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城市民俗中的现代焦虑老成都九条巷考察有关论文范文

这篇焦虑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城市民俗中的现代焦虑老成都九条巷考察

摘 要:本文以“老成都九条巷”为例,阐述作为媒介的民俗,在城市中成为从人的心理概念到“城市”生活方式所需实体的建构过程.人的城市生活既给人“焦虑”,又促使人在焦虑中寻求一个供以凭寄的“太虚幻境”.现代城市生产并生活于这样的概念之中.

关键词:现代城市;民俗;焦虑感;空间

作者简介:朱海琳(1994-),女,汉族,云南个旧人,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 中图分类号] :K89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3-172-02

“老成都九条巷”民俗博物馆位于成都市中心,被设计者称作成都的“第三张名片”.但开巷至今十数年,始终处于矛盾与调试过程中,这一变化过程,以及不断尝试变化的对象值得关注.区别于锦里、宽窄巷子,从空间结构到民俗构建,九条巷都有独特性.本文通过考察九条巷民俗博物馆,反思现代都市中“人”之焦虑.

作为集中呈现民俗的整体空间,九条巷如今的结构,如何被设计者借助地方历史记忆,打造成“成都历史文化旅游新地标”的?现代都市空间中,民俗何在?人如何进入民俗,如何接受民俗?

一、空间本身

现今九条巷所处的空间,是修缮移动的结果.经实地考察,如今九条巷位于成都市区天府广场东,总府路北29 号.砖红色建筑外墙的蓝色牌坊上题名“春熙坊”,其下并列数条纵深的巷子,全长均约300 米.穿过巷子即华兴街,对面是成都著名的锦江剧院.春熙坊东侧是新建后的劝业场,位置也有所变迁.

历史上九条巷的位置在多次修建中有所变动.据《成都街巷志》[1] 载,最早南宋淳熙四年(1177 年)记录了成都街道数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城区街道铺设石板.周询《芙蓉话旧录》记载:“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路、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其余多不及二丈.”[2] 可见,当时总府路已是一条宽阔街道.民国1924 年,杨森主持整治成都街道并拓宽整修.拓宽东大街,新修春熙路.春熙路是成都最早的新式街道,连接清代最繁华的东大街和商业场.参照光绪年间《四川省城街道舆图》,华兴街和总府路之间只有两条短巷子.民国绘制的《成都市街道详图》由东往西依次是悦来场、商业场、新集场、昌福馆.

1907 年,新派企业家樊孔周主持修建商业场,以促进本地工商业发展.此前这里是被烧毁的尼姑庵普准堂和旧民房.1909 年4 月22 日建成开业.由于外来的货物销量远远超过本土,1910 年更名为商业场,不再以劝助本地工商为目的,外地商户均可经营,包括百货、川菜、西点餐厅、茶馆、川剧等,交易总额大幅上涨.商业场是成都市最早配备公共电灯的场所,曾位居清末天津、汉口之后全国第三大综合性商贸娱乐商场.

最初建成的商业场为一楼一底的青瓦房,东边是悦来旅馆,毁于1917 年火灾.重建后,悦来旅馆更名为悦来场.商业场西侧增修新集场,中间商业场底层有小街相连,上有天桥相接,“走马转阁楼”的立体格局就此形成.1933 年遭遇火灾.后再次重建,商业场中部拓开9 米宽的街道.1981年全国地名普查,悦来场更名为悦来场巷,现已消失;新集场更名为新集场巷,原址今仅存西面院落,即如今春熙坊东侧“劝业场”的牌坊下的巷子.1984 年商业场全面改建两年再重新开街,中间街道拓宽为10 米.

昌福馆街被称为20 世纪成都的思想文化中心也是今天九条巷的具体位置.1904 年樊孔周“昌福印刷公司”搬迁至此,因而得名,原本的半截小巷由此向北打通,连接华兴街和总府街.当时的华阳书报流通处、师亮随刊处、宜园茶园、昌宜大戏院等都聚集于此.民国时期,昌福馆街成为“银匠一条街”,除40 多家银匠铺外,还有玉石珠宝及化妆品店,中日战争爆发后逐渐萧条.建国后,该街被改造为“东风副食品商场”,改革开放后为“东风商场”,有国发珠宝、原西武百货等.

可以看出,如今九条巷相较于商业场最初修建的位置偏西.2008 年起,九条巷开始打造.2013 年9 月,“春熙坊——唐宋美食街”开街.2014 年10 月,“春熙坊老成都三条巷”开巷,即招财巷、进宝巷、淘宝巷.大致同期,“老成都客栈”开业.

笔者于2016 年秋对九条巷进行考察.整栋建筑内部分为七层,地下一层,地上六层.负一层是“老成都三条巷”(下三条巷);一层是唐宋美食街;二层是上三条巷:吉祥巷、如意巷、富贵巷,目前尚未开业;三层是鹊桥巷;四、五层是老成都客栈巷;六层是玉兰民俗博物馆.

负一层于2014 年修缮开张,公共空间的布置和设施较为精美完善.以车轿、妆镜台、各种民族乐器及陶俑等细节精美、错落有致的物件营造民俗风情,呈现老成都的“古董巷子文化”,商铺经营以玉器古玩为主,亦有茶馆每晚演出.

第一层美食街于2013 年开街.巷子中部设置春熙戏台,街巷整体青砖灰瓦,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张挂红灯笼,设长坂石凳,有古旧门窗及传统建筑构件,是传统商业古街风貌.第二层目前未开业,无序堆放着半旧家具建材.

第三层至第五层经营客栈.从公共空间到房间内的布置皆透着古色古香.走廊空间狭窄昏暗,轩窗半敞,几案铺了桌旗,茶碗置于其上;香枕卧榻边,信手放下一支五成新的古铜色烟;镇纸拂过的宣纸上,是透过日光偏晒的墨迹.亦有门边手持灯笼的陶俑、木门上的彩绘、过道旁的盆景、水缸边吃水的陶鸭……举目皆画,仿佛把想象中一座小城生活的“老旧”痕迹再现出来.四层和五层的客房内部色调雅致俏丽,以彩色砂纸包裹台灯,灯光幽微,与外部装饰元素相和.

从公共空间到独立房间的陈设,颇有民俗博物馆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设计打破了玻璃窗、陈列台与观众之间形成的“墙”,人们可以自由参与其间生活.每幅画框的布景兼具主题与构图,赏心悦目.烟杆、茶具、花瓶、文房四宝、绿植、水培……目光移动方寸都会有什物跳入眼眶.六层是玉兰民俗博物馆,是以经营者何玉兰为名的私人博物馆.

从商业场到九条巷,其职能及象征意义也在发生变化.从前既是成都熙熙攘攘的十里洋场,也是西南地区文化思潮争流的中心之一.直至九条巷民俗博物馆,将民俗寄于小吃、古玩、戏剧等什物之中.如果将民俗看作生活,那么对于商业场来说,由人带入并且流动的经济交易便是其实体,供人们追逐新奇的商品与思想.然而随着城市生活区域的扩大,街道拓宽,九条巷也不再具有商业场集中贸易的优势.民俗文化则将已经在他处生长的文化搬演过来,投掷到商品经济中.九条巷内商品经济的流动依然存在,但却必须高度依赖于被投掷入的民俗文化元素.

二、人与空间

在都市生活中,民俗文化在九条巷的空间中被搬演.成都既有由主持开发的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等民俗文化作品,又存在与上述案例不同的九条巷,是个人面对由主导城市改变的洪流进行的主动性试验——通过博物馆的形式,使“人”通过民俗进入城市生活.

该作品的设计者,九条巷的经营者何玉兰女士拥有丰富的时尚艺术、商城销售经历.在2013 年华西都市报的采访中她谈到春熙坊:“我就是想让美食、文化、艺术联姻,把传统和时尚有机融合,在总府路打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文化作品.”为此她还专门邀请川剧艺术家每天在春熙坊演出.

通过街巷命名和馆内陈设,设计者打造了一个民俗博物馆.就名称而言,多次修建均没有出现“九条”.如今上下七层,每层各三条,总计不止九条,而“九”也可为虚指.九条巷的命名委实巧妙,对于设计者、传播者及接受者来说都十分便利.作为潜在的成都旅游名片,九条巷的命名有怀旧味道,可以被解读为历史悠久且保存至今的老巷子,在此认知基础上进行再解读,使名称符号在地化,逐渐被广为接受.内部九条巷子的独立名称易于记忆,传播便利,并且趋合世人求取福贵吉利的心理.

设计者自身通过“老成都”的外部表象建构出关于成都的认识与想象,展现在接受者面前的,是设计者建构想象的过程.设计者在空间中完成了一次自我对“老成都”的建构,是回向内心的怀乡情结,并给予有所祈求者提供一个空间,供其进行自我怀乡或再建构.

对进入其中的人来说,由商业场的旧迹拼贴而成的九条巷,是老成都吗?“老”并非意味着历史意义上的“过去”,而是基于自我感受与认知的概念选择结果,是状态.假使九条巷成功呈现老成都的样子,这一被建构的形象存在都市中,与都市空间如何关联?不同于进入都市空间的精神感受,九条巷是否是“乌托邦”的寄托?建构一个可供短暂生活的乌托邦,我们在某个时间选择进入体验.

三、共同记忆与民俗变形

九条巷空间成为城市中的“太虚幻境”,神游太虚,表象的拼贴可以有千般变化.从城市来看,被拼贴出的老成都幻境成为都市的重要元素之一,城市通过制造名片为他者铭记.城中之人通过城中幻境拥有别具一格的体验,九条巷就是一个可供凭寄的现实存在,人们在这此完成自我的怀乡过程.

城市将人置于关系密切且相互陌生的空间中,对于九条巷空间,形形色色的人进入其中,找寻或印证各自不同的印记.记忆并不全然来源于生活事实,未曾经历过的事物也可能成为自我记忆的一部分.进入太虚,人们短暂逃避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焦虑、不安、陌生、恐惧等情愫.城市已然成为现代世界文明在地荣耀的体现方式之一.城市区隔相异的生活方式,高度一致的城市生活下却诞生了更多未知,焦虑感正来源于此.现代的焦虑让我们急于抓住自以为的诸般线索,一叶障目,如盲人摸象般体验一座城市.急于加入对一事物的群体认同,如老成都的概念,使个人记忆聚合,从中转化为共同记忆,成为能够被承接的记忆实体.

九条巷较好地将民俗博物馆与商业结合起来,将民俗文化放在活的、可参与的整体中.但目前是未完成的作品,夹杂着经营困境.没有精神象征性指引性的民俗元素被投掷到商业经济中,犹如尸体的残骸.民俗依附的表现形式亦被现代学科分类专门化生产,加之资本注入专门机构,如剧院、博物馆、电影院等,将“民俗”蚕食、瓜分殆尽,由此营建的民俗概念仅仅是现代城市人的产物,但同时亦成为伴随城市人生活的一部分.

焦虑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焦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焦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