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的避难所方面论文范文集 和2019年的避难所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年的避难所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2019年的避难所

1

早上躺在床上,没头没脑地跟他说:“唉,可惜没小房子了,这么多年了,也没有替代小房子的地方.”

“是好多年了哦.杜姐就算再开一个店,也没法复制小房子.”他随口答应着.

晚上,坐在电脑前,忽然觉得椅子有点晃动.问他:“你觉不觉得有点晃?”

“没有啊?”

“再感觉一下……你看灯都摇了!”

“嗯,是在晃.地震了……嗯,微博上还没人说.”

“我刚刚在朋友圈说了,也有几位朋友在说.”

然后我们的对话就转成微信跟帖模式.

“4级?”

“不对,至少4.5级.”

“新闻出来了,7级,九寨沟.”

刚才在晃动最厉害的一瞬间,我们曾短暂地停止聊天,都安静地观察等待了一下,在想,如果晃动更厉害,就得采取避险行动了.

我就又想起了“小房子”.

2

2008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房屋摇动剧烈,我们冲下楼,在街边站了站,看着好多从四周楼房里下来的人,在街边犹豫不定.我们不用犹豫,直接步行去了“小房子”.

平时我们想起小房子的时候,一般就会想起杜姐,想起她的煎蛋面.有时候很馋,想吃她做的煎蛋面.

她做的煎蛋面非常香,油汪汪的,饱满略略有点焦香的煎蛋,配上红油、蔬菜,一闻着就食指大动.

在小房子泡晚了,饿了,经常就央杜姐煮一碗面.夜里来的人,有时一进门,就张口要吃面.好像他们不是来泡吧的,是专程吃面的.

吃了面,舒坦了,这才开始喝酒.

杜姐的面好吃,其实我也大致晓得窍门.在四川,能炼得一碗香辣的好红油,并不算特殊.但是,像杜姐这样做面的,已经很少了.

我知道那独特的配方,主要是猪油的功劳.

大家平时讲养生,讲吃得健康,素多荤少,少食红肉.在家里早没人吃猪油,只吃植物油.吃猪油简直太不政治正确了.

但在杜姐会熬一大罐猪油,给每一碗面里,都大方地挖进一大勺.

我们的身体还保留着原始的喜好,觉得这猪油汪汪的煎蛋面,真是香啊.

3

小房子在一个小广场上,是一套民居改造成的酒吧.改造得很简易,红砖墙,加上旧桌椅.桌椅被杜姐用各种花布包了起来.桌上、墙上,胡乱放些土陶罐什么的.说起来,跟一般酒吧并无多大差异.

但一进来,马上就放松了,人可以歪在那些简易的,又被花布重新包裹的沙发上.几个小间里,都是熟人出没.就算不是熟人,多来几趟,那些脸孔也就看熟了.几个小间后面是个小厨房和卫生间.去卫生间的路上,总看得见厨房里的水池里,堆着没清洗的碗筷.

这是个不那么干净的小店.就如这里不讲究政治正确一样.只要克服怕脏的心理,你就能彻底放松.好比你去朋友家,朋友家如果一尘不染,作客就觉得拘束,会主动要求换上拖鞋,说话也不敢高声.如果朋友家有点杂乱,反倒让人放松,宜歪坐斜躺,宜高谈阔论.

小房子就是这样的地方.当然,更重要的是有杜姐这个“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一点都不精明,还有点憨憨的气质,本也不是文化圈中人,平时最爱乐呵呵地笑,请大家尝她新做的小菜,像个邻家大姐,跟谁都不生分,都能搭话,但也不真正介入这些圈子,更不会卷入是非.我想象的沙家滨的阿庆嫂就是这样的人.渐渐地就聚集了成都文化圈、新闻圈的各色人等.这些圈子又细分各类小圈子,大家出现有不同的时段,所以,这里走马灯似的,龙蛇出没.从下午喝茶聊天的作家,傍晚喝酒连带吃饭的画家、设计师,晚上泡妞喝酒的诗人,到深夜下了夜班来此休息一下的报社编辑.

4

“五·一二”那天,我们到达小房子.小广场上的酒吧茶馆都还开着.就像平时一样,我们在小房子室外的茶座坐定,就看见诗人何小竹拎着电脑走过来.

他是我们的老友,那时,还算是邻居,住得都离小房子不远.他说,他在附近茶楼里写稿子,地震了,他第一个想到的地方也是小房子.

那个下午,小广场上人越聚越多.小房子的常客们也都聚了很多,这些平时出现在不同时间段的人,都在这个下午来了这里.

既然是因为地震,也就不再讲究,不同圈子的人也围坐一桌.先是交流信息,信息都不足,连震中在哪里,多少级,造成了多大的危害都不清楚,猜测纷纷.每个人都拼命想给外面打电话,想报平安的,想知道家人朋友情况的,都打不通.每个人都很焦虑.

正在焦虑中,我们的老友阿多来了.地震之后,他迈开他的长腿,先是从杂志社回父母家看了看,父母平安,他又从莲桂路,走了六公里,就到了这里,他关心他的朋友们.

他极好酒.小房子是他的根据地.他自己住得离这儿不远,白天有空就过来转转,很深的夜里,从外面回家,也忍不住,拐到小房子来看看,看看还有谁可以喝酒.有一次他在小房子醉了.我们不放心他,要求送他回去.走在夜里的玉林,他仍高高兴兴.我们前面有一位驼子,正在打电话.那人黑衣,金链,一副黑道打扮.这种打扮的人,平时我们看见就绕行,两不相干嘛.但阿多醉了特别开心,他看不见那人的打扮,只看见了那人突出的驼背.他举起手来,大步向前,笑呵呵地想去摸人家的驼背.

在关键的时候,我们拖住了他.他仍笑呵呵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管着他过红绿灯,走人行道.到了他小区门口,他谢过我们,说,我到了,没事了,你们也早点回去吧.

“真没事?”“没事的.”我们觉得他已经清醒,才放心回去.结果,第二天才知道,他在小区门口的花台上睡了一晚.

5

但这样的事情很少,他酒量好.我觉得他其实乐趣不在于酒,而在于跟朋友喝酒.

阿多因此成了小房子任何时段都可能出现的人.他打破了因为时间段形成的圈子划分.他好酒更好朋友的性格,让他成了小房子的灵魂人物.

他认识每一个小房子的常客,不止认识,还跟他们都做了朋友.

所以,地震来了,除了父母,他第二关心的,就是小房子的朋友们.

那一晚,弄不清地震情况,不敢回家,我们都住在了小房子.小房子成了临时避震所.

小房子在之后连续好多天,也都承担着这个功能.就如小房子之前,也承担好多功能.

平时,外地朋友来了,我们往这儿带.自己闲下来,也随便就走到这里.不用相约,这里自会有朋友可以喝茶聊天.微型文化活动也在这里做,比如朋友间的签书会,读诗会.很不正式,但却放松自由.

那时的小房子,是成都民间生成的文化地标,在那里,随时可以看见成都文化圈的缩影.

但后来就没有了.我记得是2012年,小房子转出去了,杜姐不做了.没有杜姐的小房子当然不再是小房子.那个围绕小房子形成的风景,一天就消散了.这些年,城市变得更大,阿多、小竹,也都搬远了,再不是邻居,相聚很少.

年的避难所论文范文结:

关于年的避难所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年的避难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