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一步一阶皆风景教师第二次成长的阅读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第二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一步一阶皆风景教师第二次成长的阅读

【摘 要】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最终未能走出职业发展的高原困境,进入第二次成长,抵达教育的更高境界.专业阅读,是教师第二次成长的必经之路.阅读圈、阅读系、阅读域,组成结构化的阅读样貌.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有用与无用、作者与读者,四对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阅读中需要加以关注.

【关键词】第二次成长;专业阅读;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8-0011-03

【作者简介】丁素芬,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江苏淮安,223001)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最终未能走出职业发展的高原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少“他引”.成长的关键节点上,有重要他人点拨,则能透过迷雾找到方向;二是缺少“我悟”.自我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生长要素,内在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自我的省察,以及问题的发现;三是缺少“书养”.“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当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同伴那里已不能获得更多养料.那么,如何才能炖出“萝卜排骨汤”呢?阅读是最低成本的方式,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结构化的三种阅读样貌

  1.建立圆形的“阅读圈”.

  阅读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一旦以“专业”来命名,就要进行必要的聚焦.“专”是核心,“专”在哪里呢?至少要体现在教育之专,学科之专,对象之专上.以此为前提,再来定义“读”.读,应该是一个更纵深、更辽阔的概念.读的对象不仅是书,更有其背后大写的“人”.由读人出发,经历读书,再回归读我,形成一个有趣的圆形阅读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一切阅读,最终要回到“读己”.所读与自我产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新的认识,阅读便真正发生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我”是阅读的圆心.

  2.贯通纵深的“阅读系”.

  所谓“阅读系”,是指专题式、序列式的阅读.从“需要”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填补专业阅读的空白,丈量适合自我的阅读,确定“独属于我”的方向.否则,就如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所言“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笔者在阅读《故事技巧》时发现,书中对“故事弧线”的概念与实践阐述得细致而有趣,于是将其迁移到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自相矛盾》的教学中,效果甚佳.《故事技巧》来源于“创意写作书系”,按图索骥,笔者又从《故事力学》《冲突与悬念》《情节!情节!》等书中感受到故事的更大张力.阅读系,不仅可以是同一主题系列,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系列.以一带十,凿开一条绵长纵深的阅读通道,让教学更接近于本质,从而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3.打开辽阔的“阅读域”.

  阅读不是要把专业读窄,而是要把天地读宽.如果说“阅读系”是收,那么“阅读域”则是放.既有聚焦于专题的“收”,又有跳出学科,甚至跳出教育的“放”,阡陌交错,纵横无边.近一两年来,笔者的阅读从“儿童”处打开,渐渐伸向更辽阔的场域:为了让“学习共同体”从形式走向内核,我走进日本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花传书》;随着工作室“剧课程”的深入研究,我研读《教育戏剧领域统整教学》《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教育戏剧对儿童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的背景是美与哲学,《中国哲学思想》《西方美学史》《美学散步》让我学会以“教天地人事”为己任,思考作为宇宙宏观的“人”的发展.

  二、呼应着的四对依存关系

  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在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需常回望传统的语文教学智慧,并时时提醒自己客观看待现代新论与传统教育的关系.笔者以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在两者中找到了联结点.这些年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以下简称“《论集》”)成为我的案头书.我反复琢磨叶老对语文教育的诸多观点,深深认同,很是受用.

  《论集》初版于1980年,到1991年才第二次印刷,直到2015年2月终于出了新版.几十年来,小学语文教改层出不穷,已经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步.即便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仍因用时最多、效益不佳而饱受诟病.不说年轻教师,就是有经验的老教师在一波又一波新潮的冲击下,也常迷失方向,感到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此时,如果回到叶老的书中,认真读读叶老的文章,就会从遮蔽中渐渐澄明,少走许多弯路.越是现代,越要回到传统.这不是一对矛盾,而是新老教育智慧的碰撞融合.

2.理论与实践相向而行.

  “用理论阐释案例,用案例盘活理论”,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教授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如是解读.一线教师最不缺少的就是实践,相比之下,理论阅读往往不足.然而,实践的“量”并不能通过累加直接转化为“质”,裂变离不开理论的催化.反观理论,也并非密室中不能开解的锁,它可以触摸到,也可以为一线教师所读、所用.理论阅读,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实现了多少转化.如何以有效的“读”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如何把“读”化入常态的阅读教学中呢?以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例——

  数十万字的《世界儿童文学简史》值得“啃读”.要做好当下的儿童文学教育,必须要向历史纵向借鉴,同时也必须向他国横向借鉴.无论是狄更斯的“苦难童年”,还是卡罗尔的“幻想童年”,抑或是罗尔德·达尔的“童年狂欢”,均对笔者的儿童阅读观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的妈妈是精灵》《海蒂》《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作品的导 读与交流中,我抛弃了丰富的形式设计,多采用“说来听听”的方式,从几个关键话题展开真实而轻松的对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当下进程并不是读书的全部意义所在,儿童阅读的深远意义在明天的重读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他们带进书中,用儿童的方式启发探知,照亮正在或是即将阅读着的生命.

  3.从有用到无用的辩证说.

  如果以“生命化阅读”来谈读书,很难说哪些书是有用的,哪些书无用.阅读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的关系时有关联,有时却又未必.譬如,“解答距”是一个很形象的心理学名词.所谓“解答距”就是需要经过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思考的轨迹形成一段“距离”.根据思考轨迹的远近,解答距有长短之分.这个概念为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据支持.那些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谈不上“解答距”.因此,是否有适切的思维含量是问题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坡度,还可以细分为长解答距、中解答距、短解答距和微解答距等.

  生命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看似无用的书,看似无用的思考,或许更能陶冶人,使人的性情更接近于理想的状态.语文的学科属性丰富了阅读,同时也给阅读带来了局限.语文教师推荐的多是文学类作品,这未必是好事.一位高中生的购书单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其所购书中,除了优秀名家的文学书之外,另有《从晚清到民国》《特斯拉自传》《像数学家一样思考》《耶鲁大学经济学通识课》等,涉猎极广,且不关乎考试.这让我坚信,阅读绝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它应该是综合的、全科的.

  教师阅读也是如此.如果阅读仅限于本学科的专业理论或实践,这样的专业阅读显然被禁锢了.专业之“专”不是狭义的,教育与生命发展规律决定了阅读的丰富性与广阔性.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吗?哲学有用吗?这些深度的读思不直接作用于某事某物,它们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建构,建构科学的思维、哲学的精神.

  4.读者与作者对话.

  国外的眼动研究表明,阅读主要靠眼停作“正移动”来完成,但有时因字句难以理解,眼停还会作“负移动”,重新感知和思考.在信息量剧增的时代,为了增加眼停的视觉广度,减少阅读“回视”的次数,快速阅读渐渐成为一种技能.然而,笔者恰是一个慢阅读者,读书不多,喜欢跟踪阅读、反复阅读.

  阅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对话.读到与自己一致的想法,如遇知己,兴奋不已;读到与原有认知相悖的观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读到难解之处,前后联系,再阅读,再思考.有一段时间,笔者读上海朱煜老师的《教书记》《讲台上下的启蒙》,几次卡在“启蒙”处,对作者的说法不理解,对此细节做一番深究之后,写下了阅读记录:

  在《讲台上下的启蒙》中,朱老师对“启蒙”的认识既普适,又独特,很有叠加的厚度.普适层面的“启蒙”,很容易理解,一是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启蒙,二是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启蒙.两字分开,一启一蒙,思维就沦陷了.“‘启’,即平等对话,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中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高处着眼,低处入手,传递普世价值观;‘蒙’,即注重基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整合新旧,讲究互动生成,力求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氛围愉悦.”这段阐述,“启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启蒙”.怎么理解呢?我对这两个字做了拆分、追源.原来“启”就是启思,是思想层面的;“蒙”有最初的“蒙学”之意,是实践层面的.连起来就是,先开启思想之门,再用具体的方法去做.启,是人文精神,它不关教育;蒙是方法策略,它只关教学.如此探究,从抽象的思想到具体的手段,“启蒙”一词便宽广、厚重了.

  三、阅读与写作呼吸共振

  “读”与“写”的关系,如同“呼”与“吸”,读是“吸”,写是“呼”.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对读写的关系有一段阐释:“我所经历的个人成长误区,是一度读得太多,写得太少,被‘述而不作’所束缚.后来发现,其实很多道理、想法、体悟,不是读明白,想明白,而是写明白,写清楚的,由此我悟出了‘以写促读’‘以写清思’‘以写引思’的道理.在阅读与写作的穿梭转换、交互生成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李教授的话切中要害地点出了阅读者常陷的误区.只读不写,所剩不多,甚是可惜.

  笔者身边有不少教师很善于做读写规划,比如“月读清单”“读写项目计划”等,采用表格、导图、公众号记录等形式,可对照可自测,一目了然.仔细阅读优秀同行的读写规划,可以发现,这些教师的专业学习是综合的,有全方位阅读,有专题式听课,有即时性反思,由此形成自己的学习板块.学习的形式也越发多样,自我学习,同伴互学,共促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让全世界成为自己的学习资源”已经不是一句口号.专业成长的路上,需要有规划.从规划自觉走向行动自觉,从反思自觉走向生命自觉,是“第二次成长”的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熊培云.自由在高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392-39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5-46.

  [3]朱煜.讲台上下的启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5.

第二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第二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第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论文第二作者

2、论文第二作者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