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式教学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关于探究式教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摘

要】小学是开展系统性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正确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不断拓展思维提升素质.本文明确了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内涵,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118-02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探索创新与动手实践能力,成为更多人关注的重点.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众多学科都加强了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为积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小学数学课堂也需要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保持思考质疑的习惯.同时,教师应持续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改进教学策略,帮助小学生获得数学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内涵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开展启发诱导式教学,鼓励学生以独立或合作方式完成学习.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固有知识积累,强调书本知识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不断渗透更多的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主动进行发言表述、思考提问、交流讨论、探究论证等活动,从而在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环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也体现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性.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体,一切教学言行均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思维得不到更多的启发与拓展.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成了课堂的配角,大部分课堂时间都由学生来支配和互动,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表现机会和发展平台.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 理论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

通过与数学有关的主题探究,不仅可学到公式、定理等数学知识,还能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同时,也不再固定探究学习的方法,任何的思考角度、探究目标、资料查阅、设计准备等工作都可以由学生来完成,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2.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指点和评价,学生要懂得把握时机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会跟别人分享心得,总结不足.

3. 鼓励求同存异

加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体验,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和思想存在,允许有不同的结论出现,并鼓励学生要能够为自己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课堂教学理应重视推广探究式教学,既要追求知识累积的结果,更要重视搜集整理知识的过程.巧学活用探究式方法,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主动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挖掘潜能并持之以恒地发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自然奥秘的研究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更好的成绩.

四、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

开展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理应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定客观规律,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创造适宜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不同知识点的独立学习或对讨论性主题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 灵活提问,创设合理情景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主动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完成对抽象概念的具体化理解.只有掌握如何设问,并灵活地利用设问来营造最佳情境,课堂教学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也同样需要教师利用提问题的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开始上课起,教师应主动用简短话语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主动预留问题,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紧迫感,注意力更加集中,并积极进入思考探究状态.教师靠提问来创设情境时,应当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既感觉似曾相识又需要动脑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求解的兴趣,对于引导开展探究式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1)根据教学目标提问.教学目标一般都对课堂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课也可以用教学目标作为提问内容.如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章节内容中,可相应提出“长方形的图形特点是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指什么?”“长方形周长与什么有关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结合新旧知识提问.数学学科的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很多因果联系.如在“圆的周长”章节教学中,学生此前对其他平面图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之前的图形知识进行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它们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平面图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再提问,“圆的周长是否与边长有关系呢?是否也会与边长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学习圆的周长,就有了一定的思考方向.

(3)主动探索实践后提问.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应当本着“提问—解问—再提问—再解问”的原则,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如初学“认识图形”内容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摆放图形并观察,拿起折纸进行尝试,加强对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的认知和描述.教师可主动设计情境,加深学生对基本图形的特征认识.如利用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摆出正方形,在具体实践中,有些学生会提出疑问,小棒长短不一怎么能摆出正方形呢?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按最短小棒为标准,将其他小棒进行裁截,组成边长为最短小棒的正方形.当然,对于一些学生的其他想法,教师也不能给予直接否认,还是应加强问题引导,让他们保持强烈的探究.

2. 开辟空间,鼓励自主实践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有运用独立思维自由探究实际问题的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知识保持冷静的思考和判断,形成对知识内容的主动建构,可以完全以旧知识或旧经验为基础,提炼加工出更新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不同学生的思维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的思路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思路.教师应当安排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可以在相对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讨论和交流,或者留给一定的动手实践空间,让他们能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独立自主地完成探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见过人民币,但对于人民币的功能还需要加强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建“小学商店”情境,让学生进行买卖活动,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增长对人民币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相应地学习和复习了简单加减法运算,在探究实践中学到了知识.

3. 积极引导,提高合作交流

学习的过程既需要独立的个性化学习,也同时需要小组合作式学习.探究式教学法同样需要加强合作交流,从而能够让不同学生的思想见解与他人分享,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合作交流的基础在于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认知.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力争均衡不同组员的个人能力、日常表现、性格脾气、性别习惯,实现成绩好、中、差搭配,同时又有不同能力的互补.一旦围绕主题进行合作交流,就需要分工定位,相互配合,语言能力强的来总结表达,思路活跃的来查阅资料,善于观察的可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共同努力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式教学所主导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增强了情感联络,实现了互帮互助,对于学生成绩的全面提升大有帮助.

4. 巩固应用,敢于面对问题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加强应用探究式教学,就是要促使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掌握知识,形成必要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实际教学的习题研究设计,力争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立体图形”章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体型的包装箱,考察大家的观察能力、几何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断加强探究讨论,相互帮助,完成自己的设想.

5. 客观评价,激励能力提升

教学评价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环节,目的在于总结教学得失,不断研究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要对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表现加以肯定,指出其中的不足,帮助大家在下一次教学中努力进步.评价中要特别对学生的创性实践精神品质给予表扬,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上也得到更大的满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学评价中同样要重视反思总结自己的落实是否到位,是否仍有上升或改进的空间,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应用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不但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对两方面的发展都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晔.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5,(39).

[2] 沈宝富.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0).

[3] 刘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模式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

(编辑:赵 悦)

探究式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探究式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探究式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