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和上海老街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为您写上海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也就是现在上海老城厢里方浜中路上的一段,其中,最最热闹的可能就要算从原庙门前立旗杆的地方,到广福寺这一带了.外地人以为到过“上海老街”,就算领略过上海老城厢的风情了.其实,上海老街与过去相比要逊色得多了.

我小的时候,就住在方浜中路293 号,它的位置正好在旧校场路与馆驿街的当中.这是一处两层楼的街面房子,我1947 年的冬天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

这一段原先都是些小店铺,我记得293 号的对面是一家两开间的中药铺,店名叫“益和堂”.老板是崇明人,姓沈,叫沈立昌,做生意很规矩,人也本分.当时,店堂内还设有坐堂的郎中,当场给病家号脉开方子出药.有许多中药材,药工就在店堂间内就地加工.譬如说像切片、捣碎、烘干、磨细、上腊、做成药丸等等.店堂后面还有煎药的工场间,几只药罐整天在碳火上煎熬,药香缭绕.那时候的药工也真有点本事,一支黄芪拿在手上,他只要稍稍一看就立马能辨得出这是南芪还是北芪,现在的中药店是老早就看不到这样的情景了.

“益和堂”的左右隔壁,分别是一爿豆腐作坊和一爿酱园店.有一年的冬天,豆腐作坊的大人忙于干活,这家的小女孩就在旁边玩耍,一不小心,穿开裆裤的小屁股跌坐在了滚烫的粉皮上,立刻烫起了水泡.惊哭声立即引来了左邻右舍.有人说水泡未穿时可以用菜油涂抹以防止感染,于是立即有人到隔壁的酱园店里去弄来了菜油.那时候的酱油、菜油、豆油都是零拷的(拆零买卖),临时要急用,去讨一点(不要钱)也平常得很.

说起酱园店的老板娘,倒也是位热心肠的人,她的儿子叫良宇,小时候很贪玩.因此每当吃夜饭的时候,酱园店的老板娘总要站在路当口向两旁边喊:良宇啊,吃夜饭唻!说起来她还是我的一位姐姐的救命恩人呢.我的姐姐出生时患奶痨,我母亲当时奶水不足,幸亏了这位老板娘热心,抱去喂奶(我的这位姐姐与她的儿子良宇相差没几个月,当时她也正好在喂奶) 才挽救了她的一条小命.可见,当时的邻里关系是很纯朴的;不像现在,动不动就要讲价钿、凡事都要斤斤计较.

酱园店再过去,依次是一家小酒馆,系专卖绍兴老酒的夫妻老婆店,只有一开间的门面,但店中的红烧肉和五香茶叶蛋却烧得浓油赤酱喷喷香;然后是一家小烟纸店兼管传呼电话(也是一开间,店名叫“蔡仲记”)和“王三和酒楼”.

印象中,“王三和”的楼上要稍微高档些.“王三和”既卖老酒又卖卤味,每年大闸蟹上市的季节里,蟹贩们便在“王三和”的门口就地设摊,店家倒也不管.当时在店内堂吃的人,可以到店门口自己去挑选并与摊主谈好价钿,“王三和”是可以代为清洗蒸煮而不收分文的.“王三和”当然也卖自己的熟蟹,但老酒客是从不去买它的蟹的,他们宁愿到店门口的蟹摊头上自己去挑选,然后请“王三和”的伙计当场加工.现在想来,这个主意应当是蛮不错的.那时候的店家也讲诚信,你绝无被掉包之类的担忧.因为他们明白,你不讲诚信就等于砸了自家的招牌,砸招牌的事谁肯干?因此我实在弄不明白,现在的一些商家为什么要这么地不珍惜自己的招牌?

“王三和”再过去,就是馆驿街了.因此,“王三和”其实就开在方浜中路与馆驿街(此街可以通昼锦路和三牌楼路)的转角处,市口不错.

再说说我们这一排街坊.293 号其实是一家成衣店,从前叫估衣铺,店名叫“森泰”.这家的店主有点儿文化,喜欢做点慈善的事.譬如他看到马路上有黄包车夫赤脚穿草鞋拉车,有时候脚被碎玻璃划破了,他会立即拿出红药水、紫药水、纱布之类的东西来家清洗包扎;有人眼睛里吹进了灰沙,他也会拿出专用的医用洗眼杯子装了药水去家冲洗,而且分文不取.

293 号的右边依次是:“卢记板刷店”,系前店后作坊式的小铺子,店主姓卢,过去也是穷苦人家出身,靠一根扁担走街串巷的,后来积攒了点钱才开了这家小铺子;“大众电料店”老板姓张,解放前夕跟人做生意去了台湾,后来就没了信息;“宏昌记烟纸店”,店主姓洪,是一位半瞎子,但洪师母却很能干,他们家的大儿子很早就拥有了自行车;引线弄,即原方浜中路301 弄,因为它的形状像一根穿引线的针———弄口尖,但到了弄堂底又向左右两边延伸开去故得名;“和森慎炒货店”“华荣昌铁匠铺”“永福兴糕团店”“利源五金铺”“ 华成兴糖果茶食店”(它的“一口酥”和“五香熏鱼”很有名)等等,这些铺子都是前店后作坊式的,伙计一般都不多,老板自己也要参与干些活儿.一般都是现炒、现做、现卖,各有特色.因此,后来我们看电影《林家铺子》,就感到很真实,就像是发生在眼前的一样.记得当时“和森慎”的一包油氽豆板或油氽黄豆才3 分钱,一包油氽果仁(即油氽花生米)也不过5 分钱,足够当一家人早餐桌上的佐餐了.

293 号的左边是一爿草帽店,老板娘姓沙,我们小时候都叫她沙师母,是一位心地很善良的人,养一个儿子可惜是聋哑.草帽店隔壁就是“大胜馆”了,这是一家本帮菜馆,婚丧宴席都办,每到夜市,这里是很热闹的,霓虹灯锃亮,门口停满了黄包车和三轮车.我们那时候还小,经常跑去看新娘子与新倌人结婚拜堂.“大胜馆”再过去就是“瞿家弄”了,即原方浜中路283 弄,此弄通“晴雪坊”,可以通进豫园商城里去的,可惜现在已拆.当时弄堂口还有小书摊和皮匠摊,一分钱可以看3 本连环画;倘若要租回去看,则要5 分钱.那小皮匠的手艺极好,整天不停地在那里缝鞋子、上楦头,也不见有什么地痞流氓前来捣乱.

“瞿家弄”再过去,就是上海中医骨科名医石筱山的大弟子———杨锦章医师开的伤科诊所了.可能当时杨锦章已经有了名气,也赚了点钱,因此他家里全是红木家俱,而且客厅里还装有红木吊扇,那时老街上有红木吊扇的人家还不多,因此算是我们这一带最富有的人家了.但倘若论起成份来,他倒又是自由职业者,算不得什么资本家,或者小业主的.

再依次过去,分别是:“ 四明药房”“ 大中套鞋店”“吉茂源铜响器店”“天发香烛店”及“泰丰南货店”.“泰丰”再过去,就是文昌路,这里已经接近城隍庙的前门了.

从前,在“大胜馆”“王三和”“泰丰”这一带正好形成了一个三角型的商圈,店家之间各有经营特色.尤其是到了夜里,酒楼里不时传来的划拳声,喜庆人家的欢宴声,还有民间艺人街头卖唱兼卖狗皮膏药、梨膏糖,以及挑着骆驼担儿沿街叫卖糖粥、馄饨或长锭(即办丧事用的元宝) 的吆喝声、招呼声……这真个叫闹猛喔,也不见得有什么人来捣乱或敲竹杠的.可现在的老街呢,只要天一断黑,就没了市面.那些白天在这里租门面、做生意的全都是外地人(只要他们一开口,听口音就能知道),老街的过去,他们究竟知道个啥?从前城隍庙里多得是茶楼和书场,素面馆也有好几家,还有照相馆和动物园;花鸟鱼虫、茶具钓竿、扇面字画、装裱篆刻、算命测字、西洋景、小热昏无所不包,住户也不少.可现在茶楼只剩了“湖心亭”,书场则是一家都没有了.

当初改建上海老街时,我以为最最可惜的是取消了老街的石子路面,马路也放宽了,其实是违背了旅游景点布局的规律.现在老街两旁边的房子虽然装修得古式古香、雕梁画栋的,可却全是新的,街上的居民也已悉数迁出,包括原居住在商场内的居民也已统统搬走,因此一到晚上就没了人气,成了一座空城.店家内的商品也无甚特色,大多是从各地批发来的,这些东西在别的地方其实也都能见得到,大同小异而已.原来的“陈有志开洋葱油面”“郭记奶油五香豆”“乐圃阆(现叫“绿波廊”)的蟹壳黄”是早已变了味儿了.那种前店后作坊、夫妻老婆店的经营方式早就绝了迹.

有一次,我到“松月楼”去吃“半买”(一种素斋名、因量太多,因此可以买一半,于是就叫“半买”),可服务员竟然不知道还有这个菜!后来一位上了年纪的厨子闻讯出来,知道碰上了老吃客,于是进去勉强为我做了一份,却收了我15 元成本费(以前是0.75 元),可那味道却是大不如从前的了.总之,现在老街上的老字号是一家都不剩了(虽然那些店照还在),过去那种前店后作坊式的小店铺都早已绝了迹,真正可惜.现在想要再恢复,又谈何容易!

陈瑞元/摄影

上海论文范文结:

适合上海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上海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上海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