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新高考制度下,学校如何应对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如何应对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新高考制度下,学校如何应对

在适应新高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思考三件事:对新高考改革方向怎样认识?面对新高考,高中学校该做什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会遇到哪些具体困难?

对新高考改革方向的认识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第一次明确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高考改革,不论“取消文理分科”,还是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多元评价,都是要彻底改变基础教育被“分数”绑架的局面,让学生从十二年分数的奴隶转变成自我成长的设计师和追求者.新高考是对高中教育改革成果的检验,也是对高中教育改革目标进一步落实的引导.

但面对教育改革,有时候我们一定程度上“ 放大”了中国教育现实中的不合理性,如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2015年8月《文汇报》发表的《我们的孩子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一文中指出,中国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遥遥领先其他参加测试的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这三门测试中均排名世界第一.PISA测试的重点是看学生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阅读、数学和科学的考察并不限于书本,还包括成年人生活中需要的知识.

在创新能力测试中,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丹麦学生,尤其是在思维的拓展性,以及对他人现有知识的完善与扩展方面,中国学生得分比丹麦学生高了100%.

文中提到,“当中国大力提倡快乐教育,丹麦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快乐教育”.丹麦专家认为,丹麦教育想让学生快乐,于是举办了很多无法学到知识的集体活动.但让学生感到快乐的方法还有很多,一种方法是从社会角度搞些集体活动;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专注到学习上.从教育学角度讲,如果能让学生专注地去学一样东西,所产生出来的动力,也会让学生们感到快乐.

不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质疑有多少,我们的教育的确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注情感体验,关注自主成长,关注人的发展等,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现实性要素.

正如文章结尾所说:“在创新能力方面……之前给中国孩子贴上缺乏创造力的标签有点为时过早.我们什么时候起对自己的基础教育丧失掉了自信?仅仅因为我们缺乏诺贝尔科学奖项吗?……没有一国的教育是没有缺陷的.推进教育改革,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切莫妄自菲薄.”

新高考给予教育者的,更多应该是面对教育改革的自信和彻底更新教育理念的自觉.笔者认为,新高考的实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刺激,就如分娩前的阵痛,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给教育者更多的应该是即将面对“新生”的唤醒和喜悦.我们在感受着高考改革给中国基础教育,尤其应试教育沉疴带来的颠覆式的“愿景”面前,在很多技术层面的确正面临一个临界点,但回到教育现实中看,这些仍是教育改革的延续.

现在高中学校要做的就是相互交流、借鉴,在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反思和对课堂教学的探索中获取灵感,寻找到适合我们新时展的教育改革之路.高中学校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在原有探索的基础上调整方向,瞄准“人的成长”,加快教育模式改变,加快教育资源优化,加快实现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

面对新高考,高中学校该做什么

面对新高考感到的不适应,更多源于教育征途中行走的惯性.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教育应立足当前,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核心素养转化、教育资源优化等角度进行有效统筹,以求多元适应、创新发展.

统筹课程建设,适应学生的课程选择自主权

一是对课程目标的统整.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核心素养,课程实施应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设计,以学科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细化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有效统整.

二是对课程资源的统整.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创造性地“用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我们为每门学科配齐了3至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倡导各学科教师以统配教材为蓝本,结合本校学生学习认知的现状,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采取整体移植或嫁接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较好解决了部分教材学科体系不完整的问题,实现了有学科个性的课程资源的有效统整.

如,语文学科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自主开发了学校课程《诗与人生》,整合了国家课程内容和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并选编我国古典诗文中的名家名篇,包括地方文化名人蒲松龄诗词在内的经典之作,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实际,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活了课程实施过程.

同时,我们加快推进“ 诗性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构建了以“诗性教育”为核心的多元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例如,艺术素养类课程——艺体模块教学将美术的扎染、剪纸、纸雕塑、篆刻等教学模块,与“美术欣赏”模块交替开设;将音乐的歌唱与戏剧表演模块,与“音乐鉴赏”模块交替开设;体育除了传统的田径和球类项目外,还开设了体育舞蹈、武术、女子足球等模块.丰富多彩的艺体课程,实现了专业教学、模块开发、校本课程的“三位一体”,促进了学生专业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伴随着新高考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增加,我们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研究,逐步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尤其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合理确定了校本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强了课程的可选择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统筹教学改革,适应学生课程需求

如果说课程建设是适应学生课程选择权的第一环节,那么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适应新高考乃至适应教育改革的核心命脉,课堂教学必须满足学生课程需求.

新高考背景下,变革教学模式——聚焦课堂,激励、引领教师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态,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2012年,在充分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尝试把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生态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向着多维空间立体发展.

在专家引领下,我们组织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通过“ 以研代训、以研促训、研训一体”的方式,努力构建“有效教学、实效德育、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位一体的“整体课堂”管理模式,促进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目前,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德育渗透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逐步构建了以“自学、展示、反馈”为特征的有效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导了课堂.“整体课堂”成为学校探索新课改的典型实践,被评为淄博市教育创新项目.

2014年,基于课堂教学现状的深入思考,我们创新推出“ 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知识能力体系就如一座建筑,学生的“ 学”是持续、积极建构知识能力体系的过程;教师的“ 教”则是一个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建构,不断发展,直至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在“ 支架式教学”设计中,我们基于“ 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教学以预设、学案、目标、问题、合作、教育信息技术等手段为支架,通过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不间断地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智力层面提升到更高水平,使教师的“ 教”成为学生主动思维、搭建知识体系的有力支撑.

统筹课程与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的转化

教育专家阐释,新高中课程方案修订过程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新课程提出的“ 核心素养”,“ 学什么”指向课程,“ 怎么学”则指向课程实施——教学.要落实核心素养,必须有机统整课程,有效改革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立足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变革必须促进核心素养的转化.

比如研究历史,不仅仅要关照史实和历史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打开学生以古鉴今的视野.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是态度、能力与价值观,形成的就是核心素养.

我们在物理学科“ 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中,比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问题引导作为搭建概念支架的根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把功、动能、重力做功等概念分解,按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问题设计,形成问题连续体,引导学生在不断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情境,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有扶有放的指导中,独立探索,逐渐弄清探究的目的、原理、意义.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能力建构、科学研究的态度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协调统一.

统筹教育资源,适应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

新高考背景下,不仅要关注课程、教学,还要统筹学校文化、德育平台、社会资源等教育资源,挖掘新的教育增长点,培育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

一是转变理念,实现学校文化与教育变革的融合.教育即生活,学校教育要尊重差异,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在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培育个体发展,延续民族生命”的办学宗旨,提出了“培养有爱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君子风范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并逐步将“诗性教育”熔铸为学校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二是注重德育管理,构筑学生自我发展的精彩舞台.素质教育是差异性教育.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模式的变革,但又绝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德育绝不是一支装点教育的“ 文明棍”,而应该成为与课程改革并驾齐驱、让素质教育乘风翱翔的另一只羽翼.

在德育管理中,我们坚持“ 收放”结合.学校收紧“顶层设计”,把握好发展方向;而在推进学生自主发展上,坚决“放权”,努力构建“自主参与”为核心的学生文化.

以班级管理为主线,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机制——“成长自助餐”.这种自主评价的班级管理体系,与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接轨,评价细则涵盖了公民素养、道德、审美、健康、学习、交流六大维度,从具体评价标准的设立,到评价机制的运行,再到评价结果的核算,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经营”,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以德育活动和校园常规管理为载体,管控结合,把组织权与管理权放给学生,提供让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全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学校的体育节、社团系列活动、文化艺术节等诸多校内活动完全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组织与管理.

三是统筹教育资源,培育学校发展的良好生态.新高考使得学校教育资源由原先的“批发派送”转向学生个性化的“私人”.高中学校必须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优化师资配置.在教育改革中,要突出学科特点,突出学科素养,突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的联系,让学科课程增添生活的元素和时代的色彩,真正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要注重新高考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研能力提升,打造优势学科团队.要研究“高考命题”,把握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思路.

其次,借鉴试点经验.要关注试点区域高考改革做出的系列调整,学习借鉴试点学校、省内外兄弟学校应对高考改革的思路经验,避免“ 闭门造车”.

再次,借力社会资源.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建立完善与大学联合育人的教育机制;借助社会资源,挖掘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课程的开发潜力;凝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打造教育品牌,实现彰显教育个性的优质特色发展.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会遇到哪些具体困难

第一,新课程以及新高考都注重了课程建设,尤其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就高中课程研究实际而言,由于科研力量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在课程规划上存在粗放、形式化、学科整合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生课程选择自主权的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虽不能成为“生产的作坊化”,但应加大对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指导力度,强化课标指导下校本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有序性.

第二,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给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但如何进行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以确保学生选择的科学性、针对性有待研究和探讨.有教育者认为,和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谈生涯规划、职业定位,不切实际.但我想,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从而更好地认知世界,认知自我,审视未来.但从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开始进行生涯规划?如何开设?这是对高考改革基础教育配套的又一挑战.

第三,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但实际操作中是否会出现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上研究怎样错位,怎样占位,怎么择时,来使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有“显著优势”,玩“田忌”,把高考应试化呢?因此,要加大学校教学组织管理和课程实施的监管和指导,真正意义上确保学校满足学生课程选择和全面、个性成长的需求.

第四,取消文理分科之后,无论是高考统考科目的分层,还是选修科目的分类,抑或选课走班,课程统筹,都关系到师资、班额等诸多要素.目前在取消“ 大班额”的前提下,对多数学校而言,如何保证现有条件下,尤其班额变化、选课走班后的教育生态平衡,这是对学校师资及学校教育基础资源的极大挑战.

(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校长)

如何应对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如何应对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如何应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如何应对论文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