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基于城市的鼓浪屿龙头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演变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历史文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基于城市的鼓浪屿龙头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演变

旅游的发展对历史街区来说是一种保护与发扬,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在大兴旅游业的背景下,龙头路作为鼓浪屿的商业中心,热闹繁华,商业氛围浓厚,并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鼓浪屿旅游必达之地,是鼓浪屿最喧闹的一张名片,但与其他历史街区一样,龙头路在发展的同时也受“破坏”.龙头路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西南角的鼓浪屿上(图 1),鼓浪屿处于九龙江出海口的厦门湾,东北侧与厦门岛由宽 600 m的鹭江所隔,其西侧与海沧区嵩屿码头隔海相望,占地约 1.91 km2,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目前可乘船通过 3个码头(邮轮中心厦鼓码头、厦门轮渡码头以及位于海沧区的嵩鼓码头)进入鼓浪屿,龙头路便位于鼓浪屿靠近厦门岛的东侧区域.

腾讯软件宜出行热力图是腾讯在2016 年推出的一款大数据可视化产品.该产品以 LBS 平台手机用户地理位置数据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空间表达处理,最终呈现给用户不同程度的人群集聚度,即通过叠加在网络地图上的不同色块来实时描述城市中人群的分布情况 [1~2].这种使用大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对人群的集聚度、集聚位置等指标进行考察和分析.从公共服务设施与人群分布图(图 2)可以充分看出,龙头路为鼓浪屿人群分布的集中之地,同时也是各种服务设施分布的集中之地.龙头路作为历史街道,东侧通往钢琴码头,西侧紧邻古老的岩仔脚传统聚落,是 20 世纪 20 年代集中开发的商业街区.其形态曲折多变,建筑以沿街小型二层底商建筑为主,日兴街一带形成骑楼为主体的商业街,具有较高的建筑密度.本次研究选取龙头路和福州路段部分繁华特色道路,总长约 750 m.通过对龙头路最具市井生活气息的区域进行现状空间的调研,发现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龙头路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龙头路下一阶段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2 历史演进中的龙头路

2.1 龙头路的发展

龙头路的发展伴随着侨民回迁以及填海造陆、城区从无到有的过程(图 3).

2.1.1 17 世纪—1840年

自宋末元初开始,鼓浪屿便有渔民居住,到 1840 年战争,期间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阶段,以闽南文化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因而得以形成深厚的积淀.此时的居住范围和规模较小,龙头路还未形成.

2.1.2 1840—1903 年

1841 年英国占据鼓浪屿后,由于岛上气候、卫生、安全条件优于厦门,众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先后进入鼓浪屿,将不同类型的文化集中地传播到小岛上.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外国人的建设活动越发趋多,建设主要集中在岛屿东侧靠近厦门的方向,方便坐船往来于厦、鼓之间.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以台湾首富林维源、林尔嘉父子为代表的闽南籍台湾富绅返回大陆,定居鼓浪屿.同时,一些返乡的闽南华侨也受鼓浪屿居住环境的吸引,入住鼓浪屿.岛上侨民越来越多,由华侨建设的龙头路在此时便开始酝酿.

2.1.3 1903—1941 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鼓浪屿已沦为“公共租界”.之后是鼓浪屿近代公共社区的发展完善时期,也是龙头路的建设时期.在经历了几次台风灾害之后,外国人开始将住区建设逐渐向山间缓坡、谷地纵深发展,岛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同时,越来越多的返乡华侨、闽南富绅定居鼓浪屿.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东南亚地区经济及社会秩序,大批闽南籍华侨返乡,鼓浪屿城市建设的主要驱动力由外国人逐渐转为返乡华侨.至 20 世纪 40 年代,岛上陆续建设了干线道路间细分区块的联系道路,路网不断加密.华侨黄奕住、李昭北、郭春秧等人投入巨资建设龙头路、日兴街、锦祥街等商业街区,龙头路、安海路、泉州路片区此时都已发展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域.

2.1.4 1941—1945 年

伴随着1941年日本占领鼓浪屿,鼓浪屿作为一个汇聚多元文化的多国共治公共社区的历史被终结,龙头路上的商业发展也受到重创.

2.1.5 1945—1949 年

1945 年中国政府在鼓浪屿海滨旅社对厦门日军受降,收回了鼓浪屿.这之后,鼓浪屿原有的多元文化繁荣状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

2.1.6 1949 年至今

龙头路一直作为居民生活贸易中心,直到进入 21 世纪,随着原住民的迁出和旅游浪潮的到来,龙头路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市场经营占道严重,招牌混乱,供电线路未整合,建筑物密集,街巷狭窄,消防通道严重不畅,由于未经系统规划整理,有的老别墅被遮掩,有的风貌建筑已破败,整个街风貌特色不足.针对以上的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街道现状,厦门市政府曾经在数年前对龙头路进行了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规划整治建设,如今的龙头路,由于在两个码头之间,交通便利,业态丰富,几乎充当着游客的集散中心 [3].

2.2 龙头路遗产分布

龙头路周边历史文化要素较多,有大量的风貌建筑保护区域(图 4),但龙头路内部只有中南银行(1919年回国定居鼓浪屿的印尼华侨黄奕住于 1921 年成立)旧址和鼓浪屿电话公司(华侨黄奕住先后收买厦鼓两地的电话公司成立“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旧址.由于其周边要素视线不通达,所以对龙头路在景观方面影响较小,仅作为游客参观部分历史建筑的必经之路.

3 龙头路街道空间现状

3.1 空间肌理与尺度

龙头路空间肌理变化丰富(图5),由码头的广场空间进入龙头路,垂直海岸线向内部延伸,形成龙头路的主街,周边街巷均垂直通往龙头路,且呈经典的鱼骨状衔接分布.两侧建筑较为整齐地围合出了以线性空间为主的街道空间,其中穿插放大的交通节点,通过转角广场,直到街心花园,成为龙头路最主要的空间节点.长度仅 750 m 的街道中,共有 6 个转折点和 4 个放大空间,空间灵活多变,街道氛围活跃,富有节奏感.其空间领域划分主要通过 2 种方式:铺地和高差.例如入口广场和转角广场均通过高差将大面积铺地变为丰富的游客休憩空间;街心花园通过铺地样式的变换,并辅以树池花坛划分出广场和道路;店铺的室内外划分大部分也是通过高差来完成.

龙头路的空间尺度适宜步行.如图 6 中 D/H 所示,数值越小的地方越喧闹繁华,聚人气,较大的地方人员则相对稀疏,龙头路两侧建筑几乎均为 2 层商业建筑,取平均层高 3 m进行高宽比测算.小吃街部分数值小于 1,街道行人密度较大,商业气氛浓厚,而开阔地区景观环境相对更好.同时选取龙头路最繁华地段进行店面与街宽W/D测算,如图 6 中W/D所示,数值越小商业氛围越浓厚,繁华的地区约为 1,相对冷清地区约为 3.

由于其商业街的定位,龙头路沿街店铺多以餐馆、小吃为主,掺杂着部分闽南特产专卖店、纪念品店和珠宝店等(图 7).整体业态较为丰富,且专为游务,是鼓浪屿上游客密度最大的街区.沿街店铺一般一层为商铺、二层为居住或民宿,并有少量当地居民在自家二层楼梯口入口处摆摊售卖小吃.

3.2 建筑特征

3.2.1 外廊建筑——骑楼

在入口处,有两种不同风格的骑楼出现在街道的两侧,一侧为欧式圆形柱子,一侧为较为现代的方形柱子,两侧风格不同,但各自都有匀称的美感,作为灰空间,过渡了室内与室外,丰富了街道.

3.2.2 厦门装饰风格建筑

厦门装饰风格建筑出现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鼓浪屿华侨洋楼建筑发展时期.伴随着 20 世纪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返乡华侨的建设而发展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风格,龙头路随处可见花样反复的厦门装饰风格建筑.

3.2.3 洁白古旧

街道建筑色彩间有细微差别,但整体简洁统一,落落大方;由于建筑有一定的历史,尺度比例按照传统审美协调美观,同时给人沧桑之感.店铺内部基本装饰一新,既保护建筑又不影响居民使用 [4].

在建筑的轮廓线方面,街道整体富有地域特色.建筑第一轮廓线因其独特的建筑特征显得优美丰富.由于龙头路为商业街,招牌成为街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的第二轮廓线与第一轮廓线在色彩和风格上有一定的呼应,但也不乏碰撞,丰富建筑外立面的同时并没有掩盖建筑的第一轮廓线.

3.3 街道色彩

街道色彩可以影响到使用者的心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行为.如龙头路的白天以建筑和铺地的白色为主,街道上空几乎没有遮挡,有天空蓝作背景;同时喧闹的环境和诱人的美食给人留下火红的印象;到了夜晚,以灯光的颜色为主,街道路灯和店铺内部灯光多为暖,热闹的街市适宜的温度同样可以体现为;灯光及其黑色阴影共同组成夜晚的街道色彩.龙头路中的景观小品也为街道增添了色彩,其绿化主要为入口处大片的绿地空间与街道中点缀的绿化共同组成.步行街道内没有行道树,偶尔在一些建筑的外立面装饰有部分盆栽;在街心用盆花形成绿岛,美观街道,同时引导人流,可谓一举两得;欧式风格的路灯等家具风格给街道增添了异域的情调,突出华侨风格.

3.4 记忆空间

记忆空间在此处指游客集聚较多且具有标志性的区域,龙头路有 3 处记忆空间:

3.4.1 入口空间

正对钢琴码头的广场便是鼓浪屿的入口空间.由 1 个不规则广场作为空间主体,广场靠近龙头路一侧为半圆形台阶,柔美的弧线与大海形成呼应,可集散也可作为文化展示;右侧为龙头路中最大的绿地公园,公园封闭不可进入,左侧为一排高大的榕树Ficus microcarpa,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3.4.2 转角广场

位于龙头路中段,大致呈三角形,长约 18 m,宽 16 m,面积较小,由4 级台阶来划分广场空间.有一喷水池,喷水池的边缘和台阶成为游人休憩的理想之地,广场周边由饭店小吃店等商铺围合,人群密集,热闹非凡.

3.4.3 街心花园

长约 52 m,宽约 17 m,作为龙头路最大的开敞空间,拥有许多乔木树池,将整个广场覆盖于阴影之下,成为龙头路中难得的遮阴绿岛,由于面积较大,且具有特殊性,是地标式的存在.花园旁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树池下有下象棋使用的石凳石桌,但大部分时间为游客提供休憩空间,在花园端头有一小舞台,可进行各种表演活动.

4 龙头路古今改变

4.1 空间

龙头路在空间尺度方面,保留了原有的尺度,步行较为舒适,且街心花园、小广场的运用符合其作为接受国外街道空间熏陶的华侨审美.但在商业街购物空间方面,只有小部分街道保留了外廊式建筑—骑楼的形式,大部分街道形式与其他商业街无异.整体色彩突出了部分空间文化底蕴特征,但不够明显,仍缺少自身特色.

4.2 功能

龙头路因为其特有的地理位置(靠近码头)在过去承担鼓浪屿与厦门本岛之间的商品贸易集散,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 [5],现状龙头路承担的是作为旅游景区的鼓浪屿商业核心,更多是向游客售卖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等.由于岛上目前大部分为游客,居民较少,其功能的转变符合现状特点.

4.3 文化

龙头路的旅游商业氛围浓厚,且商家多为外地人,原住居民较少,缺少了原有的侨民文化和小资情调,除了建筑有一些厦门装饰风格以外,似乎与闽南地区其他的商业街无异,甚至一些小吃的售卖是全国连锁,引进新的商业固然会丰富业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地方文化,使其成为现代商业街“套路”的产物,只剩建筑的外壳.

4.4 地位

由原来的本地居民使用的商业街变为旅游商业街、原来华侨和外国移民使用的街道转变为游客和外地商人集聚地,旅游业的开发使得人们提起鼓浪屿就会想到龙头路,这里成为了来鼓浪屿游玩的必经之地,而非之前的物资集散地.

5 小结

历史街区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在发展时需要重视其文化传承与保护,其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历史的归属感和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进而产生魅力,不是由于某一栋或寥寥几栋老建筑的存在,更不是某些建筑细节的模仿,而在于历史街区空间结构,文化氛围所带来的认同感与领域感深深地铭刻在人的深层意识中 [6~7].由上述分析可知,龙头路的空间格局、空间尺度以及建筑风格,是龙头路最为重要也是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应继续予以保护,让这种宜人的步行空间继续流传.在功能与文化方面,龙头路因旅游业的开发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现在龙头路主街商业氛围浓厚,影响范围广,在商业街中可为成功的典型,但所带给人的文化氛围感微弱,让人很难将它与古街原来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使得认同感消失.当然,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会是像保护文物那样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她需要发展、与时俱进,需要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来精心维护.因此,在作历史街区规划时,需要在精神文化上传承街道的历史性,多与原住民沟通,调动居民积极性,形成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挖掘地域文化,在功能上增加其文化性,改变千街一面的局面.而在地位方面,由于龙头路的性质以及鼓浪屿大环境的变化,想让她重新成为“物资集散地”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在继续保留其商业街定位的同时,增加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分,从而做到承前启后,继承与发扬并存 [8].

历史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历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2、企业文化期刊

3、中国文化论文

4、企业文化杂志社

5、企业文化的论文

6、如何写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