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追思林斤公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追思林斤公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追思林斤公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追思林斤公

文/姜嘉镳

与我关系密切的短篇小说圣手林斤澜先生生于1923年,到2003年已是80高龄,进入“公”字辈,可我没有福分叫他一声“林斤公”.1997年我从温州帅专(后升格为温州师院,现更名为温州人学)中文系调入音乐系,厉工作到2001年退休,2006年中风,卧病不起,与他隔断联系.2009年4月突然传来林斤澜先生因患心脏和肺衰竭在北京同仁医院仙逝的噩耗,令人悲痛.近日翻阅陈年同记,与他相处的日子,历历在目……

1976年“”倒台,万众欢腾.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荒废10年的“三屈生”像鲤鱼跳龙门似地十里挑一进入高校.我们温州师专中文科(温州人学人文学学院前身)的教师也仓忙上阵开课.我执教的写作课正进入文学创作单元,讲什么内容?心中无数.正值此时传来作家林斤澜回归故里的消息,我灵机一动何不请他来讲座.

1979年4月的一天,我随我校老教师郑之光先生前去拜访林斤澜.郑先生与林斤澜是抗战时期老战友.登上华侨饭店三楼,来到西向尽头,开门的是一位身材中等,体魄强壮,目光炯炯的老同志.一见面他俩亲切握手并请我们进屋.毋庸置疑,这就是林斤澜.他热情地给我们沏了茶,便用乡音谈开了.一听他满口流利的温州话,不由使我脱口而出: “林斤澜同志真是乡音无改啊!”他风趣地指指头发说: “鬓毛衰.哈哈哈……”听到这一长串银玲般的笑声令人欣喜不已,这哪是上了年纪人的嗓音,简直是年轻漂亮的男高音.我定睛一看,他白里透红的脸庞找不出一丝明显的皱纹,如果没有一头灰白的头发打掩护谁会料到他是57岁的人呢.唐朝诗人贺知章那次回老家的心情是无奈的,而林斤澜这回回老家却满怀喜悦.不过,如果早三年回家,那时恐怕比贺知章更凄苦.这满头灰白,就是“”横行时给逼出来的;他被剥夺写作权利达10年之久.

开了个头,我就扭转话题要求他来校谈谈短篇小说的创作. “叫我谈?”他说他从来没学过文学理论,不会说很多道理,只是写写东西,恐怕谈不出什么.我们中文科的写作课正进入短篇小说习作阶段,林斤澜从事小说创作有近30年的历史,曾出版了《春雷》《山里红》《布谷》以及《飞筐》等多个短篇小说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以名篇《台湾姑娘》轰动文坛,并译成外文畅销国外.能请到这样的作家来指导写作难能可贵.

谈到短篇小说创作,他是行家里手,话匣子一打开,自然“不尽长江滚滚来”.他说,短篇小说的路子是很活的,有专门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又有着眼创造引入入胜的情节以吸引读者的,还有一种小说是致力于创造美的境界给读者以美好享受.他认为,要给这三类作品分土次很难说,因为,都有其影响于世界的名家大作.“小说不是做靴子,不能都是一个模样”,他引了高尔基幽默的话,接着说,读者要看一篇一个样的作品,不要看干篇一个样的,所以创作要走自己的道路,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他打了个比方,祖传的医师有的是,祖传的作家是没有的,创作的路靠自己摸索.首先要知道写什么,要写生活中自己所感动的事.小说是以形象感动人,不是用空的道理去说服读者.如果感动人,读者就会记住它并从中受到教育.一篇小说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这是灵魂所在.作者知道了写什么,从哪里人手呢?关键是在于生活积累,作者要开辟两个“仓库,一个储藏细节,一个储藏语言.一篇小说,场面生动不生动,人物鲜明不鲜明,往往就决定于几个动人的细节.他列举了新近所得的一些细节之后说,我把这些储藏在“仓库”里,当我要写小说时就把这些细节加以思考,看看有何意义.这个观念就是小说的土题.主题不是论文上摘下来的,也不是人家定调子叫你写,而是根据生活现象去体会、分析、综合而得出来的,主题确定了,再回到生活仓库中去选择,哪些恰当哪些不恰当.总之,仓库里有货色,才有选择余地.不然钉也是它,铆也是它,就乏味了;也只有自己的这种积累,写小说才不会落到别人的套中,也不会落到自己的套中.

听到这里,使我想起最近拜读过他许多独特风格的短篇.他既给我们塑造了老教授、老农民、知识青年、农村姑娘众多人物形象,又给我们描绘了北国风光、汀南水乡的美好境界,这正说明他“细节仓库”和“语言仓库”多么丰盛啊!

林斤澜这些令人耳日一新的创作主张的确和他的创作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的小说里从来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总是以单纯的情节、丰富的形象引入入胜,而作品深刻的含义,往往不是一览无余的,要细加体味.想到这里,我乘机插话:“我们很想听您这些深入浅出的独到见解,明天就给我们讲讲吧!”他即以一长串笑声答应了邀请.

其实,温州市文联早有安排,在雪山招待所等地举办写作讲习班,我校同学闻讯纷纷赶去聆听林斤澜的精彩讲座.为了充实教学内容,我也携带录音机多次听他的报告,并整理成《林斤澜谈短篇小说创作》经他过目发表在《温州师专学报》,又作为温州文学青年函授创作中心材料分发给学员.1984年沈阳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斤澜《小说说小》将其收编在内.

山于接触频繁,我也深深喜欢上了他的作品,特别是反映乡土风情的小说,并写成《论“矮凳桥系列”的烘托艺术》发表在1985年第二期学报上,继而在1986年第一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上转载

由于联系日趋密切,他相继给我寄来十数种小说以及散文、文论集子.我也常布置学生讨论他的短篇并写评论.我下定决心把他作为研究对象.有友人曾规劝我,要研究也得选个大作家,把自己吊在大树上.我觉得林斤澜的小说有些读者看不懂,大概其中隐喻着丰富内涵,总值得挖掘.

1985年暑假,我再次北上拜访林斤澜.8月2日晚七时许我偕侄女(当时在人大中文系就读)蹬自行车全展览馆寄车在她同学家,再上19路公交车,过十来个站到四便门找到小区东里三楼第十一层林家.林斤澜头发照样灰白,气色红润,精神矍铄,他夫人和女儿都热情好客,又是沏茶,又是拿茶点要我们品尝.

林斤澜夫妇都是温州人,本来蛮可以用乡音畅谈,只因随我而去的侄女不懂温州话,义是文科学生,很想从作家那里得到教益就与我约法三章,要说普通话,我们只得板着舌头说话了.

我们话匣子一打开,就谈他的“矮凳桥系列”.离温州市区不远的永嘉桥头,刚“改革开放”就奇迹般地繁荣起来,一跃闹成了闻名全国的纽扣市场.1983年底林斤澜再次回故乡时对此新事颇为好奇,就到桥头逗留了几天.回去后,竟也奇迹般地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纽扣市场的短篇小说,并把桥头改装为“矮凳桥”,温州人看起来便更加亲切.特别是“矮凳桥传奇”1984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影响可人,《新华文摘》和《小说选刊》都予以转载.那一期王蒙写的“编者的话”里,评价林斤澜小说“精致美妙.人物活脱脱,水灵灵,读之引人人胜”.我也曾在《当代》《十月》《收获》等刊物上读过“矮凳桥”七八个短篇,的确是“精致美妙”,最短的《矮凳桥小品》仪以7000字写了3个短篇而温州的风土人情却跃上纸面.当我问起这一绝招的诀窍时,他含蓄地说,中国古代山水画对我很有启发:画…不着地,只是凌空勾几笔;画水不见水,只从几朵活虾几条游鱼来显示;画飞鸟也根本不用把天空这一背景显示出来.来自生活,但不照搬生活,笔墨简洁,仍不失为真实——这一点拨,使我豁然开朗,这就是他以火写意结构小说的美学观点.

他的作品之所以写得“文约而事丰”,就是善于剪裁,留下许多人们需要补充想象和回味的地方.有些读者,对于他的作品不甚了了,也许不知个中味吧.正像我当时口中所含的杏子一果脯,初入口颇有些酸,转味却是清清的淡甜,连核子也舍不得吐掉.

乘着侄女和他的女儿在用北京话谈笑,我们就情不自禁地说起温州话来.林斤澜说,温州话生动、风趣、幽默,在文学作品中很少找到,自己很想把它写进小说.其实读过他作品的温州人,都会觉察到,他在这方而已经花了不少心血.如《溪鳗》里描写纽扣市场的繁荣“纽扣——祖公爷决料不着的东两,却把北至东三省蒙古,南而的香港客都招了来了”.听起来就像浙南农村老爷爷在说话,多么亲切.林斤澜已经用温州话写了十几个“矮凳桥”短篇,他还打算再写三四篇,然后把它结集出版.

北京回来之后,似觉与林斤澜的关系更亲近了一步.为了解林斤澜的世家,我找到了政教系毕业的程绍同(现任温州市作协主席,曾以一本散义笔调写的传记《林斤澜说》影响文坛),他酷爱写作,与林家关系甚密.1986年8月25同的晚饭后,随程绍国到新桥温州农校拜访林斤澜的妹妹(他妹夫在农校教书).这是林最小的妹妹,在泰顺县法院工作.对于林斤澜少年出走的事,她了解甚少,只谈了一些家事.其父建国前曾任温州市沧河小学校长,是教育界三巨头之一,还兼任同民党区分部书记,办事认真,群众威信颇高.1953年肃反运动中,派出所一个青年人对他训话,让他坐在倒转米的板凳上.他的自尊心受到刺激,回家有要挨整的预感,就自杀了.林斤澜有10个兄妹,大姐在北京退休.比林斤澜小两岁的弟弟最为聪明,解放前经常高考,曾帮助别人进过大学.弟弟他考虑兄妹多,要在经济上支撑门户就选了上海商航学院;该校毕业牛不少人当上船土.上海解放时节,他的大轮船正出海,就没有开回来.直到中美建交,才得知他在美同定居.3年前他想回国探亲,不料心脏病发作病逝.

纵观林斤澜的经历,与他的家庭并没有什么牵扯.他十1937年14岁就读初中时就参加革命队伍,在栗裕担任校长的浙闽边抗同十部学校学习.1938年在抗同流动宣传队作抗日宣传工作,并十1938年秋加入中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3年到1945年在重庆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学习电影戏剧.他在回忆那段读书牛活时写到学院教师名流云集,有电影导演元老史东山、新星导演郑君里,还有歌唱家盛家伦教音乐、焦菊隐教《名著选读》.1946年听从党组织的意见去了台湾,在彰化职业学校教书,并亲身经历了“八二八”起义被捕入狱.后经人取保释放,躲在煤船上回到上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组从事专业写作,后调入北京作协任专业作家.1957年第一期《人民文学》发表他的短篇小说《台湾姑娘》,其题材新颖写法独到引起读者关注,而后连续发表几个短篇.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北京文联还3次举行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专题探讨他的风格.

综上所述,林斤澜的创作道路是自己闯出来的,他的作品风格也是自己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求索而形成的.后来我完成了《论林斤澜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和《方言思维和小说思路——林斤澜(矮凳桥风情)的构思艺术》的写作,并把自己多年来零散的文章结集为散文集《小城遗风》请林斤澜写序,他欣然以《长远的感叹》为题,对文集多处予以褒扬,令我汗颜,而后他将这篇序言收编在自己的文论集《独轮车轮》里,由编译出版社十1997年1月出版.

正当我对林斤澜的作品刚起步研读时,学校领导却任命我去筹建音乐系.白手起家的事特别繁杂,又置办器材,又招揽教师,又准备招生,忙得不可开交.与林斤澜的联系也就渐渐疏远了……

所幸,林斤澜仙逝后,他的作品引起学界重视,神奇的“庐山真面目”终于被揭开.2012年6月《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温州人民政府联合创设“林斤澜短篇小说奖”.该奖项是第一个以温州人命名的文学奖项.该奖项是双年奖,已历经6年3次评奖,评出了以王蒙为首的全国顶尖短篇小说作家.2016年11月,温州大学协同复旦大学、《人民文学》杂志社、温州市人民政府,连续举办了“永嘉文脉与当代小说研讨会”“向‘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致敬——林斤澜作品讨论会”“短篇小说与时代——第三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双年奖获奖作家与温籍作家对话会”,研究温籍小说家创作的地域性特征,追寻永嘉文脉在当代的发展流变,探讨温州文学异军突起的内在动因以及未米发展,并进一步将讨论主旨延伸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发展动向.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大喜事啊!

林斤澜先生,而今您的大作终于被广大读者所敬仰,您的在天之灵一定闪耀着欣慰的光芒.

追思林斤公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追思林斤公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追思林斤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意林杂志怎么样

2、意林投稿要求

3、意林期刊

4、意林杂志

5、意林杂志订阅

6、意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