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跟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农作制度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调整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调整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农作制度

文/孙占祥

中国人口众多,农业背负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民增收等太多压力.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

以2015年一号文件为主要标志,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开始启动:2015年以来,国家农业部陆续出台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化肥零增长、农业补贴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顺应了时展的需要,也是缘于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实对政策和生产方式的一种倒逼.中国农业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靠劳动力生产、靠低档次产品入市的方式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阶段.

农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No.l生产市场的矛盾——成本双高,国际竞争力低

据统计,2004年到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从437亿千克连续增加到了671亿千克;与此同时,我国进口的粮油、畜产品数量却在不断增加,其中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超过8 000万吨,已占到国内大豆消费量的90%.同时,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也在持续上涨,据有关机构测算,近10年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年均增长8%—9%;2006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平均比美国高20%—40%.大米、玉米、大豆、小麦四种谷物的都是国内远高于国际,分别高出17%、88%、60%、33%.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生产枉顾市场需求、农业技术差距等因素造成我国农业生产的这种现实,导致了“中国自主农产品远高于国外,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显著降低”的情况,而这些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现实因素.

No.2水土资源的约束——资源短缺破坏,农业污染严重

耕地短缺污染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虽然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全国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FAO制定的0.8亩警戒线,463个县低于0.5亩的危险线.由于农田过度利用及不合理的施肥、耕作、植保等带来的耕地耕层变浅、容重增加、养分效率降低等问题则更加严重.据2012年数据显示,中国化肥施用量达5 838.8万吨,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倍;农药(原药、折纯)施用量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14.6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地膜使用量达到130万吨,平均残留率超过12%;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的点位超标率为19.4%,近两成耕地污染超标.这些污染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

水资源利用堪忧

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 200 m3,每年农业生产缺水超过200亿m3.水资源分配日益向城市、工业、生态建设倾斜,农业用水份额持续减少,已从1980年的88%下降到目前的60%.全国范围的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已经开始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及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No.3谁来种地如何种——规模化经营和新型主体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并行,农村劳动力成本剧增,导致农业生产的非农化、非粮化

工业化、城镇化也是一个与农业争地、争水、争人的过程,近年来,乡村劳动力平均每年减少800多万人,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远高于城市.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并不能明显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反而导致农业生产的非农化、非粮化趋势呈加剧态势.三大问题的成因分析

个人认为,上述问题的发生和多年来的传统观念与认识是相关的.

第一,缺乏区划意识.农业生产的区划性很强,自然要素是决定作物种植区划的根本.目前由于生产者自身的原因,大多数有跟风生产的习惯,导致很多地区作物跨区种植,既增加了灾害风险,也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如黑龙江玉米种植北移造成的“水玉米”的问题.

第二,缺乏市场意识.多数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都是以追求高产、再高产为目标,以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作为增加生产效益的终极手段,加上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收储政策保障,使得多数人忽视了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第三,缺乏环保意识.在高产和高效益目标的驱动下,加上国家现行的土地政策,导致广大生产者只考虑产量和效益提高,而不考虑耕地地力下降和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地力持续下降、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和地膜污染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

第四,缺乏国际意识.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受粮食安全思想左右,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是以粮食安全为出发点的.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和生产者层面对国际市场考虑均不够.比如近几年国际粮食持续走低,而我国粮食生产却仍然以产量不断上新台阶为主要目的,没有更多地考虑降低成本、优化种类等问题.

第五,缺乏整体意识.农业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项技术的突破对生产力提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要实现高产量、低成本的目标,必须进行技术的集成创新,即实现技术的制度化.这就要从农作制度角度人手,统筹考虑农业生产的系统性,通过建立农业生产综合技术体系,保证生产全过程的技术制度化,不能就作物论作物、就资源论资源、就单项技术论技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农产品供给和需求视角人手,重组或优化各类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及其产品供给结构优化,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农业宏观调控.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制度化创新,切实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构建起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生态体系.

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重点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部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今年东北地区黑龙江调减1 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新疆调减15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

去库存——目前水稻、玉米库存过大,应有序渐进减少库存.

去杠杆——创新农产品机制,尽快建立农产品目标制度.

降成本——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经营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适度规模经营以降低亩均成本;强化机械和资本替代;控制生产资料成本,降低流通成本和营销成本.

补短板——增加大豆、杂粮、青贮饲料等种植面积,强化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适应城乡消费者膳食结构、需求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

政策上各地区已经开始确立调整目标,辽宁也有“调增调减”的目标,但是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国家政策、产业结构等统筹考虑,不能以单纯的数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需要系统地谋划和探索.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作制度创新

农作制度研究( FSR)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兴起的面向农业生产综合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农作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延伸,强调的是针对具体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综合管理技术体系设计,包括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农作制度的核心任务是以一个生产单位或地区为单元,统筹考虑自然要素、经济社会要素等资源特点,通过设计农作制度模式和构建配套的综合管理技术体系,使资源利用达到优化和持续利用,最终实现产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这一理念改变过去那种以单向性生产为主的方式,统筹考虑供给与需求的合理搭配.因此,从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战略角度而言,创新农作制度是势在必行的.从现实角度而言,创新农作制度体系,因地制宜协调区域“生态”与“高效”的矛盾,构建用养结合、生态高效、生产力持续稳定提升的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制度是必由之路.

构建高效的农作制度技术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构建生态高效种植制度

包括建立合理的种植区划、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改进生产技术等环节.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种植制度优化,围绕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降低环境代价,控制化肥、农药、灌溉的过量使用及秸秆还田,实现用养结合和固碳减排;另一方面,需要构建新型种植制度,针对区域资源、环境突出问题,调整熟制、种植结构、种植模式、作物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用养结合、种养结合模式.如阜新地区采取的玉米秸秆还田制度、花生与玉米间套种制度等,这些制度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构建生态高效养地制度

包括土壤耕作技术改进、秸秆还田及合理施肥、轮作休耕、农田综合整治等环节.养地制度必须与种植制度相匹配,核心是提升地力和耕地质量.传统耕作学中提到地力类型分“衰退型、维持型、提升型”,我们应追求“提升型地力”.

形成1米的黑土层大概需要4万年的时间,但水土流失的过程却非常迅速.从耕作学的角度看,构建生态高效的养地制度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探索.

制定轮作休耕保障政策

2016年6月,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轮作休耕制度问题.目前国家确定的休耕区主要在地下水严重超采的漏斗区、重金属及面源污染严重区、生态严重退化区.但休耕不是弃耕,也不单单是上述区域,对粮食主产区意义更大,关键在于政策的支持.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轮作休耕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及财政补贴制度,也需要构建科学的效益评价及差异性的补偿标准.

结语:农作制度强调技术的综合性、适应性、经济性和农民的参与性,我们需要借鉴这种研究与推广理念,改变就作物论作物、就资源论资源、就单项技术论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模式,只有构建起综合性、制度性的技术模式,充分考虑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因素,才能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需求.

■作者简介 孙占祥,农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土生导师.现任辽宁省农科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物学会理事长、辽宁省耕作栽培学会理事长等.一直从事旱作农业节水和农作制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多项.

调整论文范文结:

适合调整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调整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