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四个向度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此文是一篇逻辑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四个向度

摘 要: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内涵的不同理解,学界以生产逻辑批判资本逻辑的方案也不尽相同,这是当前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深化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文章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六重复合含义的界定出发,确立起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四个向度,即所有制批判、社会危机批判、历史性质批判和伦理性质批判.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资本逻辑;批判向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1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050-04

近年来,资本逻辑批判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乃至整个理论界的一项研究热点.广大学者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资本逻辑进行反思与批判.批判现实性的资本逻辑——物化的逻辑,前提是确立一种与之相对立的理想性的逻辑——人化的逻辑.对于这种人化的逻辑,学者们分别用“生产逻辑”、“生命逻辑”、“生存逻辑”、“生活逻辑”、“劳动逻辑”、“人文诉求”、“政治正义”等等来予以标识.①其中,“生产逻辑”作为话语标志的接受程度较大.不过,目前学者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的界定还较为模糊,甚至尚缺乏认真梳理、归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复合内涵的自觉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资本逻辑批判的深入进行.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就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涵义界定开始.

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涵义界定

近来学界对于“生产逻辑”范畴的运用日渐普及,有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双重逻辑:‘人类学’意义上的一般物质生产逻辑,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时期的资本逻辑……前资本主义社会用物质生产逻辑来加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逻辑只有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说明.”[1]我们沿着此种生产逻辑概念的思路,但是下面将根据自己对马克思著作的理解,以“据以批判资本逻辑的预设标准”[2]作为生产逻辑的理论硬核,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的涵义.

其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作为全新的哲学解释原则.这是生产逻辑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写到:“我们的出发点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3]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使用“理性”解释世界历史,马克思则将“生产”提升到解释原则的高度.

其二,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作为贯穿所有社会形态的生产一般要素.《资本论》总结了一般物质生产过程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4]《1857-58年经济学手稿》又指出:“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把某些共同点提出来”.[5]

其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特指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的生产一般.为了反驳资本逻辑的永恒性神话,马克思常引自然经济为例来说明商品货币关系的后生性质.如《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将同一劳动分裂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但“一切文明民族历史初期都有过的劳动形式”和“更切近的例子即农村家长制生产”[7]就是对资本逻辑天然合理命题的证伪.

其四,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对生产一般的成熟呈现.这是对上述第一、第二——三项内涵得以产生的根源的揭示.首先,只有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自在世界才实现了彻底的实践化,从而“生产”才能作为新世界观的解释原则而产生;其次,“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8]

其五,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特指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产品经济生产.如《资本论》写到:“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9]这种意义上的生产逻辑同样是批判资本逻辑的标准,其与上述第三项涵义的不同在于:后者是向“前”寻找资本逻辑的异质逻辑,前者是向“后”预测资本逻辑的异质逻辑.

其六,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维度的批判标准.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其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马克思据以全面批判资本逻辑的预设标准、本体论承诺.上述涵义一至五,侧重于本体论承诺的科学维度、存在论维度;而生产逻辑同时还兼有本体论承诺的伦理维度、价值论维度.如《资本论》认为,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要使大量人口能够……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10]

上述六层含义是内在相通的.“生产逻辑”是历史唯物主义据以批判“资本逻辑”的复合标准的统一,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范畴,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范畴.接下来我们再简要界定一下资本逻辑.《资本论》对于资本的定义要点有三:资本是仅属于现代社会的特定经济形式;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掩藏在物的关系背后的人的关系.这三重要点,构成了学界界定资本逻辑的基本框架.相较生产逻辑而言,学界关于资本逻辑的界定总体一致,即将其理解为现代社会中,在资本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冲动统摄下,物格代格进行盲目运动的机制的总和.

二、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所有制批判

我们划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目的在于揭示马克思批判活动的本质结构,进而自觉以生产逻辑为标准批判资本逻辑.在学界既有的讨论中,以“生命逻辑”、“生存逻辑”、“生活逻辑”等等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资本逻辑的做法,容易将批判活动导向单纯人本主义的向度.这是因为,“生命”、“生存”、“生活”范畴及其思维方式,都是“青年黑格尔派——法兰克福学派”化的,是从“自我”出发而展开的思辨式批判,都无法切中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实质,反倒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坚定地主张以“生产逻辑”而不是其他逻辑作为本体论承诺,来批判资本逻辑.也正是在生产逻辑作为科学逻辑与人道逻辑的统一范畴的层面,我们主张将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区划为四个基本向度,即所有制批判、社会危机批判、历史性质批判和伦理性质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所有制批判.我们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以人的独立性为划分标准)思想出发,将生产逻辑把握为贯通前资本主义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共产主义产品经济的一般逻辑.在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所有制规定的过程中,这种一般逻辑又不断具体化,进而从各个历史阶段的所有制特点出发,展开了对资本逻辑所有制结构“天生合理、永恒存在”的国民经济学神话的批判.

一是以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逻辑所有制规定的历史考察,来证伪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规定的“天生合理性”.在国民经济学当中,资本的个人私有制逻辑乃是一个来自上古的铁律,如李嘉图谈到:“在亚当·斯密所说的那种早期状态中……猎人们自己可能制造并积累一些资本”[11].可见,“资本私有”这一现代社会的所有制规定,被斯密、李嘉图上溯到了原始社会.马克思则通过深入的历史考察表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以及“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12]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从而在时间的“过去”维度上粉碎了资本逻辑的所有制神话.

二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所有制规定的当下变动考察,来证伪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规定的“坚实结晶体”幻想.《资本论》在援引美国副总统威德的话——“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会提到日程上来”[13]之后指出:“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4]在资本所有制变化当中,马克思高度重视股份制的出现,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15]这就在时间的“现在”维度上粉碎了资本逻辑的所有制神话.

三是以对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逻辑所有制规定的科学预测,来反驳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规定的“永恒存在性”.庸俗经济学把资本所有制终极化,如萨伊杜撰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的“三位一体”公式,并认为其达到了所有制及相应分配方式的最完美状态.[16]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17]这又在时间的“未来”维度上反击了资本逻辑的所有制神话.

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社会危机批判

如果说上述所有制批判针对的是资本逻辑的“病根”,那么社会危机批判针对的就是资本逻辑的“病症”.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18]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

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具有社会总危机的性质,这一点在马克思身后表现得愈加明显,从而证明了马克思学说巨大的科学预见性.正如第四国际理论家曼德尔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危机,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整个的社会危机——那就是在整个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所行的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的衰落.”[19]社会危机的日常表现是人际关系的全面物化,对此马克思揭示到:“人和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的‘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0]社会危机的极端表现则是使人类陷入几近灭顶之灾的两次世界大战——大战的本质,正是资本为争夺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而展开的军事斗争.在当代,生态危机又成为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系列社会危机中的最重一环.在19世纪,恩格斯就曾严肃地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21]然而,资本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盲目运动,根本无视其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人类与自然界正处于一种冲突之中”,这“根源于20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2].

从资本逻辑的狭隘目标本身出发,不仅无从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系列危机,反而将把人类进一步拖入危险的境地.在以生产逻辑来批判资本逻辑造成社会危机方面,必须将具有社会危机批判功能的生产逻辑限定在对资本逻辑的扬弃方面.结合马克思的理论创制、20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借鉴经济体制的实践,我们可以把这一生产逻辑的基本特点概括为社会宏观调节机制的引入.

四、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历史性质批判

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对立,在历史观的层面上表现得最为直接.生产逻辑自觉到生产方式历史变更的实证性与必然性,而资本逻辑则本能地将其生产方式夸大为不证自明的和永恒存在的.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一定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说成是一般的、永恒的形式”[23].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历史性质批判.

对于资本逻辑这种过渡性的特殊生产逻辑,马克思从人类文明史的宏观尺度出发,给予了其客观、辩证的历史评价.一方面,资本逻辑的诞生使得以往一切世代的生产逻辑特殊形态相形见绌,“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24].资本逻辑超越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封闭性、守旧性、简单再生产模式,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丰富和个人独立性的增强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其所有制规定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周期性的经济—社会危机,从而不断地走向自我瓦解、自我否定.当然,这种瓦解和否定过程,在现实历史中并不是表现为经典作家设想的暴力革命,而是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在面临生存困境时所作出的自我调整.而调整作为一种量变,蕴含着质变的种子.所以就历史大尺度来看,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毫无疑问将战胜巴斯夏——福山所鼓吹的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神话.

五、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伦理性质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持唯科学主义理解的论者,贬低马克思进行资本逻辑伦理性批判的思想维度,否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理论与《资本论》文献群之间的内在关联.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工人与其劳动活动、工人与其劳动产品、工人与其类本质、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四重异化处境.从理论渊源的角度看,这诚然是受费尔巴哈人本学影响的产物;然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角度看,这又是新世界观不可或缺的支撑点之一.事实上,马克思从新世界观形成一直到《资本论》创作时期,始终是以带有价值性维度的生产逻辑作为理想预设,来揭露资本逻辑所造成的异化现象的.《资本论》拓展和深化了《1844年手稿》对资本逻辑的伦理性质批判,这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工人的活劳动与劳动条件相异化;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同工人相异化;劳动创造的资本表现为异化的社会权力,劳动异化发展成为全面异化;异化劳动必然导致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25]《资本论》的异化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展开人道主义诘难的最直观形式.

上述对资本逻辑的伦理特质批判,侧重于从个人(“小我”)生存境遇的层面来展开.作为衡量人类发展大尺度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还具有揭露资本逻辑造成人类(“大我”)异化境遇的思想功能.资本逻辑对“大我”造成的伦理效应是迄今最令人惊异的二律背反.它既创造了以往生产逻辑所无可比拟的先进文明,又引发了以往生产逻辑所无力酿就的战争浩劫;既形成了一套人类改造自然的高效机制,又不断加剧着资源与生态的危机;既创造出使人类有望摆脱动物式生存的社会财富,又积累着两极分化与精神变异;既创造了在星球碰撞之类的灾难来临之前,人类向地球以外的空间迁居以保持种族延续的可能性,又制造了未等自然毁灭来临,人类就自行毁灭的大危机.在资本逻辑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消费主义者取“如鱼得水”的陶醉姿态是极其危险的,因为逐渐升温的水池最后会将浑然不觉的游鱼毁灭.所以,自觉地去面对这一系列深刻的二律背反,制资本逻辑之命而用之,首先就需要人类走出资本逻辑天然合理的物化意识.

逻辑论文范文结:

关于逻辑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逻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