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药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傣药命名与其医药文化内涵探析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免费医药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医药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傣药命名与其医药文化内涵探析

摘 要: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每一种语言还沉淀、凝结着使用这一语言群体特定的社会经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傣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直接承载傣族医药文化的载体,傣药名称充分反映出傣族人民对药物形态、性味、功效等特征的认识,并深刻揭示了傣医药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成为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傣药名;命名理据;医药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R243;H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7)10-0266-03

1 引言

傣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之一.作为直接承载傣族医药文化的载体,傣药名称充分反映出傣族人民对药物形态、性味、功效等特征的认识,并深刻揭示了傣医药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成为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很多与傣族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医药卫生和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的药用植物,有的已在本地区消失,有的则濒临灭绝,成为只留其名而不见或难见其实的情况;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名称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已在年轻一代淡化.因之,研究傣药的名称,有利于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傣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2 傣药的命名理据分析

要探讨傣药命名中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分析其命名理据.这是因为,“发现、研究和掌握语言的理据,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语言发生、发展的动因、组合聚合的缘由和结构分布的规律……从而为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增添空前的解释力.”[1]136-137发掘其文化内涵.

2.1理据的概念及其类型

关于理据的概念,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中给出了这样的界定:“语言发展的历史如同物质世界发展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的运转过程.在语言的这一自组织运转过程中,每一个促动或激发语言存在、变异和发展的动因,我们都把它称为‘理据’.”[1]1简言之,理据指词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因.对词语命名理据研究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透过词语命名的外在形式,揭示其“得名之由”.

关于理据的类型,众多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曹炜(1994)《汉语词义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一文中,将汉语词义的理据分为显性和潜性两种情形[2].《汉语的语词理据》则从不同角度,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从词语的构成要素角度,分为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从理据的性质类别角度,分为原始理据和民俗理据;从词语的造词类别,分为直感理据好非直感理据;从理据的显隐程度,分为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1]100-113.而显性理据是词内理据,隐性理据多为词外理据[3].本文根据傣药名称词的构成要素与理据之间联系的显隐程度,将其命名理据分为显理据和隐理据两大类.根据《汉语的语词理据》对理据元的分析,傣药名称的显理据可从形体、色彩、方所、功能、质料等方面分析,隐理据则可从传说故事、宗教文化等方面考察[1]90-99.

2.2 傣药的命名理据

2.2.1显理据

(1)形态理据

形态理据指以药物的形象特征来命名的理据.傣药命名中这类理据比较多,如:牙赶壮:意为“雨伞草”.因其叶轮生于茎顶,状如伞而得名;故季马:意为“马蹄蕨”.因叶柄基部有一对大而坚硬的马蹄形托叶状附属物而得名;糯来:意为“鸡冠花”.因穗状花序形似鸡冠而得名;万哦来:意为“花蛇草”.因其叶有白绿色不整齐的横带状斑纹,形似花蛇的斑纹而得名;牙棒吞:意为“节节草”,因其茎细长有节而得名;哈啷喝:意为“钩刺藤”.因其茎、枝、叶轴有刺,叶柄及小叶的中脉两面均有钩状皮刺而得名;芽冬买蒿:意为“白花绣球草”.因其有花20余朵,呈轮伞状花序,近于球形而得名.

(2)颜色理据

指以药物的颜色分类来命名的理据.如:麻烘罕,意为“金色果”,因蒴果近球形,颜色为金而得名;“牙娘”意为“红烟”,“娘”为红色的;糯罕:意为“”.因其花朵初开时为金而得名.

(3)气味、味觉理据

指以药物的气味、味觉等命名的理据.如:嘿毫洪:意为“苦角藤”.因茎含苦味而得名;沙英:意为“甜根”.因其根味甘甜而得名;嘿多吗:意为狗屁藤,因揉碎后有恶臭而得名;荒嫩:意为“飘香草”.即中药“水薄荷”.因具有独特的香气而得名;麻尖:意为“香果”.因果仁气味芳香而得名;帕佈:意为“香菜”,因全株具浓烈的特殊香气而得名.

(4)功效理据

指以药物的功效来命名的理据.如:喝麻亚毫: 意为“饿饭果”,因此药有助消化的功效而得名;芽英热:意为能伸筋、续筋的草,也因其功效而得名;埋母:埋为树的意思,母是止泻止痢之意.埋母意为专治腹痛、泻痢之药;比多楠:比多意为能将断骨拉拢接上,楠意为刺.该药是傣医用于接骨消肿,散瘀止痛之要药;嘿吻牧:嘿为藤本植物,吻指毒,牧指猪.傣医用该药作为大解药,治疗饮食不洁或中毒反应以及妇科病;嘿亮郎:嘿指藤本植物,亮指红色血液,郎指停止、凝固.傣医认为该药有快速止血作用,故得此名;麻项(巴豆):意为泻果.因其具有泄泻的功效而得名;埋歪:意为愈创木.因其有治疗毒疮的功效而得名.

(5)时空理据

指以药物生长的地理环境或时间特性来命名的理据.如:雅广哥:意为“哈尼药”,因此药栽种在哈尼族(哥)居住的大山(广)上而得名;糯外娘:意为 “下午开花”,因其花朵在午后开放,次日凌晨凋谢而得名.

(6)综合理据

许多傣药的命名是综合多种理据完成的,如:叫哈蒿:“叫”即解毒之意,“哈”指根,“蒿”指白色.傣医认为该药具有很强的解毒功效,用于治疗产后因饮食不洁(节)等而致的疾病.

2.2.2隐理据

(1)传说故事理据

大量的傣药命名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典型的如“光帽呆”.“光”指马鹿,“冒”为不,“呆”指死亡.光帽呆指马鹿不死草或马鹿回生草.相传马鹿摔跤成重伤,骨折瘫痪不起,只能自食周边小草(即傣药光帽呆),不久则骨折愈合,免于一死,故名.

(2)宗教理据

傣药的命名有傣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自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4],在药物的命名中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这点将在文化内涵部分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3傣药命名的医药文化内涵

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每一种语言还沉淀、凝结着使用这一语言群体特定的社会经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5].语言最大限度地包容了文化的各个方面,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理据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折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文化中的深层成分.

作为直接承载傣族医药文化的载体,傣药名称充分反映出傣族独特的医药思维,并反映出傣族人民对傣药起源问题的认识,对药物形态、性味、功效等特征的认识,深刻揭示了傣医药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展现傣药的加工制作方法,揭示傣族的医药习俗等,成为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揭示傣药的起源

傣族医学文献《罗格牙坦》(为巴利语音译,傣语称“坦乃罗”)一书对傣族传统医药的起源是这样记述的:“千百年来,原始傣族先民通过吃草根树皮和野生植物的叶、花、果、籽作为充饥时粮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各种植物种类的不同,果实味道的差异,食用后给身体带来的不同作用(产生各种生理现象的变化),从而获得了药物学知识.”[5]这说明,傣族人民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在长期的生活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从而有了对草药的最初认识.

大量的傣药的命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傣族人民对医药的认识与其他民族一样,最初来源于傣族人民对动植物的了解尝试,各种体会与经历.如 “喝麻亚毫”,意为饿饭果,越吃越饿的意思.此药有助消化的功效,传说是人们在一次饥荒中吃野菜野果的时候发现的.有一年,澜沧江发大水,人们被洪水困在一个小山包上,短短两天的时间就把带出来的粮食吃光了.后来,山上的野菜和野果也都被吃光了.只有一种小树,由于大家都不认识,不敢摘它的果子吃.有几个人饿得实在受不了,不顾一切地把这些野果塞进嘴里,结果,他们每人吃了一大把,不仅不充饥,反而觉得肚子更饿了,口水直往外流.后来有几个人在箐沟里找到几个大油瓜,吃了下去,消化不了.想到吃这种野果的经历,于是吃了几个,结果,胸口不堵塞了.人们于是认识到,这是一味很好的打食(助消化)药,并把它取名“喝麻亚毫”,意思是吃了这种药就会肚子饿,想吃饭了.

再如“麻尚”,意为洗衣果,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发现的可用于医治尿路感染的药物.传说景迈地区有一个叫艾帕的人,结婚几年后,喜新厌旧,厌倦贤惠、勤快的妻子,喜欢上了另一个女人.眼看他的妻子尿路感染越来越严重却扔下不管,妻子一气之下喝下了洗衣服用的“麻尚水”,想一死了之.没想到不仅没死成,反而治好了尿路感染.于是,麻尚果和它的枝叶能治病的知识就这样传开了,并且一直流传下去.

此外,许多药物的命名体现了傣族人民对药物的了解和认识来源于动物引导,如傣族止血药“埋帕坡”,本为人名,是一个靠打猎为生的青年.传说埋帕坡在打猎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一只受伤流血的麂子走到一棵树下便躺倒了.这棵树下积了一层很厚的干叶子,受伤的麂子用身子在干叶子上不停地擦蹭,一些揉碎了的叶子就紧紧地沾在麂子流血的伤口上了,不久,伤口的血就止住了.于是,埋帕坡把这些碎叶子扫拢,拿回家磨成细粉,给受伤流血的人敷上,十分见效.人们为了纪念发现这个止血药的老猎人埋帕破,就把这种药命名为“埋帕坡”了.“牙母西”,意为“猪搽痒草”.傣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猪皮肤瘙痒时常用此植物摩擦皮肤表面,从而发现此药有较好的治疗湿疹引起的瘙痒等症状的疗效.

3.2 展现傣药的形态、性味、功效等特征

傣药的命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点,大量的药物名直接体现了人们对于药物的形态、性味、功效等特征的了解和认识.前述形态理据、颜色理据、气味、味觉理据、功效理据中的药物命名都是典型例子.再如:“怀免王”,意为有水牛角一样弯钩的藤;“嘿宋些”,意为酸白藤,因药藤表面有其味酸而得名;“牙林砖”,意为“疟疾草”,因其治疟疾的功效而得名; “嘿宋拢”,因具有很强的祛风止痛、止痒的作用而得名;“咪火哇”,意为“黄牛胆”,因味苦似牛胆,性凉清火解毒力强,故而得名,等等.

此外,有些药物的命名还形象地体现了人们对药性的独特认识,如“嘿喃巴”,意为“半截叶”.“嘿”是藤本植物,“喃”是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巴”是刀子划、切之意.民间传说有一对夫妻,妻子因丈夫患有严重的男科疾病而闷闷不乐.丈夫外出求医,用这种植物治好了病.妻子虽然高兴,但嫌其药力太猛,要求丈夫带她去看这种药用植物.它看了后,拔出一把刀,把每片叶子都划去一半,认为这样药力就会减少一半,刚刚合适[6].这一命名形象地展现了傣族人民对药性的独特认识.

3.3 体现傣医药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起源基本都与原始宗教相关,傣医学也不例外.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与傣族当地的原始宗教信仰相融合,使得傣医药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傣医药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傣药的命名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首先,原始宗教对傣医的影响是深刻的,至今有的傣医在行医时仍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的习俗.比如,在行医看病时,要先由巫师卜卦之后再用药.在西双版纳,传统傣医采药时要带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两节棉线向所要采撷的药物祈祷,并附加“一定能治好病的意念”,以使植物有药性[7].受到傣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许多傣药的命名体现了鲜明的宗教色彩.如“锅亨”,意为神树,形容该药疗效显著,所学药者必须到该树下围坐学习.“罕满龙”,意为祛风除毒的要药,相传具有祛风毒、除鬼邪的作用,故而得名.再如“麻点”,服用本品可防病治病或少患疾病,故而得名.

其次,傣族是一个全民信奉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佛教深深地影响着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傣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受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傣药的命名带有明显的佛教信仰色彩.如“碰三那”,“碰”即傣族信奉的“四面佛”,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对傣药命名的重要影响.“麻新哈布“,西双版纳傣语意为“佛祖的宝药”,专门用以治疗天下大病而得名.“埋嘎筛”,意为佛祖祛除“帕雅拢”(病毒邪气)的圣药,故而得名.

3.4 展现傣药的加工制作方法

傣药特殊的加工方法有分雅(磨药)、能雅(蒸药)、托雅(削药)、伐雅(砍药)等13种.一些傣药的命名直接体现了傣药特殊的加工方法,如“麻三端”,意为“三段药”,此药栽培品于定植后2—3年10—11月采挖,将根挖出,砍成3—5寸长段、晒干,因此而得名.

3.5 承载傣族的医药习俗

医学不仅仅是防病治病的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西双版纳傣族的许多民俗活动中体现着重要的医药思想、医药习俗,这在药物的名称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如:“锅亨”,意为神树.由于该药疗效显著,因此民间有所学药者必须到该树下围坐学习的习俗[8].“锅孩喃”,该药是治疗风湿病肢体关节肿胀疼痛和“拢匹勒(俗称‘月子病’)”的好药,传说凡患此类病者到该树下浸泡洗浴即可起效,到今天许多地区的傣族人民仍然保留这一习俗.

4 结语

傣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傣药名又成为傣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命名理据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傣医药文化的内涵.过去我们对傣医药文化很少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探讨,对语言的根基与内蕴缺乏深透的把握,对傣药名缺乏巨大的解释力.今后我们将要随着对傣药名的深入研究找回长期被忽视因而失落的东西,这对于传承傣医药文化,意义深远,是值得长期去做的一件事.

(责任编辑:赵媛)

医药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医药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医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医药卫生期刊

2、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

3、医药市场营销论文

4、维吾尔医药杂志

5、医药类期刊

6、亚太传统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