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开题报告范文 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意识和潜意识博弈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意识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意识和潜意识博弈

石爱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主要情节是证实“我”受了伤被运到的临时医院是“我”的母校,且确定“我”失去双臂和右腿这一事实的过程.而“我”的证实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否定、不愿意承认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过程.这样,小说在客观上有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即在主人公“我”意识流动的“河流”中,一直在寻找“到底受了什么伤”,“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其实,这两个问题在“我”的心里被思来想去,在很多证据和感觉面前被一一拒绝确认.特别是后一个问题,直至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整个过程充斥的是“我”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场博弈.故此,我们可用“意识与潜意识”解析这场博弈的过程与内涵,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反战思想.

一、“潜意识与意识”博弈的过程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弗洛伊德则在《精神分析学》指出,潜意识是潜藏在一般意识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意识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感性存在,与可知的所谓意识是相对的.

从这方面来说,一开始,在“我”刚被抬上楼梯,看到周围似曾相识的环境,应该已认出现在所处的医院就是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母校.虽然,“我”当时受到严重创伤、发着高烧,暂可作为不能确认这是什么地方的理由;但是,从“我”的视角所描绘的物象形状、颜色清晰度和清楚的数目来判断,可以肯定“我”是在清醒的意识下看着眼前的一切事物.而“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人发高烧时什么东西不会在眼前显现呢”这样的心理描写说明,在“我”感性的潜意识里,“我”一开始并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可见,潜意识一开始就操控了“我”的行为方向.这是“意识与潜意识”博弈的开始.我们都知道,在现实心理状态中,任何潜意识都是一种行为导向.它是一种动态的直觉,一旦萌生便会滋长而蔓延,且很难改变.所以“我”才会再“搜集”其他证据来证实“我”的疑问.在“我”看到“多哥万岁”的字迹时,也还只是猜想“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这“猜想”是对理性的意识仍未战胜感性的潜意识这一心理状态的描绘.潜意识既已操控了“我”的行为导向并已蔓延,直至后来淹没了理性意识.于是“我”才这样下结论:“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学生们在学校里闹的恶作剧也都是老一套.”这一心理状态是这场“意识与潜意识”博弈的继续.

当“我”在旁人口中得知现所处的位置是“本多夫”——母校所在的市时,按常规,“我”百分之百可认定这就是母校,但“我”又找理由来否定自己的推想,不愿意凭一双肉眼来辨认自己学习过八年却仅仅才离开了三个月的母校.这种自欺欺人、似疑实信的心理描写,与其说是“我”在寻思该凭什么来确认,不如说是“我”一点也不想确认.“我”的潜意识在此所引导的行为动向变得难以改变.潜意识不经意间成为了行为或是决策的助力甚至是动力.但就在“我”的“决策”因此确立时,“我”被抬上手术台,认出了黑板上自己的笔迹,“我”心灵震撼、惊骇万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母校.而“我”因左大腿上挨的一针,全身猛地震颤,自己看到了失去肢体,“我”理性的意识不得不逼迫感性的潜意识退出“历史的舞台”!小说客观上的悬念在此有了答案.而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则是“我”的“意识与潜意识”博弈的结局.

二、“意识与潜意识”博弈的实质

当“是不是在母校”和“到底受了什么伤”两个问题的答案悬置转化成“意识与潜意识”博弈的过程之后,我们重新来解读这篇小说.设置悬念与其说是“我”不敢妄下断言,在找寻一种最充分、最确定的证据来证明这是“我”的母校之前答案的悬置,不如说是我们读者对“我”似疑实信、自欺欺人一再否认这种心理表示的疑问.这种疑问始终存在,在问题的答案最终明确以后,读者对“我”这种心理状态似乎还是不能理解.事实上,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缘由正是“我”的“意识与潜意识”以及它们之间博弈的实质所在.

“潜意识的内涵是人的本能;意识的内涵是一种清醒的理智.”由此想到这几个问题:“我”的本能和清醒理智是什么呢?或者说“我”感性的潜意识与理性的意识各是什么呢?作者又为什么要赋予“我”这样的“意识和潜意识”呢?很显然,在可知的理性意识里,“我”想成为英雄,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学校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上.这是“我”天真的虚荣心和对战争懵懂无知的表现,是纳粹德国教育青少年盲目为法西斯战争效力卖命的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即故事的源头.同时,“我”也意识到所处的地方便是自己的母校.但是,“我”并不想母校已成为伤痕累累的战地医院、“停尸间”,更不能接受自己身体的严重残缺.这就是“我”感性的潜意识.“我”尽管在学校是一个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玩世不恭的小人物,也讨厌学校的百无聊赖的生活,但还是怀想平静、美好的学校生活.所以,“我”的“意识与潜意识”博弈的过程正是:在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下,让“我”的母校成为战地医院、以身残为代价成为战争“英雄”的这一事实与“我”爱好平静、美好生活这一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之间博弈的过程.

故此,我们可以得知:人类潜在的心灵追求、特有的本能是爱好和平、厌恶战争;而军国主义思想是对人类这种美好心灵的摧残,军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毒害让人感到悲哀!作者是反战的,所以赋予“我”这样一种“意识和潜意识”.

综上可知,作者的反战思想的表现,对法西斯战争和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揭露的方式是独特而深刻的.小说最后也以一句见证纳粹德国给青少年强制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意识,教育青少年盲目为法西斯战争效力卖命可悲现实的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让“我”确认了这是“我”的母校;而“我”那美好、平静现实生活的“痕迹”都没有成为这是“我”的母校的可靠凭证.可见,纳粹德国好战尚武、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思想意识是铭刻于心的.虽然战争夺去了“我”潜意识当中所追求的平静生活与和平美好,甚至剥夺了自己不能不在乎的肢体以及获得“牛奶”的能力,但“我”对这场战争仍没有什么全面、清醒的认识.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不可否认,“我”的身上见证了纳粹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教育所取得的实效.作者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掩盖人本能(对健康、温情、和平等的需求)的批判,对军国主义思想意识泯灭人类爱好和平的特有本能的揭露尽在其中.我们再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令人深思的标题,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跃然于纸上的痛心疾首、嘲讽和抨击,感受到他对战争强烈反对和深刻的揭露——纳粹德国是可怕的,军国主义教育是蚀骨的,令人失去理智的,它不仅毒害了广大人民,也同样毒害了战争的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参考文献:

[1][奥地利]弗洛伊德著,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2][瑞士]荣格,张月译.潜意识与心灵成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3]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意识论文范文结:

关于意识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意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

2、大学生自我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