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作曲家沈尊光和劳动者的不解情缘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劳动者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作曲家沈尊光和劳动者的不解情缘

他是学建筑专业出身的音乐家,多年扎根基层,谱写出了《大庆组歌》《工人之歌》《梨花开》等被广为传唱的歌曲,他的作品用心雕琢,歌词形象,旋律优美,引来胡松华、郭颂、蒋大为、宋祖英、谭晶等为之倾情演唱.他不怕“挨骂”,70 岁还担纲了一件开创性的大事,策划邀集百余位音乐家为庐山石刻园题字,填补了我国音乐石刻文化的空白.他就是沈尊光,一位受人尊重的主旋律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

《大庆组歌》,把劳动的汗珠儿谱进曲子

77 岁的沈尊光有个习惯,他经常翻翻自己的作品集,一边看一边哼哼,每当唱到《大庆组歌》时,熟悉的旋律总会让他回忆起那个特别的年代.

上世纪50 年代末,从武汉建筑学院毕业的沈尊光被分配到了中国建筑一局,按照他大部分同学的职业道路,要与砖瓦泥石打交道,并朝着工程师努力.不同的是,他的背包里经常装的不是建筑方面的专业书籍,而是文学、音乐读本,还有自己写的诗歌、自己谱的曲子.

沈尊光是湖南长沙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喜欢文学、音乐,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天分.10 岁那年,他从老家湖南长沙到武汉求学,除了上课,学生时代的沈尊光几乎每天都泡在学校的图书馆.参加工作后,沈尊光在建筑公司和其他同学一样下工地,每天抹泥推沙.休息时间,阅览室总有一个读书的身影,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沈尊光感觉卸下了一身疲惫.他尤其爱好音乐,喜欢作词谱曲,那几本《中国民歌》《抒情歌曲集》《外国名歌200 首》都被他翻烂了,他喜欢看歌德的诗集,疯狂地挨篇为它谱曲子.

上世纪60 年代初沈尊光随中建一局开赴大庆油田,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要让“中国摘掉贫油帽子”的大会战,使他真正成为一名内心火热的建设者.多才多艺的沈尊光在公司担任文艺宣传工作,是当时活跃在建设一线的“才子”.他编快报、写板报,创作歌曲、小话剧、小歌剧,还组织文艺宣传队编排节目,描写的都是普通劳动者,反映的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形象.

“建筑工地有抹灰工,还有给他挖勺的,他们两个必须互相配合.我根据这个题材写了一个小话剧,就叫《主角与配角》,形象生动有趣.”回忆起当时的创作,低调的沈尊光又打开了话匣子,他的作品通俗、活泼,有故事,有生活,受到了工人们的普遍欢迎.比如,他创作的舞蹈音乐《拉板车》、小歌剧《换扁担》,通过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过去日子的艰辛,忆苦思甜,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大伙儿的干劲.

当时,沈尊光最钟爱的就是一个人窝在宿舍写歌.夜深人静,他拿着笔,作词谱曲,脑子里都是白天看到的工人们大干的场景.《大庆组歌》就那样应景地“出炉”了,这组歌一共有多首,沈尊光是主要作者.

如今再听这些歌,仍然会让人感到一阵热乎劲儿,仿佛把劳动的汗珠儿谱进了曲子里,就连沈尊光都会被自己那时候的热情感染.他仿佛又看到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汗珠摔到地上,他们动作娴熟、有节奏,用辛勤地劳动谱写出那个时代的歌声.也正是那个时代,沈尊光在大庆油田谱写的劳动者之歌,奠定了他之后音乐创作的基本特点,贴近一线,贴近群众,有一种朴实的感染力.

《工人之歌》,唱出新时代工人的

2007 年,由北京市总工会和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劳动颂歌》五一电视晚会在世纪剧院隆重举行.当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合唱团高唱起《工人之歌》时,观众被高亢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感染了,坐在台下的沈尊光也非常激动.这首压轴的《工人之歌》,正是他为这台晚会、为新时代的工人阶级而创作的.

“怎么表现新时代工人的特点?我们知道,他们不再只是抡大锤卖力气的,他们有知识,有技术,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我们的音乐既要高度概括,又要有时代特色,这就是《工人之歌》在创作时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反复斟酌,修改了三稿之后,沈尊光创作的《工人之歌》歌词里不仅有“钢铁的臂膀”,“不屈的脊梁”等反映工人顶天立地的形象,也有“科学的阳光”、“自主创新开拓”等新时代的特点,高度凝练,简单上口.在曲子谱写中,他和搭档石铁民一起,以进行曲的风格,把新时代工人的铿锵有力地表达出来.这首歌荣获“全国新创工人歌曲”一等奖,至今成为职工合唱团演出的保留曲目.

《工人之歌》谱写的成功,来源于沈尊光多年来扎根于企业一线的经历以及他对工人群众的深厚感情.而提到他对工人题材音乐的娴熟驾驭,令他难忘的是他得益于早年参加的工人歌曲创作组.

1975 年到1979 年,由音乐学院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门办学,在全市百万职工队伍中推选了十余名词曲作者,他们都是从全市钢铁、建筑、工矿等各个行业遴选的文艺骨干.开设了基本乐理、歌曲作法、和声、作品分析、小型乐队编配及中国民歌等主科,给他们上课的先后有20 余名教授.歌曲创作课整整上了5 年,给他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创作组的组长为石铁民、沈尊光(当年29 岁).之后,从这个创作组走出来的还有作曲家马丁、李以,音乐编辑家周国安,现任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等,很多学员日后成为音乐领域的生力军.

在“工人歌曲创作组”集体创作的歌集《风展红旗如画》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工人歌曲创作,非常有,铿锵有力.5 年的学习,对沈尊光的音乐创作技巧和风格都有深远影响,在那之后,工人题材一直是他钟爱的创作内容.

1979 年6 月,沈尊光调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任会员工作部主任,并主编《音乐通讯》和《音乐信息报》.他的音乐风格更加成熟、专业.1983年,在全国19 家青年报联合举办的“献给当代最可爱的人”征歌中,他与石铁民创作的《祖国理解我》感情充沛,获得了最高奖.同年,林业部与中国音协征歌,他与石铁民作曲的《林区的姑娘爱风雪》赢得绿叶奖.

时代在变,音乐环境也在变,即使离开了企业,沈尊光的创作始终扎根工农群众,几十年如一日,不仅在创作中更是在促进民族音乐传播和培养音乐人才方面尽心尽力.

翻开沈尊光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活跃在音乐文化领域.他先后策划和组织了六届全国音乐知识大赛、全国南北歌手电视大赛、全国歌坛新秀邀请赛、全国农民歌手大赛等,培养和推出了一批音乐人才.

《梨花开》,用心之作邀来宋祖英

2013 年2 月6 日,抽身于年根底的繁忙,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冒着寒风走进了科影录音棚,录制歌曲《梨花开》.“梨花开,梨花海,开在初春寒,花开永不败……赏遍天下人间景,不如家乡梨花开.”当柔美的旋律婉转开来,身在现场的曲作者沈尊光听得陶醉了,“这不就是我们要展现的梨花盛景,所诉说的浓浓乡情吗?”宋祖英与沈尊光相识已久,这一次,朴实动人的《梨花开》打动了她,对沈尊光的尊重和信任更让她第一时间接受了演唱邀请.

宋祖英演唱《梨花开》,这个消息让北京西南郊的一个小镇沸腾了.全国文明镇房山区阎村镇,是《梨花开》的诞生地.这里有一个热爱音乐的书记柳铁良,还有一群与音乐为伴的村民们.2012 年底,阎村镇建起了中国农民合唱培训基地,作为艺术指导,沈尊光第一次来到这个小镇,并发现了柳铁良的词作《梨花开》.

“每到初春时节,阎村镇漫天遍野梨花开,是一处京郊盛景.柳铁良的歌词里书写了对家乡美景的赞颂,觉得基础很好,后来又与他仔细斟酌修改,将美景升华到了乡情,这样更有层次.”两人的合作,再加上宋祖英的演唱,《梨花开》发布后,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歌曲先后获得2013年第九届“北京职工艺术节”歌曲作品金奖、2013 年“美丽中国”原创歌曲作品征集特别奖等奖项.

如《梨花开》一般,沈尊光的每一首作品,都坚持着严谨的创作态度,在歌词、作曲上深下功夫,用心锤炼.“作曲前,词首先得过关,主题明确,有形象化的意境,有打动人心的情感.”沈尊光的作品并不是特别多,但他对每一首作品都是极其慎重.

2004 年,沈尊光正想创作一首环保题材的音乐,词作家志同讲述了一个故事:初春,一只小熊猫在竹林里找不到妈妈,非常害怕,一个小同学看到了,爬上竹子把自己的红领巾系在竹梢上,乡亲们看到之后,救了小熊猫.这个故事反映了竹林破坏,小熊猫受到伤害,不正是形象地体现了环保主题吗?于是他们创作出了《孤独的小熊猫》,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受到大众喜爱.这首歌荣获了、国家环保总局等7 部委颁发的首届全国环保征歌大赛金奖.

生活中,我们听过的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比如胡松华演唱的《碧帕尔姑娘》、蒋大为演唱的《马铃叮当》、谭晶演唱的《摇篮啊小船》等等,不少都是出自沈尊光.

庐山石刻园,为民族音乐奔走

一天凌晨6 点多,很多人还在睡梦中,从北京开来的火车在江西省九江市鸣笛进站,沈尊光走出车站时,天还没完全亮.他在附近找了一个旅馆,放下行李包,没顾上休息,就匆匆赶往庐山.让这位70 岁老艺术家奔波、牵挂的,不是庐山的美景,而是一个在他心目中不朽的事业——庐山主旋律音乐石刻园.

如何在世界文化名山庐山开发文化,是否可以把中国当代优秀音乐文化通过石刻的方式荟萃于此?当九江一位词作者、企业家卢邦社把这个想法告诉沈尊光时,他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并同意担任项目的总策划.从2010 年10月到2012 年6 月,一年多的时间,沈尊光七下九江上庐山,与项目人员共同研究推进石刻园项目.为了给主办方节省开支,每次南下,沈尊光都“悄悄”来,自己解决住宿和交通,把钱节省到项目上.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几年的筹备,石刻园一期于2012 年完工,填补了国内音乐石刻领域的空白.

如今,走进位于庐山景区的天合谷,松林叠翠,山石耸立,在绿树掩映下,跨过崎岖的山路,在一块块巨大的冰川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十送红军》《赞歌》《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同一首歌》等经典歌曲分别由相关音乐家题写歌名,由石刻艺人一笔一画郑重地镌刻在巨石上.这条长达800 余米的庐山“龙脉”目前镌刻了110 名主旋律名作词曲家及歌唱家的118 幅题词.只要伸手摸一摸,在不同的笔体、不同的尺寸和不同歌曲的悠扬旋律中来回游走,那些感人至深的音乐故事仿佛展现在观者眼前.这就是庐山充满人文色彩的另一道风景线——主旋律音乐石刻园,它也被人们称为近百年来音乐历史的重生.

其实,这项伟大事业的幕后,项目组遇到了重重困难.首先,要从不可计数的主旋律音乐中挑选数百首进行镌刻,究竟如何取舍,谁都知道,这个事儿不好干.有朋友曾如此劝说沈尊光:“这事难度太大,谁来做都摆不平,都得挨骂.”沈尊光回应道:“挨骂倒不怕,但要对得起音乐家,对得起后人.”他曾与冯光钰(已故)、吕绍恩等专家几经商议,最后沈尊光决定以“中华音乐百年百首主旋律歌曲”为标准,以中国成立以来传唱至今人们耳熟能详、民族的主旋律音乐为主线,最终从上千首歌曲中精心遴选了110 首.

接下来就是请音乐家题字.部分音乐家认为,把自己的名字、作品刻在石头上就是 “不朽”,那怎么行?“这正说明一些音乐家谦逊低调的为人处世风格.我们反复工作,使他们明白了音乐石刻的目的主要不是宣扬个人的艺术成就,更多的是作为反映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来呈现.道理讲通之后,很多音乐家心里就能过那道坎了.”沈尊光说.

至今,当时邀请音乐老前辈题词的感人场景,依然让沈尊光历历在目.2010 年10 月23 日,沈尊光的老朋友、身患脑梗塞的民歌演唱家郭颂,在轮椅上手执毛笔写下“乌苏里船歌千秋传唱”9 个大字,并深情地对沈尊光说:“ 你如果再不来, 就看不到我了,能为传承音乐做点事我格外地高兴!”2010 年12 月18 日, 沈尊光专程来到北京崇文门西小街,拜访了歌曲《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即张光年,已故)的夫人黄叶绿.当时,黄叶绿卧病在床,沈尊光与从加拿大回国探望母亲黄叶绿的张平戈不期而遇.沈尊光说明来意并恳请他帮忙查找他父亲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手迹,让沈尊光大为感动的是,张平戈将光未然 1991 年12 月抄录的《黄河颂》全篇大段歌词手书原件相赠,尤为难得.经李坚(已故)、沈尊光、陆光标等多方联系,还得到了百岁作曲家孙慎、98 岁的指挥家马革顺、96 岁的作曲家孟波、 95 岁的声乐教授周小燕,以及同样90 多岁高龄的指挥家严良堃、作曲家朱践耳、笛子演奏家陆春龄等音乐人的亲笔题书,可谓弥足珍贵.时光苒茬,当年为石刻园题字的音乐家,如今有12位离开了人世.

“云居寺的石经断断续续刻了一千多年,是世界稀有的文化遗产,而我相信,庐山音乐石刻园经过历史洗礼,也会拥有和石经一样不可替代的宝贵价值.”谈起参与主旋律音乐石刻园项目,尽管很难,沈尊光却觉得非常荣幸和有意义.

除了这件大事,退休之后,沈尊光还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受中国音乐家协会委托,担任新版《中国音乐家名录》执行主编,该名录收入1.4万余名中国音乐家的基本资料和代表作,成为中国音协成立60 周年的献礼之作;第二是出任《中国乐坛》杂志社社长,发挥自己的余热.

打开《沈尊光、石铁民歌曲选(170首)》时,开篇就是歌曲《没有祖国就没有我》,这本歌集既不请领导题词,又不请专家作序,而以这首歌曲代序,可谓意味深长.

劳动者论文范文结:

关于劳动者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劳动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