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论锡剧艺术的变革和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艺术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论锡剧艺术的变革和

陈世海

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列世界三大戏剧且唯一承续至今的中国戏曲,虽然古老而传统,然而其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包括锡剧在内的各剧种之间,戏曲与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始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当今的舞台及各种艺术展览、展示,众多冠以“前卫”、“时尚”、“实验”、“跨界”名号的作品,借鉴着戏曲所积淀的表现方法与审美原则,呈现出不俗的的艺术体验与效果.而作为江苏第一大戏曲剧种、曾位居华东三大地方戏之首的锡剧,似乎没有理由止步不前,缺席我国戏曲变革与发展的盛宴,以挽回“锡老大”的名头.

面对文化多元化、文艺传播现代化、受众分众化的现实状况,锡剧艺术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地方戏曲的锡剧,其生存的根本在于观众,以锡剧艺术教育及推广普及来争取赢得观众,是当今锡剧艺术事业的首要任务.锡剧作品创作生产的主体是锡剧院团尤其是各专业院团,搞好专业锡剧院团建设,锡剧艺术生产才能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人审美方式的变化与多元,锡剧剧目创作生产必须全方位探索创新才能与之相适应.锡剧必须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善于借鉴吸收,在表演技巧与手法上狠下功夫,推陈出新,架构传承表演新模式.

锡剧要在锡剧文化推广普及上寻求突破

作为舞台艺术的锡剧是要表演给人看的,观众是其生存之本,传承和繁荣锡剧艺术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更需要年轻人的加入.锡剧艺术教育及推广普及,就是为了影响和吸引无数潜在观众.对此一些锡剧专业人士很不以为然,尤其是当红名角和在职专业院团各门类的锡剧工作者.他们忽视锡剧知识的推广,不愿意推进和参与群众性的锡剧演出活动.名家各角不愿意经常性深入群众演出交流,担心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会因此大打折扣,名旦名角会掉价.有些人退休后,也会做些锡剧进校园、社区、镇村的工作,但也是敷衍应付而已.其实这些名家名角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只是对中老年观众起作用.没有新的受众群,抓不住年轻观众,锡剧还有未来吗?锡剧艺术教育及推广普及工作,是各锡剧院团和锡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既要通过以保证剧目创演质量的方式与观众对接,让老观众获得更深入的参与感,提高忠诚度,同时可以吸引新观众的注意;又要通过走进学校、走进城乡社区的方式,让锡剧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们、城乡居民的欣赏习惯,促进人们彼此间的锡剧意识的融合与锡剧艺术的普及,推进锡剧艺术的“观众拓展”,最终实现锡剧艺术教育的目的.锡剧艺术的“观众拓展”,包括时间、年龄、运营模式、技术手段、观众需求等多个维度.锡剧管理者应该主动走出院团,进入城乡社区,了解人们的不同观演诉求,做大量的锡剧艺术普及工作,影响更多人,无形之中就会吸引锡剧艺术的无数潜在观众.

实施锡剧艺术教育,推广普及锡剧艺术,应做到多管齐下:一是普及锡剧文化知识.重点是针对大中小学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传承文明有锡剧”活动.各大中小学校开设锡剧艺术普及课程,在小学结合音乐教育,设置锡剧基础知识课,在中学设置锡剧名家名段鉴赏课,在大学结合现场表演举办锡剧艺术专题讲座,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掌握锡剧知识,感受锡剧艺术魅力,培养对锡剧的兴趣和爱好,力争使学生都能对锡剧有一定了解,有一部分人会唱一段锡剧,从而形成一大批潜在的锡剧观众和锡剧事业的传播者、献身者.二是打造锡剧文化公共平台.开展受众面广、参与度高的群众性锡剧活动,有针对性组织开展“锡剧大家唱”、“锡剧票友大赛”、锡剧“红梅奖”及“小红梅奖”参赛评选等活动,广泛组织各类锡剧社团组织,在媒体开设“空中锡剧课堂”、“锡剧电视讲堂”、“锡剧票友电视大赛”、“锡剧演唱PK赛”等栏目节目,组织各种形式的锡剧名家名角与观众面对面互动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参与性强、吸引力强、影响力强的群众性锡剧艺术活动,既可普及推广锡剧艺术,增强锡剧艺术在社会活动中的辐射影响,又可开辟锡剧艺术应用的新空间、新载体、新领域,做大锡剧艺术市场.三是开辟锡剧艺术普及新型通道.广泛运用新兴媒体介质传播推广锡剧艺术,既利用好锡剧专题网站、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等新媒体,推广普及传播锡剧知识和锡剧艺术精彩视听内容;又注重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和直播平台等自媒体,由锡剧名家名角出面担纲,对微友进行锡剧艺术的普及教育,扩大锡剧艺术对青年受众的影响.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锡剧电影戏曲片和戏曲电视剧对锡剧艺术推广传播的重要作用.姑且不论其他方面,“”时期的八个“样板戏”被搬上银幕摄制成戏曲片,在全国城乡影院、会场以及广场、晒谷场等露天场所广为播映,其传播之广至今无一电影和戏曲片能比.同为滩簧腔戏曲的甬剧,这几年先后拍摄了《药行街》和《老爷升堂》两部甬剧系列情景电视剧,扩大了甬剧影响,许多年轻人是看了甬剧电视剧后,才追至剧场来欣赏甬剧.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电影拍摄制作的当今时代,一次次视听技术的革新,带来了观影感受的全新体验,影院数和银幕数增长迅猛,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40%以上的年均增速,尤其是走进影院观看高清4K乃至3D电影,已成为青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能将锡剧电影拍摄制作好,融入这股观影热潮,将会极大地增强锡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锡剧艺术教育和锡剧事业的发展.

从传播广度来看,电影的播放方式、发行数量及受众人数,与锡剧的传统舞台演出方式相比无疑有着显著的优势,它意味着锡剧能借电影载体进入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不单单是舞台下一小部分受众的观赏,而是“广而告之”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影院、走进锡剧,共同领略锡剧之美.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们就开始将锡剧艺术搬上电影屏幕,从而产生了如《双珠凤》《珍珠塔》《双推磨》《孟丽君》《红花曲》《庵堂认母》《庵堂相会》等一批经典的锡剧电影,在中国电影艺术和锡剧艺术发展史上都留下了十分重要的一页.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也由舞台上的锡剧现代戏融入实景拍摄制作了一些锡剧现代戏电影,如《三亲家》《姑嫂比武》《农家宝》《红楼夜审》等.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在近年组织实施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旨在将当今戏曲舞台上最优秀梅花奖得主的代表性剧目拍摄成数字电影,满足广大基层观众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借助电影院线的优势还戏于民,将优秀的舞台艺术以数字电影的方式实现城乡共享,既展示名家舞台艺术风彩、留存戏曲影像资料、保护珍贵艺术资源,还能为普及戏剧戏曲文化、扩大剧种剧目影响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作为“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项目,2015年6月,由尹大为执导,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董红、朱宝根等主演的我国首部数字化高清锡剧电影《一盅缘》首映;2016年8月,汇编江苏省演艺锡剧团倪同芳、董云华、周东亮、张金华等老中青三代精英的锡剧电影《珍珠塔》首映,这是国内首部4K高清锡剧电影.然而,锡剧电影仍未赶上戏曲电影的潮流.2015年9月,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组织执行拍摄的中国首部3D昆剧电影《景阳钟》和首部3D越剧电影《西厢记》顺利杀青,并于2016年初于各大院线上映.而在此之前,从2013年起已有三部3D京剧电影拍摄上映.

锡剧艺术的推广传播必须勇立时代潮头,运用最新的视听技术成果,适应当代人审美需求,改变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认知,使其关注锡剧艺术.3D戏曲电影、电视片的制作播映也许就是一个突破口,而锡剧又在这股潮流中落伍了,必须举锡剧界之全力迎头赶上.3D技术是一种数字立体的虚拟技术,借助双眼生理间距来模拟立体的成像幻觉,在多角度立体空间全景技术的支持下,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触手可及的沉浸感.也就是说,借助3D的技术,戏曲就可以打破单一的舞台单线条定向传播,而让观众处于影院或剧场的哪个角落都能享受到清晰、多维度环绕式的体验.3D技术基本美学原理就是特写镜头和“飞箭式”的画面效果.3D电影银幕中经常会出现物体飞出银幕或悬浮在眼前的效果,被称之为出屏效果.这样的画面会击破观众最近的心理防御距离,甚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飞出物体的形状和体积.但是,观众对于这种猝不及防的“危险”或“刺激”并不恐惧,而是一种由衷的赞叹.除了视觉刺激,3D画面还能带给观众视觉补足.戏曲造型艺术缤纷多姿,唯美的戏曲妆容,绚丽的戏曲服饰,凝练精致的舞美道具,通过3D镜头细腻而精准的扫描一一呈现.通过3D画面,观众会赞叹戏曲从形式到内容,从造型到表演的高度综合的美,从而改变了对戏曲原始的审美期待.无论是在场性舞台演出的生动形象,还是3D戏曲电影、电视的震撼视听,两者并不矛盾,都是戏曲传播的重要手段.必须承认,戏曲艺术要继承和弘扬,就要尽可能扩大传播的范围,而不是以“传统”、“古老”的名义将其束之高阁.况且,戏曲真正的发展与活力必须依托年轻人,不能被年轻人所遗忘,取得他们的关注才是真谛.我们希望,3D技术背景下的戏曲电影、电视能为戏曲的传播真正打开一扇窗,能够赢得更多年轻的观众,让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锡剧要在专业院团建设上规范提升

专业院团是剧目创作生产的主体,也是剧种传承发展的主力军,专业院团建设是锡剧艺术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当前锡剧院团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营销意识缺乏,市场演出渐显疲软.以往锡剧专业院团的营销手段,一直停留在“靠关系、靠熟人”的层面上,谈不上有什么市场营销机制.近年来,各地保护“非遗”和传统戏曲的力度加大,财政支持持续升温.锡剧院团置身于财政拨款打造的“温室”中,剧目创作生产财政拨款,剧目获得财政奖励,进行的都市城镇剧院的公演和乡村巡演,都是由各级政府和基层集体组织“买单”,或是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名义补贴,市场化的商业演出日渐减少,其收入占院团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院团已丧失了直面市场、走向市场、赢得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也不管这种情形是否能长期得以维持.

第二,缺乏科学的戏剧管理者,经验管理为院团管理主流.“班社制”、“家天下”、“角当家”的经验管理已成燎原之势,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一个院团需要领军人物即“大腕级”演员做台柱,否则在演出市场没有号召力,更需要一个既懂业务更懂经营管理的院团长,带领整个团队实现创作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锡剧界的一些人往往陶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锡剧辉煌期,以及“”结束后的“文化沙漠”期,人们文化生活急需雨露滋润,好戏连台,流派纷起,百姓追捧,市场旺盛.名角的号召和带动效应巨大,院团应当由“角”当家做团长,抑或不做团长也是以其为核心、实际作主,院团俨然“一家”,搞团团伙伙,犹如已被历史所淘汰的“班社制”,剧院的规章制度在他们那里似乎总打折扣,工作上倘不合其意,就四处活动、打招呼,能量大的还似乎能影响院团班子成员变动.这些导致了院团内部管理出现问题,不团结和谐,严重影响院团建设和剧目创作生产.从各专业锡剧院团的历史与现实看,名角任团长的院团可持续发展成功的似乎并不多,而被誉为地方戏曲一面旗帜的金华市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这些年来能不断创出骄人业绩的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出了个跑龙套出身的“龙套团长”.锡剧界的院团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阶段,管理者(院团长)文化程度不高,现代戏剧管理知识和能力缺乏.

第三,人才结构演员比重过大,队伍建设很不均衡.总体而言,专业锡剧院团缺乏艺术创作人才、艺术营销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各专业锡剧院团注重演员队伍的培养引进,而对锡剧编剧、导演、编曲、唱腔、舞美、服装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即便在演员队伍培育方面,往往受传统和惯性作用,只注重原有优势角色行当的传承,而不去开发建设薄弱和空缺的角色行当.舞台演出很重要组成部分的乐队建设也普遍比较薄弱,即便是规模很大的院团,乐队行当也不齐全,规模阵容与其剧目创作生产不相匹配.遇有重要演出,只能靠外请乐手弥补,常规演出只能将就了.随着编导、音乐、舞美等主创人员的退休,后继人才培育又未跟上,原本人才门类较为齐全的院团创作生产力量严重削弱.尽管在从事一些重要创作生产时,可以举全锡剧界乃至全国戏剧界艺术界之力,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院团日常的排练、演出等常态性的运作势必会受到影响.

相关数据和经验表明,非营利性艺术院团在管理经费自给率与公共资助各占50%的情况下,将激发其发展最大的活力;超过50%,艺术创作会趋向保守;低于50%,会倾向于商业化,不利于艺术本身的发展.从事舞台艺术的专业锡剧院团,要兼顾公益性和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非营利性”属性.这些剧院团不能像一般性竞争企业那样完全依靠市场生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必须要满足功能性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应采用管理经费自给率与公共资助各占50%的管理办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此,各专业锡剧院团无论是事业性质的单位,还是改制转企的单位,都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将运营机制从“杠铃式”转变成“橄榄式”,进一步强化宣传推广和营销.在不忽视艺术传统继承的前提下不断拓展锡剧艺术创作生产的新方式,并进一步强化宣传推广和营销.锡剧的演出市场,大致可分为商业剧院市场、所市场、旅游剧场市场和民俗演戏市场.各剧院团的经营应确定目标市场,做到有舍有得.在自媒体盛行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营销制胜尤为重要,要倡导并践行“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内容为王,营销制胜”的理念.

一个剧院团倘若要求得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深刻了解自身之状态,全面解决内部存在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门类不齐全、步调不协调、制度不执行等问题,更要明晰其本身为何存在,即服务于谁,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制定出并实现符合自身定位、部署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必须打破“角当家”的陈规陋习,出于公心、大胆挑选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的锡剧院团管理者.当下的锡剧演出管理要清晰发展战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重构管理机制,包括人才队伍重构组织构架、制度体系重构和营销扩大体系重构;注重剧目建设,定位好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的发展侧重点,确立打造何种品牌的剧目创作生产方向.院团管理者也就是院团长需要通过战略远见和明确定位,掌握管理的先进理念及实践经验,构建符合本院团自身实际的科学管理模式,制定出严格的创作生产和演出计划,以及规范、有序、高效的经营和管理措施,以创作演出一体化、远近品牌打造同步化、传播推广动态化、市场营销精准化、服务观众人性化的“大营销”思维,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构建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提供观众体验的观演过程,推动演出市场整体环境优化,提高职工物质和精神待遇,实现剧院团的创新发展.

锡剧要在剧目创作生产上探索创新

当下,锡剧艺术在创作生产上始终未能厘清和处理好其草根性与都市性审美赏析、传统戏剧目保留提升与现代戏剧目创编打磨的关系.在清代末期,锡剧和越剧、甬剧等地方戏曲,是带着草根的背景和记忆,一步直接由江南农村进入上海大都市,形成了剧种整体的风格,扩大了影响力.然后又返回其发源地传播扩散.在海纳百川的大上海文化生态背景下,各剧种有了良性的互动.锡剧向京剧学习程式和台本戏,开始有了剧本和曲谱,向话剧学习舞台场景的处理和现实主义的表演手法,开始有了舞美和现代戏.应该说锡剧的原有剧目属性明显是偏向传统戏的,其演绎传统戏的功力在江南滩簧戏中是比较强的.然而锡剧传统戏经典剧目的积累十分薄弱,几十年过去了,挤在一条《珍珠塔》道上,扎推反反复复在演,又排演了院团版、名家版不知多少个版本,老观众可能会去体验美妙的差异,年轻观众只会感觉陈旧、厌倦,不会去观看.不少院剧团长期以来不停地排现代戏,由于艺术水准不高,排一个丢一下,没有几个能够值得传承、可以保留下来.原本锡剧的草根性与都市性审美赏析需求都应满足,农村是锡剧之根,都市是锡剧提升发展之平台,保留提升传统戏剧目可在江南农村植根锡剧,创编打磨现代戏剧目可以走进现代生产生活,赢得当下年轻观众.而此前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锡剧创作生产实践,却造成了城乡演出市场和观众的双流失,丢掉了上海和邻近省份的地盘,退守苏南地区.

现今的锡剧剧目创作生产,必须创新作品主题,创新音乐设计,创新舞美设计,在秉持锡剧艺术本体传统的基础上,让剧目主题与先进文化建设同步,与时代同行,克服固有的节奏缓慢、配器单一等落后于时代节拍的音乐唱腔不足,揉入当代流行音乐和舞台美术因素,改进唱腔设计和音乐编配,激发中青年观众的兴趣,从而且让锡剧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和心里.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人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形式感和空间感的看重.因此,锡剧剧目创作生产中必须大胆打破传统舞台呈现的束缚,应该更加充分地运用光、色、形等现代生活中形式美的因子和新的视听技术手段,来营造多元综合的造型空间,使舞台呈现更加丰满和立体化的整体造型美感,既适应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要求,又能使整部作品的情绪化内涵得到更加诗情的外显,彰显出中国戏曲传统的诗意表达.

近年来,一些专业锡剧院团围绕剧目创作生产,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2013年,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在锡剧界勇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联手嫁接之先河,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河阳山歌”中的汉民族最长叙事诗《赵圣关还魂》,与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锡剧”联姻,以“一盅酒、一盅茶、一盅药、一盅孟婆汤”贯穿连接,创编了大型锡剧《一盅缘》,讲述了一对神仙眷侣林六娘与赵圣关三生三世的曲折坎坷、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创作中将《赵圣关还魂》中原先的四世之说改为三世之缘,以我国家喻户晓的爱情传奇纳入剧中,演绎成一脉相承的一世万喜良与孟姜女、二世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世赵圣关与林六娘的动人故事,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又使剧情添加了浓烈的神话色彩,还使主人公林六娘得到浓墨重彩的渲染,给予演员自由、率意的二度创作空间.此剧不仅使原作文学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表述了“相爱并非要相守,有时忘却与放手才是大爱”的现代爱情观,极大提升了剧目的艺术魅力和现实价值,还将现代舞蹈形式融入了传统锡剧,使演员的身段更美,表演更加细腻,实现了时代审美和锡剧元素的有机融合.在此之后的2015年,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也将“紫砂壶制作技艺”和“锡剧”两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创作了新编大型锡剧《紫砂梦》,以唱念做表的锡剧表演泥火淬炼的紫砂精华,将制壶场景、儿女情长、家国情怀转换为唯美的戏曲舞台,讲述了主人公“连城”经历磨难成为一代紫砂壶大家的传奇故事.

而此前常州市锡剧院在院团改革后上马的第一部锡剧,是2011年9月28日晚在常州大剧院首次公演的原创交响锡剧《天涯歌女》,这是国内首部交响锡剧,堪称锡剧艺术发展史破天荒的首次探索性实验.该剧以主角周璇与严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其个人轨迹折射社会变迁,是一部以锡剧为核心,混搭魔术、杂技、现代舞、现场交响乐伴奏、合唱团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舞台剧.常州,是锡剧的摇篮与故乡.而金嗓子周璇,则是常州这方热土孕育的文化名人.作为上个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歌影双栖明星,她的银幕形象与歌声至今仍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以乡音唱乡贤,在创新中寻求锡剧传承与发展的新路,是常州市投排交响锡剧《天涯歌女》的初衷.从锡剧、地方戏剧的探索创作上来说,体现了创新精神,第一次吸取了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整个舞台的包装,多媒体的频繁运用,比如新闻和影像资料,是不多见的;服装设计得也很精美,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风情表现得很到位;演员的感情非常投入,每个角色的性格演绎得也很到位.整场戏融入了交响乐、魔术、舞蹈、电影,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客观地说《天涯歌女》作为近年来改革最大胆、创新点最多、尝试最努力的一部锡剧现代戏,姑且不论其艺术的创新和探索是否成功,最起码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历史贡献和探索精神.

剧目创作生产中绕不过的一个话题,是其“大制作”还是“小成本”的问题.我们认为,不盲目贪大求新,借用一些新兴技术手段,打造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唯美舞台效果,增加些制作成本是必要的.虽然有些戏,人少排场不大,照样精致,但毕竟很少,多投入一些,效果要好多.锡剧在剧目创作生产上探索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作品题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需求,“说书唱戏劝人方”,主题健康向上.仅是形式上的创新,理念没转变,内容无创新,不传承弘扬正能量的传统锡剧的正向基因,形式上搞得再热闹、再花哨,既不能称之为创新,也不可能真正赢得人心、赢得市场.

锡剧要在传承表演架构上革新发展

地方戏曲究竟以谁为“中心”?按说应无异议.王国维先生把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概括为以歌舞演故事,那么地方戏曲的表现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营造特有的艺术效果.现在的问题有二:一是“角”大定戏,演员选择剧目题材的权力过大,如果他们是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尚长荣式的水平,应无问题,然而现在的“角”判断题材水准太低,常选错本子;二是为“角”,常常手为“角”量身打造剧本,唱腔、造型设计也都专配,“角”不高兴就不上了,上了质量也不高,其他人也演不了,更传承不了,也就有了一角遮挡二十年的“盛事”实为“怪事”的现象.这些问题在锡剧界也很突出,导致了锡剧新的经典剧目生产数量很少,锡剧表演艺术未有新的重大突破,新生代演员无以挑大梁的状况存在.锡剧要变革和发展,必须打破“一角做大,新人难出”的桎梏,真正以表演艺术为中心,架构传承表演新模式.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魅力.戏曲把曲词、音乐、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戏曲舞台被称为“空纳万物的太一舞台”,戏曲演员被称为“百艺兼备的演员诗人”,正是由于舞台的“空纳万物”与演员的“百艺兼备”能成就了戏曲艺术的虚拟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并不完全是角色的客观物像,而是由角色和演员共同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演员们以自己的形体、声音、技巧乃至心灵去扮演角色,角色又依赖演员的样态和表演得以赋形.戏曲强调“美中求真”,注重技巧,在演员与角色不即不离的矛盾运动中,演员自身的体态、风度与气质,于整体作品的艺术效果而言,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凸显突出.

锡剧表演艺术的革新应是在继承弘扬锡剧传统上的发展,首先要做好传统锡剧艺术的传习.现在的锡剧传习都是政府财政保障,而且拥有现代视听科技手段,传习条件要好多了,已不单单是过去那种以口传心授、偷抄唱本的形式来传承了.“但现在要传习的人和事却不一定会比过去传习得好,这是因为有三难:一是很难有可传之师.这是因为不是唱过几出好戏的人都是好老师,这个道理应不用多说.二是很难有可传之徒.现在找可传之人也很难,略学几年改从他业的很多,更不说学了几招、演了几出戏即成‘明星’、‘表演艺术家’的,这样的‘传人’如何可成再传之师.三是传习的戏也因多种原因难以传习.五十年前,抢救和挖掘整理了一些当时能演或不能演的戏,现在能演或不能演的人已大多不在,已抢救和挖掘整理的资料也又要再抢救.再加上现在文化理念已不同,即使让那些新科班的人再来抢救和挖掘整理一番,传习出的戏也是新古董、青春版.所以这是让目前那些还想看老戏听老调的观众很绝望的.”因此,锡剧传习在文化层面上很难有标准来量化,而在技术层面上能做到具有博物馆功能已属成功,而这个博物馆功能与戏曲博物馆相比,就是多了一班能原汁原味演出各时代、各种风格流派的人,他们是戏曲的“活化石”,能满足未来观众怀旧和体验旧生活的需要,也能满足历史剧中一些角色的专业需求,能做到这些也很不容易了.锡剧传承要坚持院校专业培养和师徒结对一对一口授身传名家传习两条腿走路,并将其有机融合,对好的苗子确定锡剧名家名角专门传习辅导,以更好地传承弘扬锡剧表演艺术.

拍摄戏曲电影尤其是3D戏曲电影,不仅有助于戏曲的传播与影像留存,更可推动戏曲表演艺术的改进与革新,锤炼年轻演员队伍,推进戏曲表演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与电影结缘历史悠久,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电影界通常将1905年京剧《定军山》的一段舞台影像纪录作为中国电影的起点,这实际也应视作中国戏曲电影的开端.电影电视艺术的兴起,对包括锡剧在内的戏曲创作生产乃至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虽然锡剧没有象沪剧那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改编了大量中外电影作为舞台剧目演出,但幕表制的废除,编剧制、导演制的确立,演员为中心的创作生产方式的转变,乃至当今实与电影“接轨”的以导演为中心的剧目生产实际,无不受到电影电视剧生产方式的侵蚀.戏曲电影(戏曲片)是中国戏曲艺术与电影结合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载体是电影,是以电影语汇表现的艺术;其内涵是戏曲,是以表现戏曲艺术的魅力为内容.戏曲电影与一般故事电影之区别,在于其融合了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首先,戏曲电影是电影,与一般故事电影一样,其叙事是以镜头为单位的,以摄影机的角度、景别、运动及分切与蒙太奇等镜头的运用自然写实地叙事、表情,这是电影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戏曲电影又是戏曲,舞台戏曲的表现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通过表演与音乐舞美等有机配合,营造其特有的写意的诗性艺术效果.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锡剧电影,都保留了锡剧轻歌曼舞的特点,以对子戏方式表演,载歌载舞,风格明快,音乐以民间小调[紫竹调][老簧调]等为主,唱腔上以丝竹南音展示舒缓、轻盈、优雅的锡剧风范,整体上锡剧味浓郁.锡剧电影的重要特色是传承经典的锡剧作品,如《双珠凤》《珍珠塔》等,在新时期之前,即便是现代戏影片也大都保留有很深舞台积淀的程式化动作的精华,如《双推磨》中的“推磨”一整套动作等,没有采用写实的电影艺术表现方法,基本上还是以“戏曲艺术片”的形式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锡剧电影,无论是古装戏影片还是现代戏影片,“将戏入影”时都坚持实景拍摄,与舞台版变化较大,在保留锡剧舞台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再创造.而近年来兴起的戏曲3D电影,则将传统戏曲表演传承与现代视听技术完全结合起来,推动革新了戏曲表演上的传承,通过电影技术永存戏曲表演艺术,让所有人都能领略戏曲之美.

通过一个戏曲剧目搬上银幕,对创作表演队伍进行打造,可以让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让各行当在电影中都有出彩之处.在3D电影的高清镜头下,场景的布置以及道具的呈现上,都需要更加细腻、讲究、尊重历史,在继承戏曲艺术本体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展示演员表演特色及舞台综合美学追求.通过对舞台表现细节处的打磨、修整换取艺术质量的显著提升,使戏剧电影在视觉艺术上更趋完美.为契合3D镜头语汇,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戏曲中的武戏都作新的加工和提高,在强化戏曲表演程式的同时,使开打场面更为精彩纷呈.从拍摄角度来看,戏曲拍摄3D电影时会有大量的人物脸部特写镜头,演员的一颦一笑在高清镜头的捕捉下将一览无遗,细腻、传神的表演带给观众的是更清晰、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官体验,诚然,这对演员塑造人物的功力和表演水准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层面来看,也敦促了演员的自省.同时演员们亦身体力行地传承着戏剧表演艺术的精粹,为年轻一辈做了最完美的示范表演,为培养下一代戏剧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高科技手段营造出的逼真立体的场景和精良的舞美效果也是舞台呈现所无法企及的,借此手法精准地展现古典之美、生动地传达诗情画意般的独特韵味,是一次对舞台版本最高层次的浓缩和精华.如果能将合适的锡剧作品组织进行3D电影的拍摄,可以创造一次重新审视锡剧表演自身的机会和平台,追根寻源,从根本上挖掘、开拓传统锡剧艺术,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3D戏曲电影族群的壮大也可为丰富中国民族文化电影市场贡献力量,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承载共赢.

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表达手段和方法,架构锡剧传承表演新模式,是在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追求艺术效益.就整个剧种而言,在锡剧艺术的舞台上江山辈有才人出的规律无法违背,新的时期应有新的代表性锡剧表演艺术家出现;就一个专业院团而言,老中青演员阵容齐崭、梯次结构合理,才能求得表演艺术和剧目创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与创新是锡剧艺术生命的保障.当下,锡剧艺术在观演生态、人才结构、受众结构、传播路径等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锡剧从传统的现场演出、广播电视传播,发展到现今的可主动进军电影和电视剧市场,也可运用网络平台与新媒体、自媒体扩散,艺术呈现的手段和方式日趋多元化,锡剧应朝着包容性强、表现力大、什么角色都能表演出的戏剧艺术发展方向前行.锡剧界惟有谱写、点燃传统锡剧艺术应时应势而动的韵律与火种,牢牢把握以受众认识为调节的戏曲生态特性,努力探寻传统锡剧艺术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才能在坚持锡剧传统的前提下使百年锡剧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作者系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

参考文献:

[1]夏伟亮.从舞台到银幕的畅想——关于拍摄3D戏曲电影《景阳钟》与《西厢记》的几点思考[J].戏聚,2015,(03).

[2]谷好好.为古老昆剧插上现代的翅膀——从昆剧传奇剧本《铁冠图》到3D电影《景阳钟》[J].戏聚,2015,(03).

[3]杨珝琨.戏曲电影的“3D”革命[J].戏聚,2015,(03).

艺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艺术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艺术当代杂志

2、艺术科技杂志

3、艺术导论论文

4、领导艺术论文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