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类有关论文范文 跟亦是不了情《聊斋褚生》赏析类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聊斋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亦是不了情《聊斋褚生》赏析

孙巍巍

(蒲松龄纪念馆,山东 淄博 255120)

摘 要:《褚生》以奇特的故事构架、出神入化的笔触,描写了读书人之间科场沉浮、惺惺相惜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几个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下层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师恩、友情易世相续,命运乖蹇依旧充满人性光芒,小说丰富了《聊斋》的文学人物形象,也给读者以更深刻感人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故事构架;全新人物形象;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在洋洋近五百篇的《聊斋志异》里,《褚生》一篇并不起眼,文中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形象,写了几个男人之间科场沉浮、惺惺相惜的故事,时运乖蹇却人鬼情深,使人读来,久久不能释卷.

先说顺天府(明清两代指北京地区)的商人之子陈孝廉十六七岁攻读学业时,遇到了一个姓褚的书生,对褚生的交代一如白描:“内有褚生,自言东山人,功苦讲求,略不暇息,且寄宿斋中,未尝一见其归.”一个苦读书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他谈吐不俗,贫而不怨、不卑:“仆家贫,办束金不易,即不能惜寸阴,而加以夜半,则我之二日,可当人三日.”于是,善良的陈生仰慕他的品性,索性想搬来行李同住.褚生打消了陈生的念头,但有个提议,“阜城门有吕先生,年虽耄,可师,请与俱迁之.”再看这位吕先生,“吕,越之宿儒,落魄不能归,因授蒙童,实非其志也.”又一个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形象,只是这个读书人更落寞,更清癯.他们在一起的读书时光是愉悦的,老师得到这样两个学生很是欢喜,两个学生也情同手足,“书同几,夜亦共榻”,这应该是读书人最理想的光景吧.蒲松龄亦有过这样的历经,“李子希梅与余有范、张之义.甲辰春邀我共笔砚,余携书而就之……”(见路大荒著《蒲松龄年谱》)康熙三年,他曾应好友李希梅之邀去李家“假馆”,即借读.这未尝不是家境优渥的李希梅以期助力蒲松龄功名之举,而且他们的友情也确实一直延续至暮年.不知小说中的这一细节,可是蒲松龄有意致敬当年“朝分明窗,夜分灯火”的友情?作为读者,不经意发现作家文字与现实的交集,总能获得不可言喻的快乐.

只是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要更山重水复.月底褚生不见了人影,十多天后,陈生在天宁寺偶遇打工做火具的褚生,原来褚生交不起束金(即学费),必须干半月的活才能供一个月的学费,所谓“贫不废读,奈何人不如鬼.”(但明伦语)不仅陈生感慨,怕是读者也会唏嘘不已.要是知道了褚生的真实身份,又怎一个“敬”字了得?于是,富有的陈生从家里偷钱帮褚生交学费,被父亲发现,“父以为痴,遂使废学”,坐贾行商的陈父不仅认为儿子犯傻,竟然还禁止他去读书.在商人眼里这是读书读傻了,其庸俗势利与褚生的“贫不废读”形同云泥.再看吕先生,得知缘由后,“乃悉以金返陈父.止褚读如故,与共饔飧,若子焉.”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年迈且清贫的吕先生是一反传统穷秀才的迂腐和穷酸,他的淡泊和仗义是《聊斋志异》的穷秀才中少有的.假装不经意,蒲翁就悄悄埋下了伏笔,当然这得到日后我们才能恍然大悟.陈孝廉亦是性情中人,出身商贾之家,却毫无铜臭气,他豪爽、重情,心地淳朴,“虽不入馆,然每邀褚过酒家饮.褚固以避嫌不往,而陈要之弥坚,往往泣下.”如此情分,自然是“往来无间”.这里,作者并未刻意渲染下层知识分子求取功名的辛酸苦楚,而是以看似平淡的笔触勾勒几个读书人之间的体恤,无关贫富贵贱,有敬重,有分寸,发生在时运不济的穷秀才身上,尤为感人.

两年后,陈父过世,陈生终于可以做主自己的生活了,毫无悬念地,他重返吕先生门下.不久,吕先生之子一路行乞寻父而来,“行乞”,更反衬吕先生的贫寒而高尚.“门人辈敛金助装,褚惟洒涕依恋而已”,这似乎超出了师生情谊,作者又一次暗示了他们的来世之缘.分别在即,吕先生嘱咐陈生以褚生为师,陈生欣然从之.不久,“入邑庠,即以‘遗才’应试”,但他怕自己做不好,想请褚生.临近大考,褚生带来一人,说是他的表兄刘天若,让陈生跟刘去玩几天.“陈方出,褚忽自后拽之,身欲踣,刘急挽之而去.”这个细节值得注意,写得很微妙,也有点怪异.看到后面我们才能明白作者的铺排,他把褚生对陈生的心情以及对他施之法术都巧妙地交代了,而又雁过无痕,这是蒲松龄遣词造句、勾勒状况的过人之处.“最难措辞处,而出之全无痕迹.”(但明伦语)

再看跟了刘表兄去的陈生,小住几日后,又被刘带去游了一番李皇亲家的园子.“使人荷茶鼎、酒具而往.但见水肆梅亭,喧啾不得入.过水关,则老柳之下,横一画桡,相将登舟.”入眼就极具诗意,像一幅清隽的明人山水小品,要知道这会儿褚生正在科场的小屋里捉刀奋战呢!其后的宴饮有美姬助兴,还是陈生的旧相识,“李,都中名妓,工诗善歌”.然而李姬的面容是忧伤的,开口即唱挽歌《蒿里》,在陈生的责怪下才强颜欢笑,改唱艳曲.陈生念念不忘她的《浣溪沙》,李姬这才吟唱:“泪眼盈盈对镜台,开帘忽见小姑来,低头转侧看弓鞋.强解绿蛾开笑靥,频将红袖拭香腮,小心犹恐被人猜.”陈生反复吟咏,实在是喜欢得很,上岸后顺手题在了长廊壁上.此时日已薄暮,刘表兄一句“闱中人将出矣”,随即送陈生回了家.一段神秘而风雅的交游就这般曲终人散.

回家后的一段,却使人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反复读来,总算明白了.难怪但明伦拍案叫绝:“妙笔妙想,天衣无缝!”原来,褚生不仅冒名科考,同时也借了陈生的躯体.考试结束了,陈生才好魂体合一.明明看见扑倒在地的是褚生,“转觉仆者非他,即己也.既起,见褚生在旁.恍惚若梦”.此时,褚生也终于全盘托出自己的身份:“告之勿惊:我实鬼也.久当投生,所以因循于此者,高谊所不能忘,故附君体,以代捉刀,三场毕,此愿了矣.”蒲松龄这一段描写,在操纵时空的能力上,近乎现代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作者以叙事角度的自如交替,完成了对读者的引导,使“出于幻域,顿入人间”的魔幻(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变得自然可信,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陈生恍然大悟,我们也终于解开了一连串谜团.原来褚生是鬼,投生之前的他勤奋苦读不忘功名,似乎又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为报答和自己有缘的同道中人陈生,抑或他起初乖蹇、艰辛的境遇不过是试金石吧?磨练自己,也考验陈生.此愿已足,恐怕是要投入下一段人生了.

果然,褚生说“吕先生与仆有父子之分,系念常不能置”,他打算去投胎做吕先生的儿子,再续“与共饔飧,若子焉”的情分.褚生飘然而去,只留下诧异不已的陈生,信息量实在太大,这一夜不知他可否能安睡?陈生一向是行动派,天一亮,便到勾栏去寻李姬,好问个究竟.但更令他惊诧的是李姬已经死去好几天了!再寻到李皇亲的园子,“见题记犹存,而淡墨依稀,若将磨灭.”好一个“若将磨灭”!陈生终于明白,原来游园题记的是他的魂魄,吟诗的佳人亦是鬼,一切的荣华欢宴也终不过是一场幻梦.可他是否能心安接受一切呢?当晚褚生来辞行,“所谋幸成,敬与君别”,褚生是喜悦地,他可以如愿投胎做吕先生之子了.他让陈生在自己的掌心写下“褚”字为记,这是来生的标识,也是他们此生友情的标识.这个情节奇妙而动人,一个“褚”字连起了今世和来生.陈生唯有挥泪相送,“见一人伺候于门,褚方依依,其人以手按其顶,随手而匾,掬入囊,负之而去”.这是以陈生的视角来描述的,有很强的画面感,我们也仿佛历历在目.作者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结束了褚生的“今世”,也休止了陈生和褚生的人鬼之谊,令人感慨万千.

几天后,陈生果真中榜,他立即打点行装去越地,赴褚生前世的约定.吕妻五十多岁果然又添一子,婴儿一出生就两手握拳,谁也分不开.陈生到来,要求见吕家的新生儿,还断言孩子手心里写着“褚”字.婴儿一见陈生,十指自然伸开,手心里果然有个“褚”字.陈生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众人莫不惊叹造化之神异.最有感触的当是吕老先生吧,这位昔日的恩师,今日的老父,心下何感?还有陈孝廉,昔日之故友如今俨然咕咕于襁褓的婴儿,到哪里再续往昔之同道情深!他也只得厚赠了吕家而返回顺天.再后来,吕先生因岁贡廷试入都,就住在了陈家,小儿子(褚生)极聪明,十三岁已经中了秀才.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和感动.

还是蒲翁一语点化众生:“吕老先生教门人,而不知即自教其子.呜呼!作善于人,而降祥于己,一间也哉!褚生者,未以身报师,而先以魂报友,其志其行,可贯日月,岂以鬼故事奇之与?”蒲翁以善恶果报来总结他的故事,固然有其思想的局限性,但他的行文构思却奇幻而感人,我们在跟着出神入化的阅读里怡情怡性、感慨唏嘘,“未以身报师,而先以魂报友”,还有比这更高洁的士人之风吗?这篇小说,让读者看到了几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读书人形象,看到了男人之间的珍重与成全,如此,亦是不了情,易世相续,可遇而不可求.掩卷沉思,我们还真不能把它当做寻常的鬼故事来看.

清嘉庆年间书评家冯镇峦亦说:“读《聊斋》,不作文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汉.”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在不同的时空引人共鸣,因为共同的维度.一位作家和他传世的文字,应当既有才情,更有温度.

(责任编辑:谭 莹)

聊斋论文范文结:

关于聊斋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聊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