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类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抗战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

教材虽小,每次改正,均牵动大局.要知道,14年间,大片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

之所以重申时间脉络,是为了铭记、承认并尊重那些“九一八”事变以后,不甘心作“亡国奴”而奋起反抗的不屈的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

教材带有天然的“铅字崇拜”,此番修改多少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从中学历史书中受到的关于抗战时间的教育就是“八年抗战”,已是自然而然的习惯,如常识般存在,怎么忽然就变了呢?

想要更改这些白纸黑字并不容易.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这已是当下对这段历史最为准确的认知.此外,这段史实非常重要,将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一代人对一件事的看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就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这是中国抗战重要的一部分,一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抗战时间为:1931.9.18-1945.8.15

历史认知是一个过程,尤其在起止时间上的绵延需要被不断研究确认.

而实现这次变更的路径也很可贵.由学界呼吁,全民期待,积极推动,就此而引发的一场公共空间的讨论,最终收获了舆论好评,也成为历史教育本身的一部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它从来都不孤立存在,始终与后代学人的解释捆绑在一起,历史学的“求真”结论,多数时候并非定于一尊,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修正,接近事实.

历史事实就锚在时间轴上,离他越远,看得越清楚.准确地书写历史,就是要让畏惧历史者畏惧,让懂得者永远懂得:抗战史字字泣血,真相要代代相传.

此番入列的6年抗战,是一场东北人民的“局部”抗战,又不止是东北人民的“全面”抗战.6年间,在白山黑水的冰天雪地里,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不同民族的中华儿女一起,用游击战牵制了日伪军近40万兵力.

前6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感染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一大批反映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唤醒了广大民众,其中《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传遍大江南北,鼓舞着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迄今,这些歌曲依旧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中国人民十四年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4年的悲惨沉痛与苦难深重,14年的艰苦卓绝与历尽险阻,14年的百折不挠与坚贞不屈,是全民族对独立和解放的追求,是全民族对摆脱屈辱实现国家富强的渴望.14年的牺牲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以淬炼升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尊重、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如今,我们站在新的起点,更要弘扬抗战精神,强化国家意识,让历史在年轻人心中扎根,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澎湃动力.

事实上,这次改动,也已酝酿许久、至此完成.而这一改动,不仅是落实近年来抗战研究成果的举动,更是给予这段抗战史以确定的承认与尊重

1月10日的一则新闻颇为引人注目:“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将‘八年抗战’的说法,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

抗战时长说法的变化,是一种“统合”.在此前的教材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间,谓“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之后,谓“全面抗战”.均为“抗战”.

但事情也并不简单.教材虽小,每次改正,均牵动大局.为何突然有此变化?

判断

先下一个判断:这是一次落实精神的改动.

2015年的“九三”阅兵,开篇即谈: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而早在2015年7月,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有过类似的论述: “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八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

事实上,这次改动,也已酝酿许久、至此完成.而这一改动,不仅是落实近年来抗战研究成果的举动,更是给予这段抗战史以确定的承认与尊重.

这种“承认与尊重”,也落实在“九三”阅兵当天.

当天,在阅兵队伍中, “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电视里的画外音是:“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创建最早的抗日武装.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他们14年周旋苦战,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永垂史册.”

再往前翻一年.2014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上,一系列数字意味深长:

现场有14个方阵、14声礼炮、140面彩旗、14000只气球,放飞3500羽和平鸽,而主馆台阶两组,第一组8级,寓意8年全国抗战,第二组14级,寓意14年抗战历程.

传承

那么,为什么之前又有“八年抗战”的说法呢?

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说:“(八年与十四年)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

“约定俗成”,说明来源已经不甚明晰.的确,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停留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全面抗战的开始.

但也有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国民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发表的《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中,就有“我们的抗战……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我全国同胞们自抗战以来,八年间所受的痛苦与牺牲……”的说法.

在的历史叙述中,14年一直不可分割.1945年4月,七大上,作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报告中虽然也有“八年”“八年来”的说法,但明确说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

1949年,给东北局所发的电文,再次肯定了东北抗联从1931年起即进行的抗日斗争: “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这种肯定也持续到现在.无论是2005年抗战胜利60年,还是2015年的“九三”阅兵,领导人的讲话中均体现了“十四年抗战”的史观.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民党的抗战叙事.

差异

2015年9月2日,马英九发表抗战纪念讲话,直接用的是“八年抗战”:“八年抗战不但挽救了中华民国、光复了台湾,也帮助同盟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影响最深的民族保卫战.”

如何记忆历史,其中存着差异.

有人说,之所以算“八年”,是因为要从“政府是否宣战”算起.因此这个起点,要从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开始.

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事实上,真正的《国民政府之对日宣战书》,得到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发出.但这么算下来,抗战才四年,更不符合常识.

国民政府之前4年为什么不宣战?理由也很简单:第一,侵略与反侵略从来无所谓宣战与否,日本就从未宣战;第二,当时形势下,按“国联”规定,一旦中日生战,中立国将实行封锁,为了得到国外的军火,国民政府也未宣战.

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国民党根本就没法纪念之前那6年.

取舍

毕竟,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

回想一下吧: “九一八”事变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当时东北军和关东军的力量对比可是对中国有利;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才同意抗日.

说得再直白些,这6年间,国民政府根本没想跟日本打.这一点,时任外交部长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有明确表述:

“早在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在东北的集团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不愿意公开明言直接谈判的政策.”

“九一八”之后,国民政府的《告全国民众书》也说得很明确:“政府现在既已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而在事变后两天,即发出抗日通电.

但从东北开始,战火早已燃起.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抵抗;1933年,有热河抗战、长城抗战;1935年,有“华北事变”,国民政府与日本达成《何梅协定》,实质上放弃华北主权,之后发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八一宣言;至于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等,更是在冰天雪地里坚持了整整14年.

所以,国民党没法纪念“十四年抗战”,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但以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战,毕竟从1931年就开始了.

历史

“九一八”之后,东北大地上活跃着的游击队伍,是领导的力量、“不服从命令”的官军,以及民间自发力量.

看看这些名字吧:国军中的爱国力量,有、、东北军团;人民自发成立的,有诸如“东北民众自卫军”“吉林自卫军”,甚至还有“大刀会”“红会”及“胡子”等绿林人士;之后,“东北义勇军”等力量,被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其领导者,则有员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

这也不止是东北人民的战争.就义于雨花台的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广东人;烈士赵一曼,四川人;牺牲前在冰雪中断粮五天的杨靖宇,河南人;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冯仲云,江苏人;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军,云南人.朝鲜的第一代领导人,如金日成、崔庸健等,也曾是东北抗联的一员.

6年间,在白山黑水的冰天雪地里,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不同民族的中华儿女一起,用游击战牵制了日伪军近40万兵力.

记忆

其实,学术界也一直有改掉“八年抗战”的声音.记者查到一篇1987年的论文,就呼吁要接续“十四年抗战”的表述.而在日本左派史学研究者那里,“十五年战争”的提法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其起算点就是“九一八”事变.

换句话说,“九一八”是一个节点性的事件,这一点也是史学界、以及党派间可以公认的标志性事件.就连日本天皇也在2015年元旦时说,“日本应该借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借此机会好好学习以满洲事变(中国称“九一八”事变)为发端的那场战争的历史,思考日本今后应有的样子”.

今年是“七七”事变80周年.改变抗战时长的标准表述,也是为了更好地记忆那场战争.毕竟,人们如何记忆过去,也就如何面对当下和未来.总有一些记忆,值得被全民族小心呵护.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本书中所言:“我们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资料来源:侠客岛、 《光明日报》)暖

日前,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大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况修改相关内容.这一消息传到辽宁,学者王建学和张洁非常兴奋.早在2005年,身为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的王建学就提出中国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历时14年的观点.如今这一愿望变成现实,两位学者告诉记者: “我们的梦终于圆了.”

“十四年抗战”是对中国抗战的准确定位

张洁告诉记者: “八年抗战”观点的提出,主要依据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尤其是国民政府放弃不抵抗政策,开始正面战场的抗战.事实上,早在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进犯中国东北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抗战.

“九一八”事变当夜驻守北大营的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和620团团长王铁汉的回忆都表明,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爱国官兵在突围战中违抗“不抵抗”军令,奋起还击,打响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第一.新发现日方史料也印证了北大营东北军在日本大举进攻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了有效反抗:九一八纪念馆近期收藏的关东军纪念写真贴反映的就是日本战地记者拍摄的“九一八”事变当夜被东北军打死的新国六三和曾子正男的相关图片.

抗战第一打响后,东北人民的抗战从未间断. “九一八”事变之夜,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和沈阳市局长的黄显声指挥队伍展开抵抗,一直坚持到21日下午才被迫撤离,并着手组建抗日义勇军.

义勇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战场上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武装力量,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名字早已化为民族精神中的标志性符号.

辽宁学者首先将“十四年抗战”写入教材

20世纪70年代末,辽宁大学教授张德良、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张一波就明确提出中国抗战是十四年的观点.随后,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秉忠、辽宁大学教授胡玉海也相继发表学术文章阐述此观点.

2005年7月16日,王建学在接受英国BBC记者采访时提出中国抗战是十四年的观点.BBC于当年的8月15日播出.

2009年《百年潮》杂志第一期刊登王建学署名文章《中国东北军打响抗战第一》论文,系统阐述十四年抗战起于“九一八”事变的学术观点.

2011年3月16日,张洁、王建学参加论证会.会上,二人再次提出十四年抗战观点.当年的鸣警撞钟仪式即以十四年抗战理念为主导,这是十四年抗战理念走向民众、趋于成熟的标志.

2013年,由张洁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特别委托项目“TRUTH(真相)史料研究”立项.在课题推进过程中,课题组一直秉承十四年抗战理念展开研究及宣传,系列成果均体现十四年抗战观点.

2014年,面对国家立法确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王建学、张洁再次强调“九一八”之夜是十四年抗战的起点.没有“九一八”,就没有后边两个时间点.因此呼吁设立国耻警示日,并通过辽宁籍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上提交议案.

2015年,为配合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辽宁率先把“十四年抗战”概念引进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了《九一八事变读本》(包括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主编由王建学、张洁担任.这应该是全国第一部以“十四年抗战”理念为统领的中小学历史课程读本,对于全国相关教科书的修订具有借鉴意义.

抗战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抗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抗战方面论文范文。

1、抗战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