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涤魂之路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冈仁波齐涤魂之路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冈仁波齐涤魂之路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冈仁波齐涤魂之路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冈仁波齐涤魂之路

我不知道,千百年来,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的小镇塔尔钦总共接纳过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转山者和朝拜者,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对它又都怀有怎样的情愫.至少对我而言,关于塔尔钦的记忆极为深刻和特别,在离开西藏很长时间之后,无论是耳闻还是目睹,只要一接触到这个地名,心中仍然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和亲切.稍一恍惚,便又回到那些黄昏——在依山而建的客栈的院子里,遥望远处的圣湖玛旁雍错以及圣湖那边的众神群像般奔涌着的纳木那尼峰.每到黄昏,无论是阴天还是晴天,圣湖和雪山都会显得特别清晰,好像就在眼前,一迈腿就能进入其中.

塔尔钦:母亲一样博大的小镇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当然高原只要有阳光,总是很灿烂——我们一干人把整个下午消磨在塔尔钦一家茶馆里.茶馆开在一户藏族人家里,中年男主人殷勤周到地不停给每个人续水,他的母亲抱着孙子坐在我们旁边,不时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他们相互间的交谈自然都是我们不懂的藏语,而我们所说的汉语估计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似懂非懂.老人膝上那孩子的眼睛出奇的明亮,在低矮昏暗的土坯房里闪闪烁烁的.甜茶的味道与在拉萨喝到的有些不同,但究竟不同在何处却又说不出来.能记住那味道,是因为这种不同,还有那孩子闪亮的眼睛,亮得让人心颤.

除非专门用来转山的导游图,绝大多数普通地图都不会有塔尔钦的标记.因神山冈仁波齐而热闹起来的塔尔钦是传统转山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从这里出发,到这里结束.20 世纪90 年代初,塔尔钦还只有20 余户居民,房子也全都是土坯房.后来,游客逐渐增多,塔尔钦逐渐被当作神山脚下的第一站落脚地.从最初的帐篷旅店,到后来的土坯房招待所,再到现在可以挂上“XX 宾馆”牌子的砖石结构的客栈,塔尔钦逐渐地繁华热闹起来.新疆、四川等邻近省区的人也来这里开铺设摊,做起了游客们的生意,一些基础的服务设施也逐渐多了起来.现在的塔尔钦连东北菜、四川菜、湘菜的餐馆也随处可见,我所见到最牛的是一家特别不起眼的小饭馆,挂着“俄罗斯风味”的招牌,好奇之下进去打听,店主是东北人,问有啥俄罗斯风味菜品,店主淡定作答,就是东北菜,“俄罗斯人的口味跟俺们那嘎达差不多”,智慧啊.

一天晚上,同去的老策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地告诉我们,他居然在镇子里找到一家可以洗澡的洗浴中心,水很热,环境也不错.要知道,在这里舒舒服服洗个澡比痛痛快快吃一顿要难得多.指望那些简陋的客栈或者叫作宾馆的稍大一些的旅馆能够洗澡,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先后去了普兰、拉孜、萨嘠等县城,发现所有的宾馆几乎都无法洗澡,而所有的公共澡堂也都只敢在墙上用油漆草草写着“淋浴”“洗澡”之类的字样,这才体会到小小的塔尔钦居然敢挂出“洗浴中心”的牌子,几乎就是一件壮举.

塔尔钦像一位母亲,远道而来的转山者先在她温暖宽广的胸怀里休憩,然后又从母亲关切而牵挂的目光里出发,踏上艰难甚至凶险的转山征途,完成转山之后又回到这里,掸去身上的尘土,整理神灵洗礼过的灵魂.冈仁波齐峰千万年以来就矗立在她的身后,不动声色地洞察着人间的百态.

拉曲河谷:牦牛也是有信仰的

冈仁波齐峰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是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一.

我们转山的计划行程是2 天,头天清晨从塔尔钦出发,翌日黄昏回到这里,有点轮回的感觉.整个转山的路程是52 公里(也有资料说是56 公里),按计划,我们第一天的行程是22 公里,到芝热寺附近宿营.

从塔尔钦出发时是清晨,天有些阴,冷风更是有些刺骨,好在转山旅程之初体力尚足,路也并不难走,地势也算平缓.一路上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溪流都是可以入画的那种别致,既不觉得艰难,也未感觉到累.一群人笑着说着走了大约1 个小时,眼前出现了一处宽阔而平缓的山口,这便是色雄(意为金盆),是神山的入口,也是转山路线的正式起点.

走进山口,首先吸引我目光的是正中矗立着的那根高耸的风马旗柱(藏语叫“达庆”),旗杆顶部有个黄铜顶子,五颜六色的经幡围绕着旗杆铺排开来,足有两三百米.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神山都要举行神圣的换经幡仪式,届时,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美国、英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的游人、香客和来自国内各地的藏族同胞,纷纷来到神山脚下,那个时候,周围的河谷顿时成为一个帐篷城.换幡仪式繁复而隆重,那些从经幡柱上换下来的经幡在藏族人眼里十分珍贵和神圣,人们会在旗杆放倒之后的瞬间蜂拥而上,顷刻之间将旗柱上的经幡旗抢得精光.据说那些在大旗柱上挂了整整一年的经幡能消灾减难,而法力最大的莫过于柱顶上的哈达、经幡和各种香料.

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无缘目睹这些听起来让人既热血沸腾又肃然起敬的盛景.此时,那根高耸着的经幡柱以及鲜艳的经幡,在高原的晨光中庄严而静穆,既是召唤,也是指引,向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转山者昭示:神圣之路由此开始.

月份是冈仁波齐最好的季节,转山的人又都是早上出发,所以在入口处人很多,有金发碧眼的西方游客,也有裹着头巾的尼泊尔和印度等国的香客,倒是很好辨认:西方的游客一般都是背着硕大得有些夸张的登山包,手持登山杖,而印度和尼泊尔的香客们倒干脆,基本上都是租了当地藏族人的马匹,东西驮着,人骑着,优哉游哉,自在得很.当然路上更多的还是当地的拜山者.西藏也待了很多天了,藏语听不懂,但遇见人双手合十道一声扎西德勒已经驾轻就熟了,藏族人也会非常友好地露出笑容,回一个更地道的藏礼和祝福,有示范作用.

过了色雄之后,转山的道路一直都在一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峡谷中延伸,这便是拉曲峡谷.其实一直到芝热寺,转山的道路都是沿着拉曲峡谷蜿蜒前行的,这段路全长14 公里.谷底是一条清澈的小溪,这是旱季,听说在雨季的时候,许多地方还需要涉水.随着道路逐渐由谷底向更高处的山坡延伸,溪流逐渐变成了河流,转山开始时如过江之鲫的人流也开始稀散开来,同行的人开始有掉队的了.

早上的阴沉只是一小会儿的功夫,当转山开始时,天空中阴霾开始散去,偶尔抬头,有时会看到神山的身姿.转山的路上,经常会看到玛尼堆和经幡,刚开始以为是随意的布置,向导则介绍说,有玛尼堆和经幡的地方其实都是能看见神山的地方.一看,果然是.后来便学乖巧了,看见经幡和玛尼堆便停下,抬头,寻找冈仁波齐,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以拍照的角度.

3 天前,由拉萨到塔尔钦的路上,走近纳木那尼峰脚下的玛旁雍错时,我入藏后第一次流泪:雪山、白云、蓝天、湖水,一股脑地扑面而来.蓝是不见底的蓝,白是不容尘的白,立时一种上不着天下不及地的悬空感自脚底升腾而上,那是一种强烈的窒息和压迫,我的眼泪无法控制,夺眶而出.而在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我第二次流泪了——途中遇到两位磕长头转山的藏族老人,三步一跪,在沙烁乱石铺就的山路上每一次匐地,都发出巨大的沙沙声,在空旷高远的雪山前那么震撼,那么令人动容.就在我举起相机准备拍照时,长焦镜头里突然出现一群牦牛,裹挟着飞扬的尘土从老人的身后奔腾而来,我当时惊住了,不由得为两位老人的安全担心,一时竟忘了摁下相机的快门.但接下来的一幕却真正让我感到震撼:老人对从身边纷乱着呼啸而过的庞然大物们视若无物,虔诚的神情,从容的节奏,丝毫不乱——伏地,拜跪,起身,再伏地,再拜跪,再起身……在他们的头上,华严端庄的冈仁波齐峰顶银光闪闪,安详肃穆,白云从容,蓝天寥廓.

后来,向同行的朋友讲述这次感动时有些难为情,朋友笑着说,来冈仁波齐,来阿里,不流一两次眼泪是不太可能的.在感动于他们的从容和虔诚的同时,我更相信他们的从容来自内心神圣的信仰,甚至,他们内心也坚定地相信,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牲口也跟他们一样有着同样虔诚和笃定的信仰——有着相同信仰与信念的生物之间是不会互相伤害的,哪怕是无意的.

卓玛拉山口:,人神一线

如果不是这次略显多余和矫情的惊魂经历,其实由色雄到芝热寺的22 公里行程相对说来是比较平淡的,基本上没有太过艰难的经历,就是靠体力和耐力一个劲儿地走就是了.沿途的3 个补给点有水有食物,最关键的是在路上逐渐走散的同伴在补给点一般都能重新聚拢起来,心理和生理上都能得到一次调整.

第二天出发时,天还没有亮,山体影影绰绰,莫辨虚实,转山者的头灯倒是连成一条时断时续的曲线,绵延着向上伸展,煞是壮观.其实这一天的行程最开始的阶段还算是容易的,基本没有什么挑战性.长达数公里的较为平缓的一段上坡路之后,较劲的路段才开始,根据事先查阅的文字资料,在不到2 公里的水平距离内,要攀升的绝对高度达到762米,到达整个转山途中的最高点海拔5700 米的卓玛拉山口.

这一段路不但陡峭,而且险峻,很多所谓的路段根本没有路,只能凭着目测在乱石和陡坡间自己寻找落脚的地方,跳着跨着向上攀行.稍不留神,踩上一块松动的石头不仅自己有摔倒之虞,后面跟着的人说不定也要受池鱼之殃,手足并用是很常见的.这一路,身边无论是认识的同伴还是陌生的香客,都很少听见说话声,只有粗重急促的喘息声.

事先的案头准备多少还是有点用的,比如,在你满世界印证事先了解的某些传说的印记时,会多少转移一些对自己身体的注意力,减轻一点疲劳.据说当年圣者米拉日巴和苯教的一位大法师为占据冈底斯山斗法,相遇在卓玛拉山口的巨石上,为说服对方皈依自己的教派而互不相让.时间久了,石头上都踩出了深深的脚印,而这些脚印至今依然依稀可见;还有传说说这一段险峻的山路有些地方因两旁的大石挤迫而变得十分狭窄,这便是罪恶的检验石,如果你前世作孽太多就无法通过了.

可惜,当时接近透支的体力让我根本无暇在晕眩中去寻找这些神迹,既没有看到谁的脚印,也没有看见哪位不淡定的胖哥哥被卡在路上.如今,我甚至已经记不清这一路具体都经过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景致,当时是跟谁在一起……记忆中残留的只有当时神经质般的信念:向上,向上,向上!

我一直认为,在接近卓玛拉山口时目睹冈仁波齐峰顶的日照金山是整个转山过程的华彩.我也一直觉得,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是神和自然对于试图接近她的人们一种有意的考验,也是一种眷顾,只有一定的痛苦和磨难,才足以让你起码会去思考,每一种真正的境界和高度都是需要代价和付出的.在卓玛拉山口终于看到冈仁波齐日照金山的神迹,终于在极近距离看到难得一见的神山圣洁的真容,对所有生理的不适陡然释然:原来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刻,而你终于看到了,终于得到了.这时你会相信藏族人的一句哲言:感谢苦难.

轻薄的云无声地掠过晨光中金色的神山圆顶,一片,又一片.风声是唯一的音乐,也很轻,那应该是神的音乐吧,但不妨碍我们的“略懂”——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要配上歌词才能听懂.

终于翻过卓玛拉山口之后,回望时突然发现一轮明月竟然高高地挂在天空,而此时已接近正午.神话般的景象不仅让人惊讶,更让人陡生敬畏.

回到塔尔钦,有回到故乡的感觉.虽然是前一天早晨才离开,虽然一共才走了50 多公里,但千山万水、千难万险等词汇一股脑地涌了出来.回到塔尔钦的镇子上,迎面的路人的脸依旧是陌生的,但在我看上去个个都像亲人,想对每一个认识不认识的人说:我回来了.

那天塔尔钦的西边出现了一道彩虹,跨度很大,很艳丽.这道彩虹后来经常出现在我梦境,梦里只有一个声音,那是巴嘎草原那场冰雹在敲击我的冲锋衣.

(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转山》 编者:《户外探险》杂志 本文作者:郑平)

冈仁波齐涤魂之路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冈仁波齐涤魂之路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冈仁波齐涤魂之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健康之路杂志

2、健康之路期刊

3、成才之路期刊

4、健康之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