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跟吴焕先事迹叙录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此文是一篇事迹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吴焕先事迹叙录

吴焕先,1907年8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箭场河乡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黄安县位于“鸡叫听两省,狗咬三县惊”的大别山腹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受早期革命活动影响,吴焕先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1927年11月领导农民武装参加著名的黄麻起义.1932年11月组织重建红25军后担任军长,率部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1934年11月担任红25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吴焕先对党赤胆忠心,革命意志坚定,作战英勇顽强,指挥机智果断,作风简朴务实,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和政治远见,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是红军杰出的指挥员.他为创建鄂豫皖和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为红25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破家革命”,投身农动

吴焕先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在叔伯弟兄里排行第七,人称“七相公”.他天资聪慧,又温厚英俊,深得家人的宠爱和器重,长辈们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长大后光宗耀祖.

1923年,吴焕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麻城蚕业学校.麻城县紧靠武汉,当时的武汉是中国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当地建有的特别支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吴焕先在他的好友、武汉大学学生、员戴季伦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接受了马列主义,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他在学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更加坚定了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放寒假时,他从学校带回一幅马克思的画像,挂在了家中敬神仙和祖宗的位置上.他的父亲吴维棣看后,火冒三丈,坚持要把马克思的画像扯下来.吴焕先认真地对父亲说:这位大胡子外国先生,主张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而今,中国许多有志人士都在按照他的革命主张做,改变吃人的旧世道,创造一个新世道.吴焕先的母亲见儿子对马克思如此称赞和崇拜,便在一旁帮腔.在吴焕先的再三说服下,父亲最终同意将马克思的画像供奉在家里的中堂之上.

1926年初,吴焕先经戴季伦、戴克敏介绍,在七里坪加入中国.吴焕先这个出生在地主家庭的公子,自从信仰了马列主义,加入了,就决心背叛自己的阶级,“破家革命”.

于是,吴焕先把自家的佃户、债户请到家里,对他们说:“从今以后,你们谁租我家的田地就归谁所有,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的主张办事;你们谁欠我家的租子、债款,也不用交还了,连本带利通通勾销!”为打消佃户和债户们的疑虑,吴焕先当着他们的面,划着火柴,将租地地契和债务借据全部烧掉.佃户和债户们被他的举动惊呆了,有的磕头作揖,有的激动落泪.吴焕先的举动在家乡引起很大轰动,很多老百姓在惊讶的同时,接受了“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

1926年秋,吴焕先在四角曹门村建立了箭场河第一个农民协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动.土豪劣绅对此既感到惶恐不安又极端仇视,当地的土豪勾结土匪,在初冬时节溜到四角曹门村,迫害了百十户人家,并扬言踏平箭场河,血洗四角曹门村,灭绝吴焕先全家.就这样,吴焕先的父亲、哥哥和大嫂等大小六口人,在奔逃中被匪徒杀害.

亲人的鲜血让吴焕先认识到,农动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要有农民武装.1927年1月,吴焕先联合附近的郑边村和詹湾村,创办三堂红学会,建立了有130多人的农民武装,武器有大刀、长矛、鱼叉、木棍等.这是鄂豫皖地区最早的农民武装,经过吴焕先的不懈努力,队伍后来发展壮大到了近4000人,成为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

有了武装力量作后盾,为让饥饿的贫苦农民过上一个好年,吴焕先发动向地主“借粮”的“年关借粮”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县.在农会带领下,农民身背箩筐,手拿口袋,肩扛大刀长矛,纷纷向地主“借粮”.老百姓说,往年到了年关都是地主老财向穷人收租逼债,今年是穷人向地主“借粮”,这个年过得好开心、好热闹.

揭竿而起,创建鄂豫边根据地

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为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吴焕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秋收计划,领导当地农民武装掀起九月,带领群众继续同土豪劣绅作斗争,没收地主财产,大力发展农民武装,为参加黄麻起义作准备.

1927年9月,黄麻起义的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吴焕先在箭场河筹集了5000多块大洋,赶制了2门土炮、100多支土,以及大量的大刀和长矛.在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的统一部署下,11月14日清晨,吴焕先率领黄安农民自卫军冲进黄安县城,歼灭守城匪军,活捉反动县长,把革命的红旗插在黄安城上.18日,黄麻特委根据湖北省委指示,将黄安和麻城两县参加黄麻起义的农民自卫军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从此,鄂豫皖地区有了第一支革命武装.

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拉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而吴焕先在组织领导黄安农民自卫军参加这次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春,吴焕先与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转移到河南光山县南部的柴山保,领导创建革命根据地.柴山保在黄安、麻城、光山边界,吴焕先他们在这里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领导农民群众配合工农革命军,向土豪劣绅和“清乡团”发起进攻,为开辟根据地打下基础.7月,由鄂东军改编而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进入柴山保,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开展创建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开辟了以柴山保为中心,北到摩云山,南抵紫云寨,西至天台山,东连光宇山,方圆数十里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是党在鄂豫皖边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乃至党的历史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为后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奠定了基础.

1929年6月初,党派徐向前来鄂豫边地区指导工作,当吴焕先得知徐向前是黄埔一期毕业,参加过广州起义,还当过红4师师长时,又惊又喜,激动不已,逢人便说:“党派来了黄埔牌儿,我们的革命根据地,一定会发达兴旺起来!”6月底,徐向前领导红31师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一次“会剿”,吴焕先带领1000余名农民自卫军配合红军作战.战后,吴焕先被鄂东北特委派往罗山卡房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建立起三个乡的苏维埃政权.

12月下旬,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成立,吴焕先担任鄂豫边革命委员会的土地委员会主席,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吴焕先的土改工作抓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他主持制定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箭场河的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此时,箭场河地区一派喜人景象,吴焕先亲手建立的村、乡、区苏维埃政权也普遍壮大了地方武装.

继黄麻起义后,1929年5月,在河南商城南部爆发了商南起义,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11月,在安徽六安、霍山又爆发了六霍起义,开辟了皖西根据地.1930年2月25日,党发出指示,决定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并建立鄂豫皖边特别区委员会,吴焕先当选为鄂豫皖特委委员,并兼任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从此形成,成为仅次于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此时,红军也随着根据地的发展而壮大.1931年10月25日,红25军在安徽金寨麻埠成立,吴焕先任红25军73师政治委员.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次年3月,吴焕先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为加强党的领导,1932年1月,鄂豫皖省委成立,吴焕先当选为鄂豫皖省委委员.

红旗不倒,重建红25军

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撤,作为鄂东北游击总司令的吴焕先,在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带领军民不畏强敌,坚守大别山,坚持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表现出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

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的鄂豫皖根据地,武装力量分散薄弱,难以有效抵抗强敌.国民党军长驱直入,许多村落惨遭血洗,房屋在火光成废墟,成千上万的百姓惨遭杀害,一时间根据地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为迅速扭转鄂豫皖根据地的混乱局面,吴焕先找到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建议重新组建红25军.1932年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以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五个红军团为基础,重新组建红25军,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全军约7000人.

吴焕先把全部心血投入到重建红25军上,他一边扩充兵员、筹备给养、积蓄力量,一边进行思想整顿和军事训练.在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精心组织领导下,部队很快组建起来.为鼓舞指战员们的士气,他亲自奔波于师、团、营、连,做宣传动员工作.他对指战员们说:“同志们,我们红25军的战斗任务,就是坚持武装斗争,坚决保卫革命根据地!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以鲜血染红的,战则存,不战则亡,我们一定要以百倍的战斗勇气,争取到最后胜利!无论怎么艰难困苦,流血牺牲,鄂豫皖根据地不能丢,大别山的红旗不能倒!”

重建后的红25军,在吴焕先的率领下,很快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新主力.他们发动和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首先抓住国民党军布防调整、人地生疏、立足未稳的有利战机,迅速对进占郭家河之敌实施打击.郭家河是鄂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如被国民党军长期占领,将对根据地十分不利.郭家河这一仗也是红25军重建后打的第一仗,吴焕先对打好这一仗非常重视,他在战前动员时强调:这次战斗,是全军集中兵力作战的第一仗,打好这一仗意义重大,全体指战员要英勇作战,取得胜利.1933年3月6日拂晓,郭家河歼灭战打响.红25军迅速出击、勇猛冲杀,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追击、夹击,将国民党军第35师第103旅第205团和第104旅第207团全部歼灭,毙俘其团长以下21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8门、机12挺、长短2000余支、10万余发、战马100余匹,痛痛快快地取得了部队重建后的首次大捷.郭家河一战,给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和人民群众以极大鼓舞,增强了军民坚持根据地斗争的信心.随后,红25军又取得了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表现出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有力打破了国民党军大规模划区“清剿”的计划,鄂东北根据地逐步得到恢复,红25军也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

由于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严重影响,鄂豫皖省委对敌我兵力悬殊的事实认识不足,产生了急躁冒进的情绪,在兵力不足和粮食短缺的情况下,指示红25军放弃游击战,改为阵地战,围攻七里坪.由于敌我军事力量悬殊,红25军要夺取被国民党军占领的中心城镇是不可能的.对于鄂豫皖省委的决定,吴焕先和徐海东等曾提出不同意见,但是省委强调党的指令必须执行,吴焕先等也只能执行命令.5月2日夜,吴焕先带领部队进入指定位置,开始构筑工事,拉开30余里长的弧形阵势,对七里坪实施围攻.之后又发起多次进攻,均未能成功,部队付出惨重代价.后来部队普遍断粮,红25军不得不经常用相当多的部队在远离阵地一二百里处截敌给养、打粮,付出重大伤亡,却仍未解决粮食问题.由于断粮、战斗和疾病造成伤亡日益严重,全军仅剩下6000余人.此时,各地的国民党军也乘红军自困于七里坪之际,不断进犯根据地中心区.6月13日夜,红25军被迫撤出围攻七里坪的阵地.

这一时期,也是吴焕先人生中最悲惨的时刻.他的妻子曹干先知道部队缺粮食,不顾怀有身孕,扛着沿街乞讨来的、自己舍不得吃的半袋“百家粮”,步行30里来到龙王山下,给部队送粮.吴焕先当时在阵地上,没能下山与妻子见上一面,谁知这便成了他永久的遗憾.不久,因为缺粮,他的妻子在挖野菜时,饿死在荒郊野外.当吴焕先望着怀有身孕、嘴角还挂着野菜的妻子遗体时,悲痛欲绝,泪流满面.几个月后,他的母亲也因躲避匪徒的“移民并村”,藏在自家杂货铺的夹墙缝里被活活饿死.吴焕先为没能保护好母亲和妻子而感到无比悲痛和愧疚,常常夜里躺在床上自责流泪.

1934年4月16日,鄂豫皖省委决定,红25军和红28军在商城豹子岩会师,红28军重新编入红25军,由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辖两个师,共3000余人.整编后的红25军力量得到加强,同时认真总结错误指挥造成的血的教训,找到了有效的斗争方针.他们避敌锋芒,避实击虚,采取内线与外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主动灵活地捕捉战机、实施打击,连续取得长岭岗、太湖、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仅长岭岗一战,他们就歼灭国民党军五个营,缴获轻机60余挺、长短800余支,部队武器装备大为改善,战斗力大大增强.

当军长时,吴焕先足智多谋,勇于冲锋陷阵;当政委后,他做政治思想工作也方法得当,深入人心.9月初,红25军准备攻打英山城时,发现国民党军增加了兵力,红军如果强攻,必会造成重大伤亡.吴焕先和徐海东商量,决定放弃攻打英山,改为奔袭太湖县城.太湖处于敌后方,出其不意,利于取胜,而且太湖物资丰富,可以有效补给部队.于是,红25军决定只留小部分部队佯攻,主力全速向太湖进发.为解除战士们的疑惑,吴焕先亲自到连队做战前思想动员.他说:同志们,东北军给咱们换了装备,可是目前还是缺吃少穿,英山的敌人又不肯给我们,可太湖的县太爷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大家愿不愿意去领啊?愿意领,就不能怕脚板痛.部队从9月3日傍晚出发,分两天行军共200多里,于9月5日午夜突然攻占太湖县城,歼灭国民党守军安徽警备旅一部,缴获布匹、粮食、药品等大批物资.全军每人还发了一把雨伞,为经常露宿的部队挡风遮雨,战士们兴奋地说:一把雨伞就是一间房啊!

经过红25军的艰苦斗争,恢复和开辟了朱堂店和陶家河根据地,打破了国民党军企图在三个月内“围剿”红军的计划.

壮志未酬,血洒西北疆场

在敌我兵力极端悬殊、总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根据党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决定率红25军实施战略转移,向平汉铁路以西的鄂豫边区进军.红25军整编后,辖第223团、第224团、第225团和团,共2900余人,由党派来的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11月16日,红25军从河南罗山的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西进,开始长征.

红25军是从中原腹地奔向陕北的,长征路线虽然稍短,但是由于他们势单力薄、孤军奋战,面对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同样异常艰难.部队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挺进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在伏牛山通道的独树镇遭遇了一场血战.11月26日,寒流袭击,雨雪交加,能见度极差.由于气候恶劣,红25军第224团在发现敌情较晚、地势平坦暴露的条件下,面临被国民党军包围的危险.危急时刻,吴焕先指挥部队与敌展开殊死搏斗.他从通讯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员跟我来!”吴焕先冒着国民党军密集的火力,率领部队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在杀声连天、激战正酣之时,徐海东带领部队迅速增援,经过一番恶战,拼杀两个多小时,终于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在战略转移中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能否突出重围,不仅是战略转移成败的关键,而且关系到整个军的生死存亡.全体指战员在饥寒交迫、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浴血奋战,竭尽全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闯过了生死关.

12月上旬,红25军进入陕南境内.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雒南(今洛南)庾家河(今属丹凤)召开第18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会议进行中,突闻国民党军第60师先头部队奔袭而来,会议被迫中断.徐海东首先带领第223团跑步奔向东山,程子华、吴焕先随后各带一个团迅速跟上.第223团奋力夺回了七里荫山梁,第224团、第225团抢占了两侧高地,协同第223团将国民党军击退.这时,国民党军第60师的后续部队第355团和第357团相继赶到,激烈的争夺战全线展开.激战中,徐海东的面颊被敌纵向穿透,从耳后打出,血流满面.程子华的手掌也被敌击穿.部队在吴焕先的指挥下,殊死奋战一天,经过20多次反复冲杀,终于挫败了国民党军的追击,使其于黄昏时分撤出战斗.庾家河战斗的胜利,结束了红25军历时20多天、长驱1800余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转移,部队暂时摆脱困境,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为利于创建根据地,吴焕先不失时机地展开社会调查,多方了解当地风土民情,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安抚群众、争取群众、发动群众方面.他说:红25军无论到了哪里,都得把革命影响带到哪里.红军每到一地,首先要让老百姓晓得什么是红军,了解红军的宗旨、性质、任务和政策纪律……只有争取了老百姓,红军才有立足的可能、胜利的保证.在吴焕先的宣传发动下,红25军不断发展壮大,战斗力不断增强,连续攻占了镇安、柞水、宁陕、佛坪、雒南等五座县城,先后开辟了四块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1935年5月9日徐宝珊病逝后,吴焕先更是担负起了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的重任.

然而,自从红25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便与党失去了联系,吴焕先等一直苦于得不到党和红军的消息.直到1935年7月,部队威逼西安时,吴焕先他们才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悉红军有北上的动向.为此,7月15日晚,吴焕先主持召开鄂豫陕省委紧急会议,决定红25军配合红军的北上行动,立即西征北上,适时到陕北“同红26军会合起来,集中成一个大的力量,有力地去消灭敌人,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建西北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会议认为,配合红军的北上行动,是红25军当前最为紧迫的战斗任务.于是,红25军驰骋在陇南陇东,攻占两当、秦安、隆德等县城,直逼平凉,切断西(安)兰(州)公路18天,有效牵制了川陕甘边界的国民党军.

8月15日,红25军进入静宁县以北的单家集和兴隆镇等回民聚居区,吴焕先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大汉族主义统治,造成大量民族纠纷,回汉人民隔阂严重.于是,他结合当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专门为部队规定了过回族区必须坚决执行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的民族政策,要求红25军全体指战员严格执行.部队因此得到回族群众的信任,也宣传了中国抗日救国主张及民族政策等,带动了回族和其他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后来,红军经过此地时,受到了回族群众亲人般的热烈欢迎.当知道这是因为红25军之前经过这里赢得了回族群众的信任时,连连夸赞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随后,红25军到达甘肃平凉以东地区,国民党军马鸿宾部的第35师在泾川以西设防,企图阻止红25军前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难情势下,为摆脱追堵,程子华和吴焕先商量,决定徒步涉水南渡河.8月21日上午,程子华和吴焕先率领部队在泾川县城以西的王村翻越王母宫塬,开始渡河.当部队渡河到一半时,山洪暴发,河水突涨,几个战士不幸被激流卷走.此时,马鸿宾的一个团往四坡村扑来,向正在渡河的红军发起猛烈攻击.这时,红25军的先头部队已渡过汭河,后卫部队在河的北岸背水作战,形势极为不利.危急时刻,吴焕先率领军部交通队直插敌军侧后,发起猛烈冲击.激战中,吴焕先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噩耗传来,激起指战员们的无比仇恨,他们怀着极度的悲愤,与国民党军展开肉搏战,在烂泥沟里将其全部歼灭.四坡村战斗胜利后,红25军在陇东隆德、平凉、泾川、灵台、崇信、华亭等地广泛行动,进一步牵制国民党军兵力,为红军北上减轻压力.

9月15日,红25军胜利结束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而且是唯一一支人员有增无减的队伍,还是唯一一支在长征中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的队伍.红25军与陕北红26军、红27军组成红15军团后,成功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和红军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创造了条件,为党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称赞红25军为革命立了大功时,称赞吴焕先功不可没.

吴焕先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闪耀着巨大光芒.他的丰功伟绩永载中国革命史册,他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意志永远被后人传颂.今年是吴焕先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缅怀革命先烈,寄托敬仰之情.(编辑?叶松)

作者: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事迹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事迹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事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