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护理进展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研究进展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研究进展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护理进展

  【摘 要】自体动静脉内瘘(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但反复穿刺内瘘血管会损伤血管壁完整性,并可能引起血管狭窄,甚至形成血栓、动脉瘤.正确使用、护理动静脉内瘘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穿刺时机、穿刺方法、穿刺针的选择、穿刺方向、穿刺间距、针尖斜面、压迫止血等方面对F护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F使用、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穿刺;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8.14.009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方法,而稳定、通畅的血管通路则可确保MHD治疗顺利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 venous fistula,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建的血管通路,具有寿命长、使用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2006年,肾脏病临床实践(KDOQI)指南提出“自体动静脉内瘘第一”的观点,报道显示,F使用率可达91%,欧洲国家F使用率达70%~85%[1].而2010年我国也建议将F作为建立血管通路的第一选择.但F无法终身使用,每隔一段时间便需进行更换,反复穿刺会损伤血管壁,可能引起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有效护理可延长F使用寿命,减少穿刺次数.现将穿刺时机、穿刺方法、穿刺针的选择、穿刺方向、穿刺间距、针尖斜面、压迫止血等方面内瘘穿刺现状综述如下.

  1穿刺时机

  有关内瘘穿刺时机,国际暂无统一标准.2006年KDOQI指南提出:血管边界清晰,瘘管血流量>600 ml/min,皮下深度<6 mm,动脉化的静脉血管直径>6 mm,瘘管才能使用.2014年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提出,瘘管血流量>500 ml/min,皮下深度<6 mm,动脉化的静脉血管直径>5 mm,内瘘方可使用.研究指出,术后0~14 d穿刺的内瘘失功风险是手术14 d以后穿刺的3.1倍,首次穿刺时间在术后1个月内,内瘘不成熟风险为94%,且术后首次穿刺时间越短,则内瘘不成熟风险越高[2-3].

  2穿刺方法

  绳梯法、区域法、扣眼法是临床常用F穿刺方法.区域法为最早的F穿刺方法,易损伤血管壁,引起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绳梯法可有效保护内瘘血管,但对内瘘血管长度有一定要求,限制了绳梯法的使用.扣眼法最早由Twardowski提出,后来Kronung将这种穿刺技术命名为“扣眼穿刺法”[4].扣眼法在欧美国家已得到广泛认可,而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临床应用较少.研究指出,与绳梯法相比,扣眼法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缩短止血时间,减少闭塞、动脉瘤形成,且穿刺成功率高[5].扣眼法需先建立内瘘隧道,再用钝针穿刺.内瘘隧道的建立关键在于“三同”,即相同的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故扣眼的建立多由一名护士独立完成.而我国血透室护理人员对扣眼隧道建立技术掌握尚不熟练,多无法做到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相同[6].因此,需寻找一种简便有效地隧道成形术,以促进扣眼法推广应用.国外研究发现,扣眼穿刺时间与感染发生有重要关系,感染前穿刺点边缘出现隆起,由于由隧道入口、隆起中心区域呈凹陷状,进而影响消毒,导致结痂无法去除,增加感染风险[7].有研究将扣眼法与绳梯法联合起来进行穿刺,发现血管狭窄、穿刺口渗血等并发症明显减少[8].

  3穿刺针

  钝针、锐针、套管针为临床常用的内瘘穿刺针,其中锐针使用最广泛,但锐针质地坚硬,会形成金属刺激,进而损伤动静脉内瘘,长期使用锐针穿刺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石梅等[9]研究发现,与传统钢针相比,套管针应用于长期内瘘穿刺,可减少血肿、针眼处渗血,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套管针生物相容性良好,柔韧性较佳,不易损伤血管壁,且能随血管形状弯曲,可减少套管脱出或渗液发生率.在内瘘隧道建立过程中,易出现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误差,无法形成有效地内瘘隧道.使用“图钉”有助于内瘘隧道的建立,但花费较高,会增加患者负担,而套管针可加快隧道形成,时间约为10 d.但使用套管针是否会增加感染风险,如何防止血液回流及血栓形成,以及放置10 d是否会增加感染的机会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针尖斜面、穿刺间距、方向

  (1)针尖斜面.KDOQI指南建议以25°穿刺F,刺入血管后,斜面向上进针,再将针翻转,使斜面向下进针,至所需深度,将针翻转,斜面向上固定.针尖斜面向下进针会减小皮肤与针的接触面积,降低穿刺部位压力及针所面对的阻力,加快进针,有利于减轻疼痛.严贺等[10]研究认为,针尖斜面向下顺血流方向穿刺F,能减轻血管壁损伤及穿刺疼痛,保护内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血管下壁有组织、骨骼、肌肉等托垫,可减少血管阻塞、狭窄.(2)穿刺间距.临床多认为F穿刺距离应>8 cm,有利于降低再循环率.当F内血流量>600 ml/min时,穿刺针距离>4 cm不会引起再循环,而F内血流量<600 ml/min时,穿刺针距离越远,再循环率越低,穿刺针距离>10 cm时,无再循环发生[11].(3)穿刺方向.一般认为,于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能增加血流量,降低再循环率,促进充分透析.顺血流方向穿刺可减少动脉血、血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原因在于因针尖斜面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可减小血流对血管壁冲击力,避免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12].此外,刘燕等[13]研究发现,与离心式穿刺相比,顺心式穿刺便于护理人员掌握进针角度及深度,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皮下血肿发生.

  5压迫止血

  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需仔细观察肢体是否存在肿胀、渗血及指端有无麻木、苍白等缺血症状.透析后,正确压迫止血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压迫止血方法选择不当会损伤血管内膜,引起F血流量降低,甚至出现血管内膜增生,造成内瘘狭窄、闭塞.研究发现,与纱布块止血压脉带相比,纱布滚指套止血带可减少皮下血肿、内瘘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14].卢丹等[15]研究报道显示,与弹力绷带加纱布块环扎压迫止血相比,采用压力止血贴局部压迫法止血,可缩短止血时间,减少皮下血肿、渗血,提高患者舒适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6感染预防

  F感染会加重终末期肾病患者病情,影响治疗效果,降低其生活质量.徐丽云等[16]研究发现,钝针扣眼穿刺隧道可能会带入细菌引发感染,穿刺口污染也可能引发感染.改良穿刺方法、严格消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降低内瘘感染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预防内瘘感染关键在于按流程操作,透析前先用肥皂清洁内瘘区域皮肤,然后用聚乙烯吡啶酮碘消毒液对扣眼穿刺点部位消毒;去痂时,先软化血痂,用专业切割工具去除扣眼穿刺点部位血痂.

  7小结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高血压、糖尿病所致终末期肾病的患病人群不断扩大,血液加之受血管钙化、微血管病变等影响,导致内瘘建立、穿刺、护理的难度提高.而国内血液透析患者多无提前建立内瘘的概念,多数患者就诊时需行紧急透析,内瘘成形术与深静脉置管同时进行,若无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将影响内瘘使用寿命.而F穿刺的护理有利于延长内瘘使用寿命,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增加F血流量,促进充分透析.

研究进展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研究进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研究进展方面论文范文。

1、论文进展

2、学位论文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