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瘰疬证治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瘰疬证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瘰疬证治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瘰疬证治

孙文

瘰疬一证系中医命名,始见于秦汉时期的《》,其中《灵枢·寒热篇》中载:“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该病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侵扰,痰火结于颈、项、腋、胯之间而成.其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因其互相串连,连贯如串珠状,故称之为“瘰疬”.

瘰疬多见于青少年或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泛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该病多因脾弱不运,湿痰结聚于皮下而成,多为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所致.本病特点初起如豆,数目不等,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觉疼痛,逐渐增多,累累如串珠状;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后期可自溃,溃后脓汁稀薄,其中或夹有豆渣样物质.往往此愈彼破,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漏管,状如老鼠洞,故民间俗称“老鼠疮”或“疬子颈”.

瘰疬一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核.常见于颈部的淋巴结核,还可合并纵隔肺门部、腋窝部、腹股沟部淋巴结核.多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所引起的特异性感染,严重时可溃破流脓.该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可有全身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消瘦、低热等,还有病变器官的局部症状.瘰疬其证初期、后期辨证不同,治疗方法各异,方药也各有区别.

该病多因脾弱不运,湿痰结聚于皮下而成,多为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所致.症见皮内生核,多少不等,包块不红不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等处,治宜以清痰和气为主.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则多挟湿热.

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瘰疬,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后期以滋补肝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消毒饮: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枳壳、桔梗、石膏、苏叶、百部、川芎、苍术、知母.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可外用丹药或生肌散.如有空腔或窦道者,可用千金散药线以祛腐生肌,亦可手术将坏死部位切除.

瘰疬证治论文范文结:

关于瘰疬证治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瘰疬证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循证护理论文

3、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4、资治文摘杂志社

5、循证医学论文

6、循证护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