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类论文怎么撰写 和潮州工夫茶道和朱泥壶的传承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茶道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潮州工夫茶道和朱泥壶的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环境、文化、审美的不断变迁,每一门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潮州手拉壶,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例外,如沧海一粟,一点一滴地凝聚成华夏文明的一个分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一把手拉壶,承载着潮州古城的工夫茶文化,凝聚着潮州手工匠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点缀着这座古朴而又神秘的古城.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附加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潮州人称茶为“茶米”,将茶跟米放在同等的位置,可想而知在潮州人们是把茶当成米一样来看待.在日常生活中,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正是因为茶在潮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形成了潮州人的工夫茶文化.实质上,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潮州工夫茶是三位一体的,当今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现代茶道源于潮州工夫茶.这与潮州的喝茶文化息息相关.潮州人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套工夫茶茶具,客来敬茶也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礼仪.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冲上一壶工夫茶,好好品味一番,这便是潮州的茶文化.

有茶必有器,所谓器者,便是冲茶的工具.

要冲出一泡工夫茶,是离不开冲茶的工具,而器作为茶的承载体,在潮州工夫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壶载茶,杯载茶汤,炉烧煨,煨盛水,这便是潮州工夫茶四宝“孟臣罐,若深瓯,红泥风炉,玉书煨”.这四宝凑起来才可以冲出一泡工夫茶来.

朱泥壶,俗称红罐,亦叫冲罐,一般有二人罐,三人罐.但潮州人喜欢三人罐,三个杯,三杯为品.明代陈继儒的《岩栖幽事》一书.“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便是影响后来潮汕工夫茶茶法的一句金句.古人品茶,创造了多样方式,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其中“一人得神”指独饮,可领悟茶之神韵;“二人得趣”指对饮,好友二人促膝而饮,谈茶论壶,妙趣十分;“三人得味”指聚饮,三人共饮是喝茶的最佳组合,俗话说“茶三酒五,三人品茶可品出真味.慢慢地便成为了潮州的工夫茶文化了.

茶壶是茶的载体.就像一个主角跟一个配角一样.要突出主角,配角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配合的好才能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好马配好鞍,茶壶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要考虑其实用性,再者也要契合审美的需求.潮州手拉壶的历史已有300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制壶人在古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让这把手拉壶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与进步.而在这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道路上,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制壶人自身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但传承拉壶的技艺,更要大胆尝试创新,让手拉壶这门技艺生生不息地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潮州手拉壶从清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遵循手工拉坯法(或叫轮制法)成型法则,是最原始辘轳制陶技法.而这种技法离不开圆.虽然这个圆有它的局限,但朱泥壶的内在意蕴是无限的.当壶者已具备成熟的手拉工艺,突破传统的造型法则,结合其他技艺,将手拉壶结合其他技法,在这圆的基础上,圆中求存,圆中求变,圆中求互补.制作出跨界、创新的好作品来.立足于文化自信,放眼未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这也离不开一代壶人的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郑颖,男,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青年手拉壶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自幼得益爷爷郑桐光潮州手拉壶制作环境的熏陶,接触潮州手拉壶的制作工艺,痴迷其中,虚心好学,后结合宜兴拍打成型手法,勇于创作,把个人的理念和灵魂赋予每件作品,追求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所创作的《莲韵壶》获得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银奖等.

(编辑:赵文静)

茶道论文范文结:

适合茶道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茶道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