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持续提升三力做强职业教育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持续提升三力做强职业教育

摘 要:中国职业教育虽然世界最大,但却不是最强.要实现由“大”到“强”质的飞跃,职业院校应与时俱进,做足内功,切实提升内生力、创新力、定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生力;创新力;定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巨大,不仅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综合体,而且基本建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正如人们指出的那样,中国职业教育虽然世界最大,但却不是最强,可谓一语切中.寻求这一难题的答案,无论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还是借鉴职教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关键还在于职业院校自身应顺势而为,做足内功,切实提升“三力”.

一、发展目标上的定力

发展目标定位是任何教育都必须明确、坚持和固守的定海神针.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来说,尤需保持应有的清醒和定力.然而,办学定位从政策层面到认知和实践层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实践中二者往往会产生错位或摇摆,这种现象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尤显突出.

应该肯定的是,今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拥有的条件和环境已远非昔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已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顶层设计为统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国家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日趋自觉和理性,科学定位、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已成共识.然而,应该清醒的是,解决举办者的定位、定力问题仍是一个“未竟的事业”.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着双线作战任务:一是继续正本清源提振现有职业院校的信心,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二是加强对转型发展本科院校的科学引导,“这些高校办学定位的最大问题是定力不足,执行力差,不能始终如一地将其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从而常常导致办学定位虚化,多成为一纸空文.”

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关系到职业院校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诚然,从局部来看,一所职业院校的目标“错位”可能对它的“生存发展”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从整体来看则是职业教育的灾难,它直接销蚀的是职业教育的有生力.而从本质发展上讲,职业院校只有立足自身所处的类型、层次,准确定位,保持定力,才能顺势而为,扬长避短,办出特色,走向成功.实践证明,一所院校的生命力,不在牌子多大、层次多高,而在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各自的定位上潜心办学,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提升质量,争创一流”.

当前,职业教育必须明确三个发展定位:一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劳动者技术技能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三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校企融合的内生力

内生力在经济学上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不依靠外资、进口、外来技术的自我发展能力.这里所谓校企融合的内生力是指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人才技术资源和政策资源,更加积极主动、力行拓新、灵活多样地寻求与企业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融合的实践能力.

“走校企合作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对于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如今已不再是理论问题,而是如何做实做好的实践问题、行动策略问题.当今世界,人们称德国职业教育搞得好,其“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深得现代职业教育之神韵,已成为世界性标杆.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并不是因为德国人对职业教育必由之路的认识水平比谁高,而是他们在做功上比谁都更实.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政策资源环境虽然与德国不同,但走校企合作必由之路是其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关键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创造性地做实做细做好,取得最大成效.

多年来,在探索校企合作实践中我国职业院校涌现出了许多典型形式,如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校企互动、订单培养等等,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我们在做功上还不够,从认识到实践都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创造性,“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尤其是缺乏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创造性地寻求与企业多种形式合作结合点的内生力.

诚然,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事情,“一头热”,缺乏内在动力,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是难以持续的.不仅如此,它还需要有国家的配套政策和法律保障措施.然而,同任何事物发展一样,校企合作也是通过过程而展开,并在过程中不断深化、优化进而达到完善的,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这里既有校情原因,也受企业状况制约,还与具体国情相关.因此,尽管“德国双元制在世界上广受赞誉,但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成功将之复制.这是因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行为,而是一种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既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充满着个性创造空间,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它可能是整个院校与整个企业的全面合作,也可能是一个专业、一门课程、一届订单班、一个实训基地、一项协同创新、一种人事结合等等部分、环节或层次的合作与共建,但不管是哪种合作,双方都是认真的、合规律、合目的、互补共赢、充满建设性的.

当前,在校企合作问题上部分院校确有一些报怨和畏难情绪,诸如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企业消极被动、校内无经费保障、体制机制运转不灵活等等.的确,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正如人们不能超越时代所提供的条件去设想人类实践一样,在校企合作上也应坚持条件论和非唯条件论的统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肯定的是,目前校企合作不仅政学业界已达基本共识,而且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促进工作上业已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关键在于职业院校如何从实际出发,立足校情,用好政策,发挥优势,力行拓新,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创造性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结合点、对接点,走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还需指出的是,在校企双方合作问题上,职业院校理应发挥更大主导作用,做双方合作的宣传者、倡导者、力行者、带动者和促进者.

三、学制灵活的创新力

当代我国职业教育承载着众多历史使命:社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转型,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升级,小康社会建设等.然而,其最大的承载乃是以教育公平化发展为取向,面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区域、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尊严,质言之,就是为每个求学、求技、求职、求梦者提供助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社会公平化在我国一开始就与职业教育发展及其体系完善相伴相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99年大学扩招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从精英教育阶段迅速跨入大众化阶段.在此之中,高职教育起到了发动机和助推器的作用.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达293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79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高职教育名副其实地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跃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高职教育综合体.从理论上讲,这正验证了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揭示的高等教育质量变化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高等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功能由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各级政府管理人才和学术精英而转向“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入学条件更加宽泛,评价标准更加多样,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工学交替”或“工学结合”成为常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是高等教育重心不断下移、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过程,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这里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更有制度安排上的价值取向,它催生出的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这种人才观赋予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就是气度非凡的包容性、差异性和多元性,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此,职业教育要不断释放更大能量,产生更新能量,创造更多灵活多样的学制和学习形式,满足每个求学、求技、求职、求梦者的不同需要.具体来讲,一是与学习型社会对接,建立一套差异化的准选拔制度和标准,为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求学经历和背景,以及不同人生际遇的人都可基于某种资格跨入校门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并建立健全相应教育培养和评价体系,为每个求学者人生出彩助力.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满足学生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又确保教育培养过程中每个求学者差异发展,满足他们对教育“产品”的个性化需要,形成职业教育“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振天.高校定位要有定力[N].中国教育报,2012-9-3.

[2]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4]孟景舟.结构重塑与责任诘问:免费后中职教育的走向[J].职教论坛,2014(1).

[5].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14-ZDGG-012.

作者简介:周位彬(1963-),男,河南浚县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梁素芳)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结:

适合职业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职业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职业教育期刊

2、职业教育杂志

3、职业教育论文

4、现代职业教育期刊

5、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6、卫生职业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