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代毕业论文怎么写 与融、承、传社交媒体时代海外华文传媒的变和不变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此文是一篇媒体时代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融、承、传社交媒体时代海外华文传媒的变和不变

在国际传播的媒体大家庭里,有一群独特的“老人”,它们就是超过200年历史的海外华文传媒.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老人”们怎样生存,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新闻业界和学术界都关心的话题,然而,相关研究至今仍旧不多.本课题组调查了6个大洲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将其2016年的各种实践概括为“一变两不变”,即“融、承、传”.“融”,指海外华媒的新变化——媒介融合,形式上、内容上、管理上的融合.“承”,指海外华媒承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保障海外华人权益的平台不变;“传”,指海外华媒传播家乡声音、联系中国的功能不变.

要探索海外华媒的新变化,先要梳理它们在社交媒体时代面临的三大危机:受众、形式、内容.首先,是受众年轻化对海外华媒的冲击.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中国人移民、留学,而且有不少是25岁以下,甚至15岁以下.年轻读者在媒介形式、报道题材、媒体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与成熟的海外华人读者有巨大差异.另外,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危机.不少海外华媒形式上以报业为主,内容上以转载、翻译为主,无法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

形式、内容、管理的融合之变1.形式融合

就媒介形式而言,海外华文媒体以传统媒体为主.据2015年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统计,目前全球有各类型海外华媒1050家,其中400多家是报纸,占最大份额.而规模大、历史长、影响广的海外华文媒体,大多数也是以报纸为基础.现在,许多华报纷纷迎合新媒体大潮,登陆社交媒体,建立、巩固媒介融合集团.

这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就是美国旧金山的《老中地方新闻》.该报原先是报纸,由资深媒体人何百炼创办,在旧金山发行北区版、中区版和南区版.这种“一城三版”的做法在全球华文报纸是仅见的.该报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了广播、电视台、网页版和电子邮件推送形式,网页版有不少是视频和互动内容.2016年以来,又全面登陆社交媒体,开设了微博、微信、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版,还有App供下载.特别是微信版,每周推送5次以上,内容以当地新闻为主.这样,《老中地方新闻》成了名符其实的媒介融合集团,吸引着不同背景的海外华人们,特别是地域、身份背景不同的华人青年.

在世界其他地区,与《老中地方新闻》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俄罗斯创办最早的中文媒体《俄罗斯龙报》,是该国仅有的一份中俄双语报纸,2016年也建立了微信版.《法国侨报》由资深媒体人钱海芬主办,也进行了媒介转型,有法语版、网页版、微博、微信版.《星暹日报》是泰国最早的华文媒体,创办于1950年.从2016年起,报纸“老树发新枝”,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其他历史悠久的海外华报,如《印尼华商》、菲律宾《世界日报》等,也都纷纷抢滩社交媒体,进行微信推送.

有些海外华文媒体,从网络媒体、流媒体跨步到社交媒体,如《缅甸中文网》创办后又办起了微博微信版,目前公众号已经有100万用户,其中境外用户约50万.澳大利亚的《澳华传媒集团》,最早是布里斯班的华人电台.在新媒体进程中,先后建立电视台、报纸、微信、微博、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版.就连地球上遥远的角落——毛里求斯、苏里南等国,2016年也都开通了“毛里求斯中文网”“苏里南华人”等微信公众号.

漂泊在外的华侨华人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辛酸的故事,也与家乡和亲人们远隔千山万水,所以从生活到情感,都需要媒体,特别是母语媒体的关怀.通过社交媒体中的海外华文传媒,海外游子们就可以跨越地理上的阻隔,比传统媒体时代更方便地了解周边和家乡发生的各种事情,并使用媒体提供各种服务,为自己的生活添加色彩.2.内容融合

内容上的融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报道.许多海外华媒改变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报道方式,提供更多的视频、原创、互动、本土化的内容,适应社交媒体之变.这其中《法国侨报》的“留学生直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面对网络直播的兴起,《法国侨报》也抓住这一新形式,并在内容上与当地华人结合起来,开设“欧直播”栏目.2016年12月29日的直播内容是法国留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直播中嘉宾们讲到自己的经历,如一下飞机就被骗,因为室友的打扰,晚上只睡一小时,为读博士头发几乎掉光等.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们,立即能够理解直播时轻声笑语背后的辛酸、无奈与泪水.同时,因为接受的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海外华人受众们自然增加了对媒体的“粘性”.

将直播和本土内容结合的海外华文新媒体还有不少.比如,只要进入日本最大的华文社交媒体之一“新青年”微信公众号,就可以看到“一直播”栏目,点击就可进入某个直播平台的“直播间”,看到主持人在直播当地的内容.这些新颖、适合年轻人的内容,使得海外华媒收获了许多年轻的当地华人“粉丝”.

而内容融合的第二方面,是指海外华媒向受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融合.过去,海外华媒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供新闻.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受众需求和媒体责任也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更注重向用户提供服务.不少海外华媒都随之作出应变.

第一个典型例子是“华人头条”App.这是由阿根廷华人黄琪旺创立的综合信息与服务的App.App一方面帮助海外华文传统媒体实现转型,在移动互联网端发布它们的各种新闻.另一方面,App也接受商家的加入,实现华人生活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化.2016年以来App向全球扩展,世界各地的华商和媒体均可加入该平台,发布相关信息.2016年全球共有70家公司、媒体进入平台.海外华人因此可以在上面获得许多地区的生活、服务类信息.

第二个典型例子是美国的“侨报微博”.目前该微博有200多万注册用户,相当一部分是美国当地华人.为什么有这么多海外华人加入?因为微博打破了过去“精英媒体”的概念,以服务为主,大量提供纽约地区吃喝玩乐等生活、服务类的内容,既吸引了大批商家,又吸引了不少当地华人.随着服务的拓展,媒体的品牌也深入人心.

第三个典型例子就是中新社与全球海外华媒合作的全新举措——“华舆”App.2016年11月17日,由中新社主导、有全球六大洲的海外华媒参与的新媒体平台——“全球编辑室+‘华舆’客户端”正式上线.客户端的受众定位是“侨二代”和海外华人.客户端和它的微信公众号有“华媒精选”“招牌栏目”等栏目.“华媒精选”精选有世界各地的华文传媒提供的重要当地新闻.如1月2日,栏目中首选《欧洲侨报》报道土耳其恐怖袭击中没有华人伤亡的消息.这样,世界各地的用户们,都可以通过这个App,快速了解与全球华人华侨相关的新闻.

“招牌栏目”中,很多是服务类内容,用图片、视频、H5、互动等形式拉近用户与传播者的距离.比如,“华舆年终考——海外生存技能大比拼”,这个用H5做的互动小专题,是给即将出国或已经在国外的人们的各种生活小提示.如,西方国家的签证情况、道路交通情况、生活风俗等.栏目里还有“超实用的防扒指南”“海外购物手册”等服务类的内容.通过这些栏目,该客户端真正实现了海外与海内、信息与服务的融合.3.管理融合

海外华媒在管理上的融合,包括资金上的融合和人员团队上的融合.首先是资金上的融合.不少海外华媒是“小本生意”,在资金上投入以个人和小公司为主.而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资本,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在资金上捉襟见肘,使得不少海外华媒在设备、人员待遇等方面无法加大投入,发展自然受到制约.

为了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不少海外华媒开始各种尝试,有的与当地媒体和公司合作,有的与中国大型媒体、企业合作.这方面,泰国的《星暹日报》值得一提.为了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全新发展,该报董事长郑芷荪深入调查后,主动提出与中国《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进行资本合作,南方报业集团不仅注资入股报社,2016年3月还派出管理、采编团队,改造该报.2016年11月5日,双方正式签约并发行新的报纸.中国媒体集团深度注资海外媒体并参与管理、采编等业务,这在中泰两国传媒史上还是第一次,目前新的报纸发展态势良好.类似的例子还有日本名古屋《中日商报》.该报与中方合作,在苏州设立运营中心,招聘中国人进行管理,并发行《中日名流》杂志,苏州中心的广告成为该报重要收入.

除了资金融合,还有领导团队的新老结合、中外结合.“您好,我是XX长、XX总、XX主任……”.课题组在调查海外华媒时,经常遇到一些担任领导职务、才20岁出头的小伙子小姑娘.在过去,海外华媒管理层里论资排辈,50岁可能还是普通员工,社长、总编辑60多岁,甚至70多岁也常见.然而,为了应对社交媒体时代的冲击,海外华媒大量招聘年轻人,让他们去采访、编辑给同龄人看的新闻,提供受众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更加有针对性.所以,近两年来,不少海外华媒增加了许多80后、90后.一些海外华媒将年轻人提拔至领导岗位,这在以往是极少见的,也使得管理团队新老结合,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改革贴近受众与时代.而另外一些海外华媒,为了更好地本土化,扎根当地市场,邀请当地人担任采编、市场推广、法律、翻译等职务.如《法国侨报》《老中地方新闻》等,都有法国、美国人在媒体里工作,营造了一个跨文化的工作团队.

“承”“传”不变

海外华媒的责任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和服务,还有更深层次的使命,其中之一就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承载与传播.在这方面《澳华时报》《法国侨报》和《坤甸日报》都是典型例子.《澳华时报》在全媒体“华人故事”栏目中,多次报道传播中华文化的海外华人,如2016年12月,分别报道了在布里斯班的老中医许健鹏、“苏绣”传承者高青敏.《法国侨报》在巴黎坚持办中文培训班,既使报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发挥优势而生存,又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印尼的《坤甸日报》坚持办华文学校已经20多年,该报一直实行“报校合一”,在发行报纸的同时办华校,提高当地第二代、第三代华人的中文素质,使得他们虽然出生在海外,但中华文化的根没有失传.《坤甸日报》还把一位在当地出生、有一定中文基础的18岁优秀年轻记者,送到福建一所大学的新闻系学习,报社总编辑2016年专门到学校了解他的情况,要求他全面掌握中文媒体各种技能,回印尼后将华文传媒事业发扬光大.

为什么许多海外华媒要不遗余力开办中文学校、培养中文人才、传播中华文化呢?他们认为,海外华媒的根基在中华文明,如果受众们连中文都看不懂、连中华文化都不能认同,又怎么会使用中文媒体呢?同时,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在海外越有吸引力,就越会给海外华媒以更大的动力.所以,在海外承传、推介中国文化,是海外华文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不变的承诺与责任.

同时,海外华媒作为保障华人权益、为华人发声的平台也没有变化.比如,缅甸中文网就有专栏“中缅寻亲”,致力于帮助不稳定局势中的华人家庭团聚.2016年7月6日,来自云南的朱茂升小朋友在缅甸南坎走失,家人求助缅甸中文网,其公众号立即刊登消息,这牵动了中缅两地的人们,大家接力寻找,使用社交媒体分享信息.消息播发后仅一个多小时,小孩就被找到.在全球各地,海外华媒为华人们服务的类似例子举不胜举.

海外华媒作为海外华人了解家乡的最重要窗口之一,传递家乡信息、反映祖国变化的功能也没有变.特别是在中国深化改革的今天,各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外华媒们更是积极报道家乡的各种情况.而这方面海外华媒得到了中新社的有力支持.中新社2016年加大供给海外专版的力量,全年对外提供专版9万个,主要用户是海外华媒.在这些版面中,有俄文版38个、德文版46个、藏文版22个.中新社持续提供各种专业性版面,既提高了海外华媒内容的时效性和可读性,也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了联系家乡的作用.

社交媒体时代海外华文传媒的生存

社交媒体时代,社会发展大浪淘沙,海外华文媒体的生存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事实上,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海外华媒消失.要生存,许多海外华媒的实践已表明,既要“变”,又要“不变”.首先,要“变”.社交媒体时代,媒介形式上信息、娱乐、服务并重,内容上视频、实时、互动交融,受众方面,高度去中心化、强调参与性.在这样的媒介环境和社会中,海外华文媒体的形式和内容都一定要“变”,与时俱进,适合社会的要求和受众的需要.

而不变的,则是海外华媒们对自身使命和责任的认识与履行.社交媒体时代,海外华媒依靠什么与其他媒体竞争而生存?最终依靠的还是其他媒体无法拥有的两个特点:海外华人、中国.当地主流媒体无法对海外华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而这正是海外华媒的市场所在.所以,海外华媒一定要扎根华人社区,挖掘他们的故事,为他们的权益而呼喊,获得他们的最大支持,这样才能刊出最独特、最动人、其他媒体无法与之竞争的故事,从而在媒体市场独树一帜.同时,无论如何海外华文媒体都无法割断与大陆及港澳台的联系,因此海外华媒要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坚强纽带,使中国成为其自身生存的支持力量.

社交媒体时代,海外华文媒体变的是形式和内容,不变的,则是使命与责任.也正是在这变与不变之中,海外华媒继续书写着200年的历史传奇,成为国际传播中的一丛独特锦绣.

责编:谭震

媒体时代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媒体时代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媒体时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时代杂志封面

2、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3、时代周刊杂志

4、数字媒体论文

5、美和时代杂志

6、时代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