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类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将课本剧表演融入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论文如何写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阅读教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将课本剧表演融入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课本剧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艺术再创造,把文字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寓艺术欣赏与创造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本剧表演的主要策略有:带入情境,发展语言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鼓励想象,通过对生活场景、人物活动等的想象,发展思维;强化认知,让美好的形象深植于内心,并内化为精神品质.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阅读教学语言思维品质

一、课本剧表演的缘起

教育戏剧是20世纪初英国将戏剧列入学校课程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该出现在艺术领域的戏剧技巧,被当成有效的教与学的媒介,通过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群体参与为主体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性.课本剧是戏剧与教育结合的较为成熟的产物,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艺术再创造,把文字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寓艺术欣赏与创造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我校将课本剧表演融入阅读教学,主要立足三点:一是当前的教学内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以苏教版教材为例,童话《蚂蚁与蝈蝈》、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科学童话《小稻秧脱险记》《跟踪台风的卫星》、人物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负荆请罪》等,内容丰富,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富有个性,都是可以开发的、较好的课本剧表演素材.二是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比较强,又天生爱表演,读到有趣的故事,便会身临其境地进入课本情节,进行创造性表演.三是学校的课程建设.我校围绕“口才与表现”的主题,将语文与艺术、思想品德等多门课程融合,形成了一个序列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低年级的“朗诵与讲述”、中年级的“演讲与主持”、高年级的“辩论与表演”.一系列的训练,使得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大大增强,为课本剧表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新颖独特的语文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如改编剧本、记住台词、排练表演等,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实实在在地生长.

二、课本剧表演的策略

(一)带入情境,发展语言

课本剧表演是语言和形体的艺术.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经典的台词,为课本剧表演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素材.而要演好课本剧,学生必须熟记剧中人物的台词,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营造具体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强化语言感受力.

文本故事情节,必须由具体的人物形象来支撑,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又必须由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来丰富.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人物语言,强化语言感受力,对于提升课本剧表演质量大有好处.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教学这一段时,笔者分两个步骤进行引导,为课本剧表演打下基础:一是提醒学生关注两个提示语“温和地”“气冲冲地”,以准确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生动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小羊”和“狼”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二是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表现“温和”和“气冲冲”两种不同语气的方法,比如,好朋友温和地对你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和语气,爸爸生气时对你说话会是怎样的神态、动作,他的音量有什么变化等.在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他们不但能通过语气表现出狼的“气冲冲”“气急败坏”和小羊的“温和”“善良”,还会主动丰富课文语言,下意识地融入狼发怒时“叉腰”“蹬脚”“怒视”的动作和小羊辩解时“惊讶”“思考”“疑惑”的神态,生动到位地表现出了小羊虽柔弱但会据理力争、狼凶残狡猾又蛮不讲理的特点.而这些,都是语言丰富的体现,是靠单纯的朗读所无法表现出的.

2.侧重语言表现力.

表演是创造性艺术.课本剧表演也不例外,需要观照语言表现力,提醒表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物语言进行再加工,通过语调、表情、动作等的变化,表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

比如《会走路的树》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阅读这一段,笔者联系课文情境,提出疑问:“小鸟从远方归来,发现他遇到的小驯鹿原来是好朋友的孩子,此时他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课文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小鸟心情的呢?”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叫”字表达了小鸟的情感.一个“叫”字,生动再现了小鸟当时激动、高兴、热泪盈眶的画面.那小鸟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激动、高兴之情呢?笔者出示了句式:“‘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让学生填一填,演一演.横线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学生思考交流后,在表演小鸟的惊喜时,有的说:“小鸟惊喜地叫出声来,边拍手,边欢呼”,有的说:“小鸟激动得热泪盈眶,展开双翅围着小驯鹿转圈儿”,还有的说:“小鸟一边表达自己见到小驯鹿时的惊喜,一边紧紧地拥抱了小驯鹿”.可见,联系课文情境,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再通过表演表现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让学生的语言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3.观照语言审美力.

课本剧表演能让学生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感受道具服装之美、场景之美、人文思想之美,并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得到语言审美力的提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望月》一课主要为读者呈现了月下之景、月下吟诗、月下幻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小外甥月下吟诗时你一句我一句的情景最是动人.很多教师处理这一环节时习惯采用小组对诗的形式,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朗读.这种看似热闹的朗读其实很容易破坏文本描绘的静谧美好的意境.对此,笔者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推敲斟酌每个句子所呈现的意境.如针对“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诗中清幽旷远的气氛”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之后,学生陆续提出建议,如“选择一幅月夜背景图,图中有:深蓝的天空,明月高悬,平静的江面上,泊着一艘纹丝不动的江轮”“剧场的光线要调暗些,营造出月夜的朦胧意境”“还要有音乐,可以配上舒缓的古琴或是古筝曲”“可以配《渔舟唱晚》,我们古筝老师教过!”……根据他们的建议,笔者选择了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呼应的月下宁静、美妙的江面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表演对白不再是你一句我一句比谁的声音高,比谁背得快,而是带着自己对本文语言的独特审美,先后读出了“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呈现的宁静幽远的意境.更为奇妙的是,在这种意境中,学生仿佛也被这宁静的氛围所感染,逐渐变得安宁.品读着古人那些吟咏月亮的诗句,他们的身心都仿佛受到了洗礼,不知不觉中便与文中景融为一体.毋庸置疑,学生通过表演朗读营造月夜氛围的过程,正是审美创造的过程.

(二)鼓励想象,发展思维

文字是静态的,但学生的想象力却是动态丰富的,他们能通过想象把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课本剧表演是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促使他们在改编剧本和表演时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增减台词、增加动作,既有助于挖掘文本意蕴,又能让创造性思维充溢整个表演过程.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描绘了一幅幸福祥和的农村生活图景.全文短短46个字,却隐藏着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同时留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这首词,笔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展开想象.

1.关于生活场景的想象.

《清平乐 村居》一词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两句呈现了鲜明生动的农村生活画面.在组织学生推敲课本剧表演细节时,笔者鼓励他们立足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描述补充这幅画面.一开始,很多学生都是就文字本身勾勒画面,描绘出了如“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清澈的小溪淙淙地流着,岸边小草青青,点点野花仿佛繁星点缀.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垂……”这样的画面;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便开始关注起了细节,生发了如“清澈的小溪里,鱼儿欢快地游着,不时有小鱼儿跃出水面”“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鞭炮似的红辣椒”“一只大黄狗正悠闲地趴在树荫底下乘凉”“溪里的荷花开了,亭亭玉立,美不胜收”等多幅衬托宁静美好、生机盎然画面的想象.如此,表演就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台词复制、一板一眼的规范表演,而是充溢鲜活言语和生动情态的真情演绎.

2.关于人物活动的想象.

《清平乐 村居》一词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白头发的老爷爷、老奶奶和他们的三个儿子.全文寥寥数语就将一家五口各自的生活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对于蕴含的人物活动细节,却只能凭借想象来完善.只有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有了深切体会,表演才能有声有色.因此,在推敲人物对话时,笔者组织每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现词作中的五个人物的动作、话语、神态等,再选其中一个或两个人物演一演.在这样的想象空间中,各小组都积极交流,并先后再现了精彩的场景.

有一个小组的表演围绕老爷爷、老奶奶的活动展开,呈现了如下场景——

老爷爷、老奶奶相依坐在茅屋前.老爷爷手握小酒壶,不时抿一小口,眯起眼睛,像是在回味老酒的醇美,又像是在回忆美好的往事;老奶奶呢,只见她一手托着儿子的旧衣服,一手穿针引线,细细缝补着手中的衣物.微风中不时传来他们低低的絮语.“老太婆啊,今天我真是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丰收喽!”“是啊,真是让人看着欢喜!一转眼,咱们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们也能帮衬着干活了,多好啊!”

还有一个小组的表演围绕大儿子的活动展开,呈现了如下场景——

烈日当空,田地里,大儿子戴着斗笠,脖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正低着头、弯着腰细细地给豆苗锄草.汗水不时地从他的额头滴落下来,他也不时地撩起毛巾擦一把汗,又埋头继续干起活儿来.过了好久,他直起腰要歇一会儿,放眼自家的田地,只见豆苗长得绿油油、肥嫩嫩的.他不由得绽开笑容,继而朝着屋檐下的老父老母喊道:“爹、娘,看看咱家的豆苗长势多旺啊,今年肯定会有个好收成!”说完,又劲头十足地干起活儿来.

通过想象,学生聚焦生活细节,生动再现了农家生活的恬淡、幸福.他们把文字所描述的画面进一步具象化、立体化,想象出了符合人物年龄和身份的动作、语言,让思维更深入,让表演更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故事拓展空间较大,对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有益处.进行课本剧表演前,可以先鼓励学生顺应文章的原意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情节.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小骆驼跟妈妈一起到沙漠中走了一趟后,深深体会到自己原本看起来丑的脚掌、睫毛和肉疙瘩其实都是大有用处的.对此,笔者组织学生围绕“当小骆驼再遇到小红马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小骆驼会跟小红马之间有着怎样的对话呢?”这一话题展开想象,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续编,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表演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强化认知,塑造品质

中国古代名士的风骨,如包拯的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岳飞的正义凛然、精忠报国等,大都是通过戏曲、影视剧一代代传承下来,并最终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涉及传统文化经典,传递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强化学生认知,丰富课本剧表演的内容和形式,能让美好的形象深植于学生内心,并最终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入的《九色鹿》一课,是被记载在敦煌壁画上且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中的九色鹿美好善良、乐于助人,而被它所救的调达却贪婪自私、背信弃义.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明,指导学生表演时,要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道德认知,使他们获得情感的熏陶与灵魂的洗礼.基于此,在课本剧表演的最后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场景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场景是:众人听了九色鹿的话以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第二个场景是:国王放了九色鹿并且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回到皇宫以后,国王会怎么跟王妃交代呢?请大家帮国王出出点子.

针对第一个场景,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剧本台词的改编和设计,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调达,只是为了得一点赏金,你就背信弃义,出卖自己的恩人,你的灵魂何其肮脏啊”“调达啊,调达,难道金钱比做人还重要吗?人无信则不立,你这样的人,再也没有人相信你了”等.从学生的发言就能看出,他们对调达这一人物形象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无耻行径已有深入的认知,并通过情绪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懑和不满.这种激烈的情绪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发泄出来,便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帮助他们塑造品质.

针对第二个场景,学生积极调用自己的已有认知帮助国王“出点子”,有的说:“爱妃,九色鹿之所以美,不仅仅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鲜艳的毛色,更因为它善良慈悲和舍己救人的品质.它的美是在心灵,而不在外表.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得到它的毛皮而杀了它,这不是让世人认为我们只看重外表美、不注重心灵美吗?这样的话,老百姓也会认为,自己眼中原本美丽的王妃,仅仅因为一张鹿皮就变成了狠毒的人.”“爱妃,为了帮你得到漂亮的毛皮衣服,我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竟不知,金钱的诱惑往往会放大人性的缺点!你不知道,那调达为了得到赏金,竟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置他救命恩人的性命于不顾.我差点就酿成大错,让这个无耻的小人得逞,伤害了善良的九色鹿.你也是美丽善良的人,这样美好的动物,我们还是让它回归山林,自由快乐地生活吧.”……

可以说,上面两个场景的设计是对全文的总结、回顾与延伸.王妃是隐在文中的一个关键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如果不是她想要九色鹿美丽的毛皮,就不会有故事的发生.不管是站在人们的角度谈对调达的看法,还是帮助国王出安抚王妃的点子,都是提升学生情感认知、实现道德升华的有效途径.借助这两个场景的演绎,学生一次次走进角色,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对文本涉及的美丑观、是非观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而且,故事中的优秀文化、人物精神也一点点地融入他们的骨血之中,为他们的品质塑造打下了基础.

还有像《负荆请罪》《林冲棒打洪教头》《公仪休拒收礼物》等经典作品,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传递着传统美德.其中,廉颇的知错就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林冲的谦逊礼让、公仪休的清正廉洁等优秀品质,都能通过课本剧表演深入学生心灵,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当然,将课本剧表演融入阅读教学,只是为教学提供一种可以尝试的路径,而不是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让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充分放手,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创新,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探究之路上就能越走越深.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口才与表现’校本课程建设”(编号:D/2015/02/3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胜南.从模仿到重述——浅议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J] .艺术教育,2013(10).

[2] 王崧舟.叩问意义:核心素养语用教学新视野[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7(5).

[3] 唐正莲.课本剧表演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阅读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阅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