课题校自主研发活动课程手册, 研学线路以江浙、 安徽、 京内、 陕西、 山东为主. 我们还将开展面向全区的研学旅行实施情况调研, 了解全区学校的现状、 经验、困惑与问题, 以更好地指导学校开展研学旅行.

我们希望通过群体课题研究, 能总结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课程开发, 完善合作机制, 以制度保障课程实施质量, 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旅行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旅行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旅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旅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