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诗文之美,于轻吟浅唱中绽放类论文范文素材

该文是关于诗文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诗文之美,于轻吟浅唱中绽放

诗文之美,在于它是专属于中国人的表达体系,在于它给予我们一份诗意的生活,在于培养中国人的独特民族情怀,诗文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烙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将文化烙印传递到新一代中国人心上.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的部编版教材编排的一大特点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这一变革也给我们发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对传统文学的重视.在教学中,更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古诗文的意趣更多的于吟诵中体现.你读我听,你传我唱,诗歌由此流传.培养学生对诗文的兴趣,不仅在于读与记,更多的在于诵与吟,甚至于唱.

一、诗文之美,美在于诵读与积累

(一)以诵读为主的古诗文的课堂教学

泱泱中华,悠悠古韵,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说是异常丰厚,尤其是经典诗文,可说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古诗文的语言是极度精练的,内涵亦是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留白也是现代白话文无法媲美的.但是,古诗文兴盛的时代离学生太远,如何让学生跨越历史的疏离,去体会古诗文的言语之美、音韵之美以及意境之美,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古诗词的教学,往往需要多次诵读,每一次都带着不同的目的.第一步总是读正确,古诗文的用字和我们现代文的用字习惯不同,字音也不尽相同,大都需要正音.第二步,往往是读出意思,即读懂诗文表达的意思.第三步是读懂情感.然而这三步达成的基础是诵读.诵读诗文是其最好的理解方式,也是更好的共鸣方式.就以部编版一年级课文《春晓》的教学为例,我就设计了多次诵读的教学环节.

一读读正确,在读的基础上正音.二读读节奏,将重点放在纠正学生读诗的节奏和长短上.这首诗是二三的节奏,同时将简单的平仄知识告知学生,在读诗时,加上平长仄短的规则,则更显诗的韵律.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摇头晃脑地读着,感受着春天欢快的韵律.三读读诗意境.孟浩然以“春晓”为题,为我们展现了春天夜雨之后的美景.在教学时,先仔细倾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边读边说说从诗里“听”到了什么.学生对喜人的小鸟的声音捕捉得十分迅速,马上说出听到了小鸟的叫声.以鸟鸣为切入点,提问:小鸟在哪里叫?让学生想象小鸟在叫什么.由此引申出春日天气温暖,适合睡眠,在读与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理解“处处”“眠”“晓”等字的意思.也可以引出昨夜风雨之声,今日落花满地的景象,再由花,联想到春天草长莺飞、万紫千红之景,一派生机盎然.学生在读诗时,想象春天的画面,将简洁的语言化为一幅幅春天的美景,春之意跃然心中.

有人曾经说过要摇头晃脑学古诗,这种主张看似是向旧时私塾教学回溯,是语文教学的退步,是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然而,摇头晃脑本身就是一种节奏,并且是符合古诗本身的朗读节奏的.就如有老师开玩笑说:“我们不能和古人同思同情,能和他们同吟同形也是一种贴近.”虽然这只是一种调侃之说,但对于我们的古诗诵读教学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之处的.

(二)大量积累的古诗文课外诵读

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能够更好地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感受文本.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

教材中所编排的古诗文只是浩瀚文海中的一滴水,我们在教学生学习古诗文,感受诗文之美时,选择的范围可以更大更广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诗随四时而读:在绵绵春雨时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飒飒秋风中咏“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融融冬雪中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茵茵夏日里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是更有意趣,更能拉近学生和诗词之间的距离吗?又如诗因情境而诵:苦苦追逐而寻觅到时感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月圆四家时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达成目标时自得两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观三军雄姿时赞一声“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除此之外,还可以跟着大李杜、小李杜等唐朝诗人的诗,来一场周游大唐之行,在学生的心中绘制出一幅盛世唐朝的诗词地图……如此读古诗文,学生岂能不爱?

这样大量的古诗文诵读显而易见是不能在课堂上达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达成.而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大量积累古诗文的目标呢?一是分散积累,即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以聚沙成塔的方式,用长期的坚持来达成大量的积累.如课前两分钟诵读,每周经典诵读课,在每日早读中设置古诗文诵读专栏,甚至是和学生的对话中有意识地引用古诗文等等,见缝插针式地积累.二是解放学生的时间.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时间,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古诗的教学重在诵读与积累,当我们的教学主要聚焦于诗句的解释时,我们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了.

现在提倡的主题阅读教学能够解放学生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同理,高效率地处理教材,提炼主题性的古诗文教学也能够解放学生的时间来进行大量的诵读积累.就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池上》一诗是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诗中对儿童的描写意趣横生,而在古诗中有不少同样描写儿童、表达对儿童喜爱的,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及袁枚的《所见》等等.可以将这些古诗放在一起,让学生有主题性地积累,在学生的诗文记忆中形成一个简单的诗文分类构架,这对于学生在以后深入接触古诗文,学习古诗文类别、流派时,大有帮助.当然,诗词的主题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如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两个高峰,这两位大诗人的诗也是脍炙人口,因而学生对他们也是十分熟悉,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架一个诗人的诗集,以诗人为主题来大量记诵诗文.如,我在教学《静夜思》时,就和学生梳理了能记诵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等.

当然,自秦汉以来,诗文无数,如何在如此庞大的诗文典籍中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古诗文,教师需要扎实的文化基础和厚实的文化底蕴,也需要本身对古诗文的热爱.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乃至更多.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陶行知先生说过:“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好学的学生承袭自好学的教师.

二、诗文之美,美在于吟咏与创新

在提倡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不少诗词类节目走红,收视率一路走高,收获好评无数,今年春节之后央视开播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就给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歌以诗,演绎经典名篇,用现代旋律赋予古典诗文全新的生命力.

诗歌传唱以流千古.古人写诗用来吟唱,古调已失,且古调或平淡或艰涩,也不一定能符合现在学生的兴趣.教学要符合生活的需要,古诗新唱,以现调唱古诗是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一种方式,就如传唱很广的《水调歌头》,如山区孩子唱得感动了无数人的《苔》.

歌以咏志,诗歌的吟诵在诗歌的教学中越来越被提倡.在教学中,我也引入了古诗新唱的方法.如孟浩然的《春晓》,也有人谱上了适合孩子唱的调子.学生在轻快柔和的音乐中,唱出了春天的味道,唱出了与孟浩然一般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如蒙学要篇《三字经》,在学生大致能诵读之后,我和他们配上了乐,打着节拍,一起唱起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旋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情趣,但是情怀是不变的,文化是一脉相传的.咏唱的方式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古诗文的方式,是一种陌生感,更是一种学习中华诗文的兴趣.而其带给教师的是一种教学的思变意识,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用创新来延续经典的传承之路.

当然,诗文之美,更在于其创造的诗意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我们有幸来到六月中的西子湖畔,能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尽说荷塘之盛美;当我们西出阳关,饱览塞外风光时,能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诉说胸中震撼.很多时候,我们诵读积累的古诗文并不会过多地突兀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当景到了,情到了,它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们脑海,就像血液默默地从心脏流出,供给全身,古诗文也是在无声处给予我们生活更多的精神支撑.

不学诗,无以言.希望我们的古诗文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传统文化浸润,在吟咏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提升文化素养.

诗文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诗文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诗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