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孟頫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赵孟頫平正书风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这篇赵孟頫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赵孟頫平正书风

摘 要:赵孟頫是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提倡师法晋唐,在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了严谨的法度,树立了平正风格的权威,从而矫正了南宋末年书法时风,以及轻法度的问题,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以回顾赵孟頫学书历程为主要线索,从用笔、结字与章法三个方面,客观地分析赵孟頫平正的书法风格成因及影响,并结合自身学习经历,阐述学习赵体时的浅见.

关键词:赵孟頫 平正 欹侧 二王 用笔

赵孟頫博学多才,各体具善,被誉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历史上每值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能够以史为鉴,从古人的启示中去寻找拯救时弊的良方.赵孟頫引晋唐为法鉴,对南宋险怪多变和琐细浓艳之风进行反思,有如和风细雨,引人入胜.从其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来看,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进入元代,战乱纷飞的社会已经逐渐变得井然有序,北方游牧民族与汉人的交流融合逐渐开始,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而书写的规范性也成为必然要求.显而易见,宋始并逐渐走向衰弱的尚意书风是与其背道而驰的.

其二,赵孟頫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凭其皇家身份,家学传承得天独厚.宋赵氏王族书法造诣高者不在少数,太宗、徽宗、高宗、孝宗皆举世瞩目,“一祖八宗,皆喜翰墨”.①在中国古代封建的集权的君主专制下,皇家自古以来就是高贵的、庄严的、至上的,其书法自然而然就带有天生的优越感,以“正”为大格,这就为赵孟頫平正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三,陈寅恪先生指出:“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依艺术为资用.”②自晋以后,儒、释、道三教进一步相互影响、吸收、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儒佛一致”的思想潮流.到了宋代,大量文人士大夫参禅学佛,禅宗佛学振兴,赵孟頫的精神寄托和处世态度都具有独善其身、出世归隐思想.书法不能脱离文字而存在,而文字需要书法来表现,佛教中的禅定功夫、恬淡空灵的心境和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都与赵孟頫平正的书法风格十分契合.

综上所述,赵孟頫对南宋末年书坛以本朝书家为法的风气和萎靡之气,重整晋唐余韵,以“古”为师,无不受到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以平正归晋唐,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一、赵孟頫书法风格成因及影响

说到赵孟頫的师承,涉及书家众多,明宋濂在跋《赵子昂书浮山远公传》中提到:“赵巍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中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乃师李北海.”赵孟頫一生浸淫翰墨,以晋唐为法,去粗取精,将其中经典悄然融于诸帖,深入浅出,昭示后学.

楷书初出二王,后学唐楷,却又不似唐楷,平稳如唐人的结构,是赵体楷书成为世人效仿的基础.张怀瓘曾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③楷书以端庄平正为主要风貌,而行书多欹侧,在平正的基础上,融入跌宕起伏的动态感.赵孟頫的楷书虽有行书的神韵和风采,动态感强烈,但却不失其平正之根本.晚年更吸收李北海之笔意,但其体势不似李邕欹侧,“有泰和(李邕)之朗而无其佻”,以清雅流丽为上,结体方阔,加以温润韵味.故其书风潇洒平和,有“中庸”之美、“平正”之意.这也是赵孟頫为何能够在唐楷这一楷书发展高峰后,从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与欧、颜、柳并称,且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书体的原因.

赵的行书取法二王、又学虞世南、智永,犹得王羲之风采,所临《兰亭序》传世,法度森严又气韵生动.后来受到《陆柬之文赋》的影响,所书风格与陆柬之十分接近,二者圆转的体势、结字、章法一脉相承,均出自二王.

赵孟頫对章草的学习和研究,主要依据当时流传下来的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和张芝《八月帖》等.但这些刻本只是存其形,保留了大概的笔势姿态,因此,赵孟頫只能凭借想象去揣摩效仿.虽为章草模式,可其笔锋伶俐,旋转流畅点画纤细,已然缺少古意和趣味性,不复章草古朴浑厚的本来面目.

从赵孟頫书法风格的演变来看,他所取古法,不论何门何派,皆取其平正,一以贯之,微变其意,融入自家笔底.他的书法并不突出哪一方面,既不专心于字的气势、力量,或是厚朴、浑厚,也不尽求其丰满、圆润,或是欹侧、险峻.“平正”是赵书的最大特点所在.

元人卢熊评赵孟頫书法云:“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时人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又回归到以二王为宗的传统上.而赵孟頫作为元代书法界的领袖,开创了一种返归魏晋的新典范,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影响了一个朝代,经历过南宋书坛萎靡流风后,出现了一派清新雅正、回归晋唐的气象.

二、赵孟頫“平正”书风取法品评

赵孟頫以二王为宗,广泛汲取晋、唐、宋诸家,从其个人书风看,行书取法大王较多,小楷取法小王较多,行书风格圆润遒健,端正华美,大多追求典雅、平正的境界,不刻意追求墨法及章法的变化,这就使得他的行书作品较之二王缺少了许多意趣.下面将赵书与二王书体中的用笔与结字及章法进行比较,就其问题列举一二.

(一)用笔

赵孟頫在书写时多用中锋,而古人称“侧笔取媚,钟王不传之秘”,中锋与侧锋相互结合使用,才能成为佳作,而调锋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绞转”是二王用笔的一个突出特点,指笔毫做弧线运动时,接触纸面的笔毫左右翻绞,并在翻转、皴擦时产生变化,使得笔画边缘有时光圆,有时毛涩,有时枯润,这是在赵孟頫书法作品中非常少见的.这种笔法使得字迹变化丰富,增加了趣味性,更加生动活泼.而在赵孟頫的作品中起伏顿挫已经不够明显了,更不用说这种扭动绞转之类.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赵字只是对起笔、转折处进行了强调,用笔方式相对简单.

(二)结字

赵孟頫的行书以平正为主,趋于均匀.二王书法强调欹侧,似奇而反正,是很含蓄的,初看都是正的,细看每个字都是“险绝”的.其大致可分为两类,如图1、图2.

其一,布白匀整.王羲之所书“隆”字将左侧部首大胆缩小,与右半边形成对比,将右侧上半部分赋予运动的态势与左侧部首呼应,神姿尽现.而赵所书“隆”字缺少大小区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大致均匀,给人以平淡的感觉,没有姿态和动感.

其二,重心中正.图中的“初”与“齐”二字,赵所书其重心皆在字的中心,而王羲之的“初”字将左侧部首向右上倾斜,右侧趋平,大胆地将左右两部分错落处理,使得整体重心偏左却不失重.而“齐”字通过对内部的压缩收紧,使疏密对比张弛有度,用撇捺的伸展平衡整个字势,妙趣横生.由此可见,赵孟頫在处理字的结体上过于保守.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评价其说:“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三)章法

观其行书,除结体平正外,行气以直线贯穿亦是一弊.王羲之《远宦帖》与赵孟頫《近来吴门帖》皆为草书,从全篇来看,《远宦帖》气充意随,虽非一榻而下,但点画错落有致,利用字组的变化,左右穿插,上下移动,字势起伏跌宕,摇曳多姿.首行墨饱厚重,第二行轻重跳跃,节奏感极强,三、四、五行尽皆不同,可谓“一字有一字之容,一行有一行之态”,极尽变化,反观赵孟頫《近来吴门帖》,虽字字灵活,但从整体上看还是显得单调平淡.

三、学习赵孟頫书法对我们的启示

“至如初学分布, 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 复归平正,初谓未及, 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话.观今人学二王,多注重其欹侧变化与生动性,学起来易轻率浮躁,浅薄而不知轻重.学习应先求“平正”,做到结字匀称,再务追“险绝”,做到纵横欹侧,达到“复归平正”,才得平中寓奇、妙和自然之态,若一味追求“平正”,就会陷入“状若算子”的困境.

清代刘熙载《艺概》称:“书宜平正,不宜欹侧.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④在书写时要找到字中的平衡点,单字在相互关联之后达到整体章法的统一,万不可笔笔精到,字字动人,但整篇布局平淡如水.

赵孟頫一生勤奋用功,传世作品不胜枚举,其写字速度之快“下笔神速如风雨”,且数量多,传说能“日书万字”.但不论字数多少均能细致对待,落笔如风,临写精准,一丝不苟,做到了心中有数,下笔如神.然临帖并不能盲目地以像为准,书法作为一门表达情感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艺术,通过动态空间的疏密安排、点画的快慢节奏变化达到精神的输出,在临摹的同时就介入了情感与观念.因此,不必过于刻意地追求字形上的准确,而是以一种因势生形的状态,在熟练掌握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达到一种得心应手、直抒胸臆的境界.同时,将稳定的笔法和即时的情绪融为一体会变得更有趣味.然而现如今多数的创作还只是停留在临习过后对所临字帖进行集字创作的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寓于自身情感和自然流畅的书写,文字内容与笔墨脱节,空有技法而无主题,书写已然成为一种排列组合的形式.因此,想要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还是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集古出新,循序渐进.

四、结语

赵孟頫提出师古晋唐,以拯救南宋末年萎靡的书坛,为元代甚至以后的书坛带来一片清新之风.“平正”是赵孟頫书法最大的特点,有其易入手的优点,故而也有其缺点.要融入欹侧动感,把握重心变化,用笔灵活多变,注意调锋的运用,章法上,多利用字组变化,疏密安排,左右摆动,于创作时融入自身情感,增强节奏韵律,注意浓淡干湿调整,达到神形统一的境界.

赵孟頫论文范文结:

适合赵孟頫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赵孟頫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