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相关论文范文 和现代敬业精神和思政教学融合类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教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现代敬业精神和思政教学融合

张锐锋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 要: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公民个人行为的重要价值要求,对于今天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敬业精神在教育教学上的培养,成为了一个亟待改革的重要思政课题,本文从敬业精神的内涵历史演变与现代意义发展入手,思考在新的科技时代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校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敬业精神.

关键词:敬业精神 思政教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235-02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结构调整,转型增效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创新发展、变革突破的能量也在不断的积累.无论是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还是供给侧改革,作为生产者和创造者的人本身,都是使一切变成现实的核心要素.离开了对人——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精神的塑造、品德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所有事业的发展都会落空.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公民个人行为的重要价值要求,在今天敬业精神不仅被作为一种职业价值观的核心要素,还被看做一种现代人生哲学.从人的生命价值的角度,敬业精神的培养,不仅正在成为公民个人生命意义表达的重要方式,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劳动者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最根本的体现.

今天我们培育和倡导的敬业精神,不仅是指劳动者的职业态度,更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劳动者信念-价值的系统,也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认真对待事业,怎么才能有意义的创造事业价值的问题.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我们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能听到对于年轻一代敬业精神探讨和呼吁,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来说,在当今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构和形成符合时展、具有民族国家感召力量、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协调统一的敬业精神文化教育系统,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认为对于敬业精神文化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必须从敬业精神历史内涵和现代意义入手,思考这一文化价值体系与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以及随时展的“业”之间深刻而又本质性的联系,在知识、科技、人这三者互动性的历史脉络中,看到敬业精神在当下的新的建设方向.

敬业的含义在从古至今不同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自身沿革流变、意随境迁的演进过程,其内涵变化与拓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职业伦理的发展进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往的研究者对于敬业的历史内涵和现代职业伦理意义已做过较为深入详细的研究,总体上来说,对于敬业的理解可以由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是作为一种具有稳定性的精神品质和人格态度,这个层面的观念系统和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鲜明的体现:主要侧重于对于君子德行培养的原则和标准上. 《说文解字》曰: “敬,肃也.段注:肃者,持事敬. ” 《释名》曰: “敬,警也,恒自肃警也. ”这些都蕴含着对神圣之事的敬畏意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刘永春、肖群忠两位学者的研究: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把敬这个概念提升为一种普遍的行事原则,既是对臣子的要求也是对国君的要求,也是君子在修身的过程中自查自省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宋明时期敬的含义发生了细微的转变,又严肃谨慎转向了认真专一.如朱熹所说: “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从儒家的观点来看,敬是自我修炼和自我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总体上说,传统中的敬与业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建构完善主体德行修养的“敬”这个层面上.

二是作为一种行动能力和创造精神,这个层面的含义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从劳动对于人的本质意义入手,划分出敬业精神的三种历史形式:一是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敬业精神,也是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敬业精神,人受制于家族、行业等集体组织,屈从于奴隶式的受雇关系;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敬业精神,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敬业精神,劳动者的劳动为了创造交换价值,劳动产品中凝结的生命力,仅仅变现为一般的商品形式,抹杀了劳动者的个性和创造力;三是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被马克思看做面向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理想化的劳动精神的体现,在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社会里,人通过自由劳动,确认自己的价值和需求.马克思认为敬业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通过劳动,人不仅改造了外在的客观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使主体的精神凝结到了物体上,从而在另一个维度上创造和显示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这样论述过: “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 无论是传统文化层面以“敬”为核心的德行修养的规范性尺度,还是现代职业价值体系当中作为主体价值的实现途径,我们可以综合起来形成敬业精神系统建设基本理论框架.

应该说,今天我们对敬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既要从作为劳动者的人的信念-情感-态度系统的引导、激励和强化入手,也要动态把握新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创新的新范式,这是建设良好的敬业精神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两个维度.

对于前一个维度来说,构成敬业精神主体的关键词是:信任、情感、价值观.信任体现在了员工对于社会经济组织主要是现代企业对自己劳动付出的肯定、认同、激励和保护的信任,也体现在现代企业对于员工为了企业兢兢业业、努力奉献的信任,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的确立.只有员工在内心确定企业能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持久的保障和激励,才能安心的考虑自己在本职岗位上长久的提供有价值、有创新、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只有确信员工在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尽心竭力、 忠诚持久得努力和奋斗,才能给予员工更多的基于职业发展的支持、关心和保障.这一点在日本企业文化中,有着特别鲜明的表现:日本企业中“命运共同体”和“终身雇佣制”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很重视人的价值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任不仅是完成某种经济职能的操作者……强调企业与职工荣辱共存,把企业办成一个大家庭,员工都是家族成员. ”同时,日本的企业一旦被录用,很少有解雇的情况,企业员工都是终生为企业的发展尽心竭力的服务.这就为员工与企业的相互信任提供了一个文化系统,也很容易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同体,以企业的发展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从而形成了企业与个人之间在价值观上的根本性认同.

不过,在现代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最核心的动力,敬业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关联,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过程.

今天以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趋势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经济产业迭代的速度加快,对人的品质和技能需求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的品格和运作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这就使得敬业精神的内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新的延伸和演变.新的互联网和智能产业,需要更多科技技能型人才,也就是研发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要具备的人才,以更为平等的方式,形成合作非雇佣的团队型企业,促进了具有扁平化特征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关系的变革.

从第二个维度来说,创新、自由、平等、合作、兼爱这样的一些关键词正在构成新时代敬业精神的根本内涵,也是对新型产业组织的新的要求.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它标识出在新的知识-技术系统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开始又一次质的飞跃,我们正在把这个过程描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只有赋予劳动者自由的创造空间和平等的参与变革的机会,才能最充分的释放人的创造力,以满足新的经济产业对劳动主体的技术性智慧性的需要,这样一种新的合作关系将必然的建立起来,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将更能体现每个人的个性和劳动者主体的创造性,只有合作者之间高度信任才能产生优质的社会生产服务体系.以往以雇佣关系为基础,资本家通吃的的模式,将被自由的个体化高技术合作关系取代,经济社会各专业技术领域的劳动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将成为产业发展最根本的生产关系. “兼爱”这个来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对于理想社会人际关系的词语,将会在新经济时代的今天,通过高科技的发展和人际间相互依存高度密集的条件,得以实现.

通过上述我们对于新时代敬业精神的新的趋向分析,我们可以反观目前高校的敬业精神教育,只是通过思政课教学的形式,以零星、分散的教学章节来讲授,通过对50年代到80年代的劳动模范精神品质的叙述,来倡导一种完全不顾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的敬业态度.这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也不能对今天的大学生走向职场,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围绕敬业精神教育的思政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多学科综合视野,能力本位,创新思维的课程体系必须要重新建立起来.敬业精神是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发展能力最集中的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敬业精神教育的课题,高校思政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必须有面向未来,鼓励创造的态度,采取综合视野学科交叉、能力综合评定的方法,来建立和完善与新时代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敬业精神.

一、对事业的忠诚,对岗位的认同,更多的建立在对于职业发展的未来有更深远的认识和判断上.

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产业变化深刻而迅猛,与现阶段的职业与岗位相匹配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对于未来的高度关注,对于职业发展的其准确预判,是敬业精神培养的的基础.因此敬业精神培养要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离开了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持续关注与深度学习,很难谈到能够做到敬业.

二、更加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静态专业知识的记忆性学习.

可迁移能力,就是是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通常被公认的可迁移能力有四项:1、交流和表达技能(口头、书面和图解) ;2、团队工作和人际能力;3、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4、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不能通过简单的知识性讲授而获得,要通过具有判断-选择-行动-评估等教育教学行为在内的各种生产性、多重能力展示型的活动来得到培养和提升,通过特定的德行-技能情境设置,让学生尽可能去自己寻找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特定的实践性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必然引起在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上,进行改革,不能为理论知识的考试来衡量,可迁移能力的优劣.

三、我们的校园和课堂都要破除有形的和无形的围墙,让教育与真实的世界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对话和交流

敬业精神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与职业世界打交道的品质教育.我们要真实的向受教育者展示职业环境中的各种具体的情况,既要有先进的技术、优越的工作环境,美好的职业愿景,也要有职业发展的困难、技术提升的瓶颈,行业的竞争困难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自己所面对的职业生涯该有怎样的规划,敬业精神的方向在哪里,如何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职业发展整体需要结合在一起,创造积极而有价值工作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在思政课程的设置上,进行更多实践性课程,要请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讲述各行各业成功的过程和失败的教训,这样的实例会帮助学生更真实有效的建立敬业精神的正确方向

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总体环境下成长的,这样的文化整体环境提供了个体品德教育的上下文,无论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还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是是在特定的人文阅读和法律实践的环境下,经历自己的人生,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的,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对于教育所能提供的品德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敬业精神的培育也是如此,我们在校园内部对于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和引导,要与整个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培育建设紧密结合,那就是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力行.并且把在校园里形成的好的做法推广到整个社会里,也让社会里的具有新时代意义敬业精神的典型,进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产生良性的互动,形成全社会都倡导和尊崇敬业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

教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教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