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识教育论文范文集 跟通识教育在工科院校践行道路上的约束性因素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通识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通识教育在工科院校践行道路上的约束性因素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学教育开始践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通识教育更是逐步得到各大高校的理解与认可.国内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识教育的推广,尤其是在工科院校,受到来自历史、社会,甚至是心理上的阻力.这些阻力虽然不能够将通识教育扼杀,却也给其成长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关键词】通识教育;历史阻力;社会阻力;心理阻力

通识教育自19世纪被提出以来,对于通识教育内涵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把通识教育看作不直接为学生曰后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职业教育的部分;第二,把通识教育看作人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甚至是态度的教育;第三,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第四,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育人模式.综上所述,通过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以归纳出通识教育应该有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育人机制、评鉴体系、教学目标.通识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在这个艰辛的探索过程中,通识教育工作者愈发的认为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的难度更大.通识教育的实践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约束,这些因素有来自历史的、社会的,甚至是心理上的.

一、源自历史的阻力——固化的专业教育模式

自世界现代高等教育开始,为满足生产力的需要,专业教育以强有力的姿态迅速占领了教育领域的大块版图.我国最早的现代式大学源于18 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与18 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两者均讲求实效,具有鲜明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功利主义色彩.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被看作是巩固政权、国家建设的工具,从而对其进行改造,实行教育的专门化.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我国开始实行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起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自学习苏联的大学教育模式开始,亦形成了强有力的专业教育体制,“专业”是按照科学门类划分形成的,在社会职业分工方面具有强烈且明确的指向性.在大学教育领域中,“专业”更意味着相对独立的资源投入、使用和产出单位.这种“以俄为师”的专业教育模式,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虽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建设功不可没,却因被要求发挥强有力的政治与经济功能力而忽略了人自身的发展,忽略了教育应当赋予人的最宝贵的财富——融会贯通的能力.

李曼丽博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个维度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作了界定.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一种非职业性的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是关于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是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通识教育既可以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也可以作为一种大学教育模式.在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后,当代大学的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外部世界.从国际上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引领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互联网、克隆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技术开始颠覆整个传统社会的知识结构甚至是运行体制;就国内而言,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这使得19世纪以来中国所关注的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教育体系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它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让学生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

二、源自社会的阻力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登上历史舞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所能创造的附加值越来越高,知识逐渐商品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经济的职前训练工厂.各大学纷纷设立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服务于学生就业.社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导致大学教育陷入仍几乎以专业教育为主,并始终难以改变的尴尬局面.

由于市场化、专业化等各种现代经济与文化思潮的影响,现代大学教育正面临着功利化甚至低俗化的危机.大学教育以培养专业化技术型人才为己任,而忽略了对人文思想的植入.大学教育是体制化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参与社会实践.专业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进入社会后专业教育带来的利益清晰可见,且在较短时间内便可见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的大学教育模式就显示出其弊端.

在这个只视技术性人才为主流导向的社会,大学教育摒弃了中国传统教育中“重道不重术”的传统指导思想,正在退化为百分之百的职业技术培训所,几乎抛弃了“大学”之根本——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道德情怀、创造力和天性.这种教育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道德操守以及好奇心.这些具有极其深厚社会基础的、陈旧的人才观其实是大众浮躁心理的一种投影,这也使得通识教育在大学里的推行往往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分外艰难.有资料记载,有企业家呼吁大学教育必须做到定向技术培养,学生毕业可以直接进入某一领域从事技术工作.这种来自社会就业的呼声主导了大学专业教育的趋向,进一步导致学生原创力与思维性的缺失.面对变化速度如此之快的社会环境、面对曰新月异的外部世界,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的专业化训练程度越高,步入社会后适应、调整、转化的余地可能就越小,学生在社会中找准自己位置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在科技曰新月异的时代,技术更新永远滞后于思想的创新,必须以思想引领技术改革,而非用技术引领大学教育.

三、源自心理的阻力

功利主义主要从物质层面影响着现代大学教育,而虚无主义则从精神层面对现代大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形成通识教育推行的心理阻力.虚无主义最早是一种哲学思想,而后慢慢扩散至艺术、文学等其他人文艺术学科,成为了一种影响甚广的思想潮流.简单说来,虚无主义是一种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的哲学观点.

一旦虚无主义的观点出现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对于社会和整个国家而言,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既然人的存在没有更高层次的目的,世界也不存在绝对的真理,那么我们所能追求的就只有眼前短暂的利益.对幸福的沉思、对未知的探索、对德行的追求通通都让位于功利.单一的专业化教育的指向足以磨灭学生的好奇心、践踏人伦的底线.甚至个别教育工作者顶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从根本上放逐了真理和正义,游荡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虚无主义幽灵,不仅从社会精神层面解构了“大学”之本意,还攻克了以知识精英为主体的现代大学本身.代圣人立言,是中国古代知识精英之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学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价值的最后堡垒.因此,大学之价值丧失,对于民族精神和国家未来是釜底抽薪式的摧毁.

由于虚无主义的影响,现代大学教育丧失了对真理的探究,甚至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教育本身成为一种满足个体和利益集团需求的工具.专业技术性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但对人自身的发展追求甚少.在虚无主义的影响下,通识教育这种对人本身的教育进行得步履维艰.中国自古以来都倡导以“求真”为教育之目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专业技能做为人生存的基础无可厚非,而作为“完整的人”应当在此基础之上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在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双重夹击下,以真善美为最高追求的通识教育在大学的推行实属困难重重.正是来自于历史、社会乃至心理上的诸多因素,使得这一原本应起到统摄全局作用的大学教育理念在现在的践行之路上受到重重约束.

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通识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通识教育方面论文范文。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