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相关论文范文 和《商雒鼎铭》探究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探究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商雒鼎铭》探究

摘 要:《商雒鼎铭》系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欧阳修从刘敞处得见.因得之于商州上洛郡,故依此命名之;后郭沫若依铭文所现“下鄀”二字,又命名为《鄀公缄鼎》.通过对铭文内容的考释,该鼎制作于公元前699年或公元前639年的末月晦日,也有可能是祭祀时日;“下鄀”地处丹水下游之商密,与楚国比邻.西周末春秋初,二鄀是并行的.

  关键词:商洛;《商雒鼎铭》;下鄀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8)05-0067-04

《商雒鼎铭》,又名《商洛鼎铭》《鄀公缄鼎》(以下简称“商洛鼎”)等.“商洛鼎”形制为“平折沿、 立耳、 鼓腹、 圆底、 三兽蹄足.颈部一周有六个小扉棱, 扉间饰窃曲纹; 腹饰环带纹, 膝部外侧各出一扉棱”[1].“商洛鼎”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北宋欧阳修《集古录》,后宋人赵明诚《金石录》、董逌《广川书跋》等相继著录之.目前对于该鼎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拟以“商洛鼎”的铭文内容、制作时间及“下鄀”国等基本问题为中心,通过对内容的考释并结合现有相关文献,试对《商洛鼎铭》作一梳理,以期有裨益于商洛地方史的研究.

1 《商雒鼎铭》之铭文

笔者现将宋人关于“商洛鼎”的记载录之如下.

宋欧阳修《集古录·商雒鼎铭》:

  右《商雒鼎铭》者,原甫在长安时得之上雒.其铭云:“惟十有四月既死霸,王在下都,雍公作尊鼎,用追享丁于皇且考,用气麋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雍公不知为何人.原甫谓古丁、宁通用,盖古字简略,以意求之则得尔.而蔡君谟谓十有四月者何?原甫亦不能言也.治平元年中伏日书[2].

宋赵明诚《金石录·商雒鼎铭》:

  古鼎铭,刘原父得于商雒.铭云:“维十有四月.”蔡君谟尝问原父,十又四月者何?原父不能对.吕氏《考古图》云:“古器皿多有是语.或云十三月或云十九月,疑人君即位,居之踰年未改元,故以月数.”余尝考之古人即位,明年称元年,盖无踰年不改元之事.又余则藏《牧敦铭》有云:“惟王十年十又三月.”以此知吕氏之说非是.是盖古语有不可晓者阙之可也[3].

宋董逌《广川书跋·商洛鼎铭》:

  此鼎制甚大,挍以今太府权量,为斤若干,其容若干.铭曰:惟十有四月既死霸,王在下都,雍公缄作尊鼎.原父以丁为宁,其说是也.周既都洛而以成周为下宫,所以异宗周也.谯周《古史考》曰:周公营作下都,则今洛阳.何休曰:周成王所都也.尔或谓周之十四月为夏之二月.元命苞曰:夏以十三月为正.故管子有十三月,令人之鲁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二十八月,莱吕之君请复之语.如此,自是古人书时不必月嗣君未改年以月数计之.刑子才曰:十四月之科,依恒式制、服制,小传尽书以月.此正未成君之制.故昔人谓时王未改年者,其说得之[4].

通过对比如上三则资料,我们可知,欧阳氏和赵氏将此鼎铭文命名为《商雒鼎铭》,而董氏却命名为《商洛鼎铭》;欧阳氏录入了“商洛鼎”的全文兼杂少许考释,赵氏主要就铭文中的“十又四月”作了辩证,董氏不仅记载了商洛鼎的形制,而且对铭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释;对于商洛鼎的发现者,赵氏和董氏均曰“原父”,独欧阳氏曰“原甫”.尽管上述记载稍有异同,但从史源上说,三则资料所采铭文应来自于欧阳氏的《集古录》.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收录了该鼎,并收录商雒鼎的图制以及考释.兹录全文如下:

  惟十又三月既死霸壬午,下蠚雍公戚乍尊鼎,用追享孝于皇且祖考,用气麋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此鼎《考古图》云:“得于上雒.”故宋人又称之为“商洛鼎”.上雒,今陕西商县地,在春秋末年属晋,则下蠚盖灭于晋者也.蠚字从虫虫,下鄀公戚簋作(虫若)从虫,均有意与上鄀示别.盖下鄀后出,既分上下独嫌混淆,且时亦各有去上下字而单称鄀.故于鄀字之结构亦须示别也.“十又四月”当是“十又三月”之伪,下笔过短,盖是锈纹也[5]174A,175A.

对比欧阳氏的记载并参之篆体原文,郭氏将“商雒鼎”称之为“鄀公缄鼎”;“十又三月”,郭氏“既死霸”后多“壬午”二字;欧阳氏谓之“下都”郭氏认为应是“下蠚”,今从郭氏;“作”原为“乍”,其意应通“作”;“丁”当“孝”解,并非欧阳修所释解为“宁”;“且”字当“祖”解;欧阳氏“气”当作“乞”;“糜”当作“眉”,其后内容相同.对比商洛鼎铭之原文,郭沫若之解当为是.

综上,笔者现将“商雒鼎”的铭文断句隶定如下:

惟十有三月既死霸壬午,下鄀雍公缄作尊鼎,用追享孝于皇祖考,用乞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2 《商雒鼎铭》之铭文释义

对于“商雒鼎铭”的铭文内容,现考释如下:

“十又三月”,即十三月.上文中,赵明诚籍借《考古图》之说,云“古器皿多有是语”,却是如此;后又驳斥了“人君即位,踰年未改元,故以月数”之说;而董逌却认为,十四月当为二月,立足点亦是支持“人君踰年未改元以月数”之说.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较为认可“十三月置闰制”.罗振玉是较早提出此说的学者,认为:“十三月者凡四见,殆皆有闰之年也.”[6]对于闰当置于年中还是年末,一般来说,早期是置于年中,武丁之后则是置于年末[7]221,218.故“十又三月”应该是指“商洛鼎”制作的月份.

“既死霸”,古时记日的方式.“霸”也作“魄”,是指农历23日以后至晦日之间;晦日即每月的最后一天,小月为29日,大月为30日.王国维《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谓:“殷周器物铭纪日.”[8]412因此,它应为“商洛鼎”制作的日子.

“下鄀”,即下鄀国.鄀国,是西周时期活动于丹水流域的方国,与秦、楚国比邻[1].春秋初期,分为上鄀和下鄀[9].对于上鄀和下鄀的地望和析分原因,目前学界有三种观点:一是根据出土铭文,认为上鄀在今湖北宣城,下鄀在商密(今河南淅川一带)[5]174A,175A.二是根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杜预之注解,即:“本商密,秦楚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县……商密,别邑,今南乡丹水县.”[10]认为上鄀在今河南西峡以西,商密以北,下鄀在商密[11].三是根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杜预之记载与出土器皿,认为商密为鄀之本宗,居汉水上游为上鄀,下游则为下鄀[12],后下鄀南迁湖北宣城.上述观点均认为,下鄀在商密,这当为学界之共识.其地望应是地跨陕西商洛、河南淅川、湖北宣城三地.因此,它应是指“商洛鼎”制作时所在的国度.

“雍公”.据《左传》宣公十一年杜预注“楚县大夫皆僭称公”,下鄀雍公或是指县大夫.

“缄”为作鼎者之名讳.

“原甫”当作“原父”.按《宋史·刘敞传》:“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13]

“商雒”,地名,北宋时隶属于商州上洛郡.上洛,因居于洛水上游而得名,又称“上雒”.治所为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汉代忌水,改“洛”为“雒”,宋后二字通用.

3 《商雒鼎铭》所见之“鄀”国

2016年,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及《续编》出版并刊布了一些列鄀国的青铜器,主要包括河南南阳贵族墓出土文物、南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及一些私人收藏鄀器,如《鄀公平侯鼎》《鄀公矛人钟》《下鄀唐盘》等.纵观是书所录鄀国器皿,铭文多和《商雒鼎铭》一样都记载了制鼎的时间,如《鄀公平侯鼎》也云“惟鄀八月初吉癸未”[14].很显然,这是对制鼎年代的记述.因而依此可对“商洛鼎”的创制年代作一番蠡测.

“惟十又三月既死霸壬午”中“十又三月”,即十三月,是春秋时期“年末置闰”之表述,时间应为时年的最后一月,即年末月;“既死霸”,应是23日至晦日,也就是23日至29(或30)日;“壬午”一般是纪日或纪年的,因“既死霸”已表明了日子,那么“壬午”理应为纪年.

“下鄀雍公”中“下鄀”为鄀国之一支,与“上鄀”相对.按郭沫若的说法,“下鄀”应是与“上鄀”区分,因而对此鼎的制作时间蠡测须厘清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鄀国分上、下鄀的时间;二是“下鄀”南迁和灭亡的时间;三是上鄀的灭亡时间.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鄀国分为上、下“鄀”的时间,大致在“春秋初期”,即公元前770年以后;对于下鄀南迁,南迁时间应在晋文公五年(前622)至晋文公十四年(前613)间,灭亡的时间,应在楚昭王或楚惠王时期,大致时间应在公元前477年以前;上鄀灭亡的时间应在春秋中期,即公元前600年以前[9].

按郭沫若的说法,之所以分出下鄀,是有意区分上鄀,以示鄀国后有分支.因此可以说,“商洛鼎”的制作时间应在上鄀灭亡之前.再按黄锦前的说法,上鄀灭亡于春秋中期,即大约在公元前637年以前.又据《商雒鼎铭》中言“壬午”,可推测出,其制作年份应在公元前770—630年间的某一年.检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可知这一时间段中的“壬午”,仅有前759、前699、前639三个年份.检阅现有研究,包括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和《续编》以及南阳出土的器皿,大都将《商洛鼎铭》的时间定为“春秋早期”.因此,这三个年份均有可能.

再观已经确定为春秋早期的《鄀公平侯鼎》,其云:“惟鄀八月初吉癸未.” “癸未”继连“壬午”而在其后,故“商雒鼎”应与《鄀公平侯鼎》为同一时代.又《鄀公平侯鼎》在“癸未”后云:“鄀公平侯自作盂,用追享于厥皇祖振公,于厥皇考盂公,用锡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14]2771这与《商雒鼎铭》之内容较为相似.用“鄀”而不用“上鄀”或“下鄀”,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上、下鄀之别在春秋早期,就时间来看,“早期”是一个概数,前后相差也有数百年;从铭文所言“鄀公”、“盂公”和“平侯”来看,应为鄀公矛人之后;《上鄀太子平侯也》中言“皇祖哀公、皇考振公”,可知鄀公上三代应为哀公、振公、盂公.《鄀公平侯鼎》即实指可谓“上鄀公平侯鼎”,时间上应该在“春秋早期后段”,也即上、下鄀初分之时.同时,鄀公平侯当属皇族,其言“鄀”亦是当然.而《商雒鼎铭》应是大夫所制,虽为同时代,但等级差序应循之.二是诚如郭沫若所言:“既分上下独嫌混淆,且时亦各有去上下字而单称鄀.”《鄀公平侯鼎》即是如此.因此,笔者大胆臆断“商雒鼎”创制年代应在春秋早期后段,即公元前699年或前639年,月份和日子应在是年末月23日到29(或30)日.

按欧阳修的说法,此鼎是刘敞在长安时得之于上雒,故称之为《商雒鼎铭》.《宋史·地理志四》云:“商州,望,上洛郡,军事.崇宁户七万三千一百二十九,口一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四.贡麝香、枳壳实.县五:上洛,中.商洛,中下.洛南,中下.丰阳,中.上津.中下.”[15]可见,欧阳修命名此鼎为《商雒鼎铭》,是基于刘敞得之于商州上洛郡,从而简称为“商洛”,以此作为该鼎的名称.

结合上文,再检现有文献,对于鄀,商朝称“若”,已出土的有青铜器《若癸鼎》《亚若癸尊》《亚若癸卣》《若父己2爵》《亚若父己爵》等,从“若”前有“亚”字来看,“若”应是商之“内服诸侯”.西周时期,方称“鄀”,上、下鄀二部.“鄀”国,西周时或为子爵之封地,如《水经注》《路史·国名纪乙》《禹贡·锥指》等皆有记载.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认为,“鄀”国分为上鄀与下鄀,下鄀原为“蠚”,即其所录《下蠚雝公缄鼎》《下蠚公簠》等为证,而上鄀则有《上鄀公敄人钟》《上鄀公簠》等为证.

郭沫若指出,南郡之鄀为鄀本国,故称为上鄀;而金文中有鄀哀公、鄀晨公、鄀公敄等,皆称鄀公,并依杜预所言,云:“楚县大夫皆僭称公.”[5]174A陈朝霞在《从近处文简再析鄀国历史地理》也认为,“上鄀公”是楚国县公之称,由楚国公族担任,按当时诸侯形势[1].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据《下鄀雝公缄鼎》出于上雒(洛),上雒即今陕西商洛市.因此,郭沫若认为,下鄀即在今商密,由宜城而迁,而上鄀在上雒(洛),后被晋所灭,成为晋邑.而陈朝霞《从近处文简再析鄀国历史地理》据西周晚期有上鄀器物《上鄀公敄人钟》、下鄀器物《下蠚雝公缄鼎》,而周共王时期鄀国之物《士山盘》尚只称鄀,到周夷、厉两王始有下鄀、上鄀之分.因此,陈朝霞认为,鄀国分裂为上、下鄀时间在西周中期,夷、厉两王之前,上鄀即今河南西峡县西十五公里丁河古城遗址,下鄀即古商密之地;在楚穆王四年,鄀国叛楚后,楚迁鄀于内地,即今湖北宜城东南的乐乡,两鄀都亡于楚[1].由此可见,郭沫若和陈朝霞都认为,“鄀”国分上鄀、下鄀,而不论是从湖北宜城之鄀迁入还是从河南商密之鄀迁出,可以确定的是,“鄀”国分为上、下二部,当无疑.

但是,细观郭沫若之说,有明显矛盾之处,如“《下鄀雝公缄鼎》出于上雒(洛),上雒即今陕西商洛市.因此,郭沫若认为,下鄀即在今商密,由宜城而迁,而上鄀在上雒(洛),后被晋所灭,成为晋邑”.这二句当中,《下鄀雝公缄鼎》发现于今上雒,“下鄀在今商密”而“上鄀在上雒”显然是矛盾的.那么,下鄀鼎本自商密缘何又到了上鄀之上雒?又鄀国二部之治所与商密和上雒究竟如何区楚?囿于现有文字和出土文献,笔者在此只能管窥,具体情况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深究.

从春秋时期下鄀的地望来看,其在商密,初在丹水下游,后迁往宣城,大致地跨今陕西商洛、河南淅川和湖北宣城.今陕西商洛之一部分应在其辖区内,是下鄀国下辖的行政区划之一.郭沫若将“商洛鼎”鼎命名为“鄀公缄鼎”,显然他是比较赞同该鼎为下鄀公所制,缄应是其名讳,然检鄀国皇室系表,关于其的事迹均不可考,故无法确定,然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该鼎确实发现于今陕西商洛.

4 结语

通过梳理《商雒鼎铭》的铭文、考证铭文内容以及辨析制作时间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系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欧阳修从刘敞处得见一鼎,因得之于当时的商州上洛郡,故欧阳修将其命名为《商雒鼎铭》,“雒”通“洛”.其铭文为:惟十有三月既死霸壬午,下鄀雍公缄作尊鼎,用追享孝于皇祖考,用乞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该鼎约制作于公元前699年或公元前639年,月份和日子应为年末月的23至29(或30)日;因作鼎者缄公的信息今已不可考,故无法确定其与今商洛之关系,存疑.

参考文献:

[1] 陈朝霞.从近出简文再析鄀国历史地理[M].江汉考古,2012,125(6):64.

[2] 欧阳修.集古录:卷1[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0.

[3] 赵明诚.金石录:卷3[M].北京:中华书局,2009:91.

[4] 董逌.广川书跋:卷2[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07.

[5]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系图录考释[J].上海:上海书店,1999.

[6]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6:303.

[7] 陈梦家.殷墟卜辞研究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4:221,228.

[8] 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4:412.

[9] 黄锦前.从近刊鄀器申论鄀国地望及楚灭鄀的年代[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32(4):115.

[10] 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64.

[11] 徐少华.鄀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J].江汉考古,1987,51(3):26.

[12] 陈昌远.《上鄀府簋》与鄀国地望考——河南古国史研究之二[J].中原文物,1991,69(4):11.

[13] 脱脱.宋史:卷319[Z].北京:中华书局,1972:5611.

[14] 吴镇烽.商州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5] 脱脱.宋史:卷89[Z].北京:中华书局,1972:3099.

(责任编辑:耶磊)  

探究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探究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探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