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雍正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雍正为何秘密立储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雍正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雍正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雍正为何秘密立储

选择接班人的关键,并不在于采用秘密抑或公开方式,而是如何防止有限的资源被消磨到无限的内耗之上,甚至最终危及大局.立贤且秘密建储,比嫡长子公开继承,成本小、风险低、收益大,更能有效实现维稳和可持续发展……

从切身体验出发的改革

雍正元年(1723 年)八月十七日,即位不久的雍正皇帝对接班人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秘密立储.

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宣布:“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顺治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康熙之前,历史上的帝位传承,即便有遗诏或传位诏书之类,皇帝的亲笔也绝非必备手续,往往是近臣,皇帝无非签字甚至仅仅加盖玉玺.直到雍正继位之后,传位诏书才由皇帝亲笔撰写,以防止“盗版”,并被作为制度性安排的重要内容.至于秘密立储,到关键时刻才公布,更是前无古人的一次制度创新.这就是清代秘密建储制度正式的开端.在这个制度下,接班人选已经确立,但却秘而不宣,而其最终揭晓的流程则又是公开宣告了的.

显然,这首先继承了康熙皇帝不再公开立储的原则经验:康熙两废太子后,就不再公开宣布接班人人选,以免父子相疑、兄弟相争.其次,也汲取了康熙皇帝在操作流程上的教训:康熙虽然秘密选择了接班人(以其英明这应是必然之举),却未设定非常时刻的自动发布程序,这一关系江山社稷的重大决定,自始至终只有其一人掌握,而在其弥留的“仓猝之间”,根本难以有效发布.

康熙在操作层面上的这一疏忽,是导致雍正即位合法性缺陷的关键:如果雍正是篡位者,则康熙的疏忽为篡位者提供了机会;如果雍正并非篡位者,则康熙的疏忽导致本来堂皇正大的事变得鬼鬼祟祟.历史再度验证了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雍正即位是否“正”,他都必须弥补上这个令他困扰终身的缺憾,那就是在继承康熙秘密建储原则的同时,确定并公开宣布建储方式,尤其是非常时期接班人信息发布的预案.

雍正对操作细节的担心,依然存在.为保万全,除了将接班人的名字密封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之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这一细节,是其子乾隆皇帝72 岁时(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在回顾总结接班人制度时所谈及,被记载在《乾隆实录》中.这样的双保险,就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传位诏书都能被不折不扣地传达.

嫡长子继位之殇

从周朝开始,中国的皇位(王位)继承,乃至民间的代际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表述,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在这种继承制度之前,“父死子继”之外还有“兄终弟及”.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兄终弟及”是远古历史上诸多动乱的根源,“周人改制最大者”就是“立子立嫡之制”,“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自是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殷周制度论》)

嫡长子皇位继承,有两个原则,一是嫡长子优先,二是公开立储.这个制度,将皇子之外的人排除在了继承范围之外,基本杜绝了来自其他血缘关系的竞争.但是,皇子之间的竞争激烈度并未能消减.虽然很少有人挑战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但是,“嫡长子”毕竟仍然是相对的,通过改动排队人的数量,完全可以造成“后来居上”,而“插队加塞”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将排在前面的候选人从政治上打倒,甚至从肉体上予以消灭.

面对最高权力的巨大诱惑,朝堂之上的大臣朋党,后宫之中的妃嫔宦官外戚等,各有山头,各有所拥戴的皇子,各种利益集团自然便展开了博弈甚至厮杀,步步惊心.纵观“二十四史”,围绕接班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历代政权都因此而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围绕“国本”的争斗恰恰成为“国本”被放血的巨大伤口.而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也因为权力的分享,变得诡异起来.

公开册立储君的意义,首先是通过明确接班人,巩固“国本”.其次,也是要给予接班人“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能力,更在实践中塑造威望、培养团队,因此,储君一般都被赋予协理政务、监国、抚军等权力,尤其在皇帝出巡或亲征的时候,太子往往成为“代理皇帝”,主持的日常工作.

但是,自秦始皇以来,中国的最高权力向来就是“排他性独占”的,对这种权力的任何分享,即便是接班人“实习”性质的分享,也可能成为不安定的因素.出现了实质上的两个核心,原先的权力平衡自然受到影响.大多数朝代,这种父子之间的争权并不严重,作为接班人的儿子一般谨小慎微,慢慢熬过“实习”期,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激烈的对抗.比如汉武帝就受惑于宠臣江充,怀疑太子刘据与生母卫皇后合谋害己,父子相疑之下,反而真的逼反了太子,发生激烈内战,并最后以皇后和太子双双自杀而告终,武帝事后虽悔悟,但这个刺激太过于深刻,以至于他在病危前册立8 岁的刘弗陵为太子时,先将其生母“钩弋夫人”赐死,创下了因权灭亲的极端典范.

立嫡立贤之困

公开立储的嫡长子继承制,究竟有哪些问题?

这个制度的先天瑕疵,就是接班人的标准不是德能勤绩,而是生母的地位与出生的先后顺序.王国维对此有中肯的分析:“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蔽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挈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殷周制度论》)

这就是说,立贤虽然看上去不错,但标准是弹性的,难以把握,容易激发争斗;立嫡的标准是固定的,虽然机械,但便于操作,利于维稳.各有利弊,权衡之下,立嫡更胜一筹,并且便于成为后代的操作标准.

然而,最高权力的无限影响力,将权力传承中的任何瑕疵,都进行了巨量的放大,立嫡不立贤的弊端,也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汉武帝、晋武帝、隋文帝、唐高祖、明太祖等,都因此或选择了庸人(如晋惠帝)、或选择了恶人(如隋炀帝),造成政局波动,甚至引发政变(如唐初的玄武门之变)乃至大规模内战(如明初的靖难之役),祸国殃民.

而一旦公开立储后,皇帝出于种种原因试图更换接班人,其成本往往十分高昂,伤筋动骨.唐太宗李世民就因此饱尝苦恼,甚至因难以抉择而挥刀自刎,幸被大臣们及时拦阻.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康熙皇帝.

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入关之前,基本实行的是“汗位推举制”,保持了相当的军事制,八旗旗主享有很大的发言权.到康熙时,他有感于皇位更替时宗室干政、大权旁落,遂在康熙十四年(1675 年)师法中原传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并预定接班人、册立太子.这实际上剥夺了八旗旗主参与确定接班人的大权,加强了皇权,建立了一个领袖、一个核心,在立国之初有效地减少了围绕接班人的权力争斗.

康熙两废太子,原因之一是皇子们的争夺.他虽然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清初百废待举,其儿子们又皆非碌碌之辈,各有用武之地,也各有势力范围.康熙本想培养一批贤王,将来可以辅佐太子,避免出现明朝那样试图强干弱枝却造成干枝都弱的悲剧.但是,权力的极大诱惑及腐蚀性,令这种“集体领导”变成了“集体临时工”,有功则揽,有过则诿,众皇子见太子无能,难免生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觊觎之心,这严重阻碍了太子发挥“第二核心”的领导作用.在恶性循环之下,太子进退失据,不断犯错,终于导致被废.

此外,康熙废太子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本人与太子也发生了权力上的摩擦,加上其他皇子的煽风点火、或者落井下石,导致父子相疑.经历了接班人问题上的一连串打击,康熙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两条原则“立嫡不立贤”、“公开建储”都产生了怀疑.

从康熙的行动来看,他已经开始尝试“秘密立储”了.而且,在第二次废除太子之后,他始终对此沉默,这完全可以理解为他已经准备了在关键时刻公布接班人的方式,比如密诏,但是,对保密尺度的过度掌握,令康熙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失控了,这给雍正的继位合法性蒙上了浓重的疑云.

康熙在操作层面上的瑕疵,被雍正立即弥补上了.雍正的“西暖阁讲话”,标志着秘密建储制的成熟与应用.此时(1723 年),离八旗入关(1644 年)仅仅79 年,大清王朝依然被朱元璋“胡人自古无百年运”的预言而深深困扰着,正在努力探索如何突破这一百年宿命的方式.

7 年之后,雍正在驳斥一些官员对秘密建储的怀疑时,这样说:“凡一州县之官,必欲得其人以治之,况储贰关系宗社苍生而可易言建立乎?设建之不得其人,则必招天下后世以付托非人之议;建不得人而更易之,又起奸逆狂瞽以轻动国本之讥;乃慎重详审不早建储,又致陆生楠辈有无本之国之谤.”

这段话说明了秘密建储的几个优点:一、不对外公布,可以慎重且从容选择接班人;二、发现人选不妥,可以随时“更易之”,无非换张诏书而已,不会影响政局,成本和风险几乎为零;三、“国本”依然得到保障,仓猝之间不会导致国家无主.

经由这一制度接班的第一个皇帝,就是乾隆.乾隆对这一制度推崇备至,认为它解决了“不可不建储,而尤不可显立储”的难题,“最为良法美意”.“虽未有明诏立储,实与立储无异,但不似往代覆辙之务虚名而受实祸.”他继承了这一制度,将其作为国家大法,并解释说:“朕非不立储,特不肯效立储之虚名,俾众人有所窥伺,致父子之间有责善则离之不祥尔.”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下旨:“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

自此,直到清亡,这一秘密建储制度,成为大清王朝最高权力更替的国策.

建设性的候选人竞争

与之前历朝历代相比,大清王朝的君主们,在勤政方面,无疑都是相对优秀的.这除了他们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始终有一种临渊履冰的危机感之外,在接班人选择阶段的优胜劣汰,无疑也起到了相当大的“鲶鱼效应”.

在接班人明确的情况下,政治阵营目标壁垒分明:接班人的利益最大化就是维稳、不出问题,这导致了接班人的行为准则是“不作为”,韬光养晦.但是,韬光养晦久了,接班人即便原先还是有些本事的,也往往过了保质期,真的就成了草包和废物.而竞争者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先将接班人打倒,这导致了他们的行为准则是“先破坏、再建设”,甚至“只破坏、不建设”,这样的竞争是恶性的,其对政权根基的冲刷力很强.中国历史上,接班人几乎成为一种伤亡率极高的“职业”,就是因为其本身往往并非松柏之材,却不得不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

推行秘密建储制度后,接班人不再明确,阵营也就模糊了.每一个成年的皇子,其名字都有可能被写在“正大光明”牌匾后的锦匣中,因此,在竞争的过程中,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纯粹破坏的就少,而是更多致力于建设,这样才能更有机会成为接班人.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这样的权力竞争秩序,无疑是良性得多了.

而对于现任的最高统治者来说,秘密立储可以让他避免过早对接班人的问题表态,得以有效避免或减弱体制内不同利益集团的争斗,他也可以长期观察每一个候选人,甚至凝聚所有候选人的力量并投放到国家和政权的建设上、而非内耗上.

至于公开与秘密两种方式,哪种更为符合政治道德,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只要接班人的产生机制依然是“娘胎”决定,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只是时机和手段的区别而已,与其它无关.

政治是讲究实际的.只要“权力无限大”这个前提依然存在,选择接班人的关键,就并不在于采用秘密抑或公开方式,而是如何防止有限的体制内资源被消磨到无限的内耗之上,甚至最终危及政局和政权.立贤且秘密建储,这种看似弹性的暗箱操作,相比刚性的嫡长子公开继承,成本小、风险低、收益大,更能有效实现维稳和可持续发展.清王朝能突破“胡人自古无百年运”的宿命,维持长达268 年,不能说与这一制度上的更新毫无关系……

雍正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雍正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雍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相关雍正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雍正继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