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相关论文如何写 跟《归去来兮辞》章法接受史论略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这是一篇与归去来兮辞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归去来兮辞》章法接受史论略

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是作为一位高蹈隐士被世人欣赏,其文学价值尚未得到确认和彰显.这时《归去来兮辞》已经为文人熟知,如庾信《小园赋》“虽有门而常闭,实无水而恒沉”句,明显化用了“门虽设而常关”语典.至于北宋欧阳修论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便将《归去来兮辞》的文学价值推崇到极致.然而古往今来的文艺大家多是从隐逸情怀角度欣赏这篇辞赋,其章法结构虽偶有论及,却始终在质疑与剖解中渐变.即如今天在中学教材中普遍以一序四段的散文结构呈现,依然会让教师在阅读与教学中对全文章法产生种种困惑.

《归去来兮辞》的章法委实难解,宋人李格非以“沛然肺腑中流出,彼何较其端绪首尾耶”这样的阐释来避实就虚,承认了其整体感,而无法做出合理解构.清人金圣叹选批《天下才子必读书》,虽多涉各名篇佳构的章法分析,但对《归去来兮辞》只赞其“逐段各自入妙”,并认为“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金批将全文分为十五段,逐段析义,可并未能真正指出章法结构的特点.本文对《归去来兮辞》接受史上关于章法的重要探讨作一简要梳理,并综合各家观点,择善而从,提出将《归去来兮辞》重新分段的建议.

一.朱熹“二篇说”与郎瑛的剖解

明儒郎瑛《七修类稿》转引了宋儒朱熹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评论:“首云‘归去来兮’,中又云‘归去来兮’,了无端绪,疑为二篇.”朱熹“二篇说”实际上就是对章法结构的质疑,具有一定的道理.首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已起兴归田之叹,若依《诗经》行文之理,下文实是在赋归田生活.可是,中间又叹“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确似另成一文,抒发断绝交游之志.

依照“二篇说”,《归去来兮辞》可以断为二篇:一篇写归田生活,通过描述居家生活,表现归隐田园的愉悦闲适,抒发闲情逸致;另一篇写归田生活,通过描述游赏山水和农忙琐事,表现对官场的厌弃,抒发遗世安乐.基于如此认识,朱熹对《归去来兮辞》表现手法的定论是“实用赋义而中亦兼比”,即用赋法表现作者居家、出游、农忙等举止动作,而文中写景的语段,如云腾、鸟翔、木荣、泉流等自然景色的描写,含有比喻意味,可视为诗人自在生活的喻体.

郎瑛沿着朱熹的思路,对“二篇说”的疑惑作了解答.他将全文分为五段,认为从开篇到“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都是赋的起首部分,言将要归田.后接八个四字短句是“铺序兼比”,即进家、携幼是赋,松菊意象为比.第三段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到“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是“铺序而比也”.一面是铺陈居家生活,一面是自比云、鸟闲游.第四段从“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到“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反复序当归之意兼比也”.即山水出游与西畴农作等活动是赋,木、泉重新焕发生机是自比重获新生.第五段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篇末,是在“赋比而结之也”.这里赋出游与耕田,“帝乡”“良辰”之喻只是陪衬,重在收束全文,表现一切随缘、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综合看郎瑛的分析,他对朱熹的疑问只是以“反复”二字带过.如果对郎氏观点作一定敷衍,可以认为中间“归去来兮”的再现是对归田之志的强化,后转入新一轮赋比,在语意和境界上更进一层.郎瑛的分析是合理的,他所切分出的第四段不仅把写景范围由居室扩展到山野,还为触物兴感准备足了意境预设.或许可以认为,郎瑛从辞赋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角度,为朱熹“二篇说”提供了黏合剂,比较成功地保住了《归去来兮辞》的完整性.

二.王若虚“不侔说”与金圣叹的剖解

金儒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多次论及《归去来兮辞》,明确提出了其章法上的瑕疵.云:“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兮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

王若虚在这里指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文章本为归前设想归后生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后却都是回忆内容,全文时态很混乱.金人刘祁在《归潜志》中也转引了一则王若虚的类似评判.刘氏记载,王氏“多发古名篇中疵病”,认为《归去来兮辞》“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不侔说”再一次质疑了《归去来兮辞》的整体感,但与朱氏“二篇说”有着明显不同.“二篇说”固守《诗经》作诗兴后而赋的传统,拘泥于“归去来兮”的起兴效果,所以误会了文章的层进.而“不侔说”不涉及表现手法,只是针对文本内容提出问题.

刘祁的记载与王若虚遗稿的内容略有冲突.王稿认为全文大部分都是回忆内容,而刘文指认王氏将文章后半理解为直述.姑且不论这里将来时、现在时和过去时具体各占多少篇幅.仅从文前小序来看,已落款写作时间是农历十一月.彭泽位于江西,历史上就是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仲冬时节虽可“扶孤松而盘桓”,但料不至于能看见“木欣欣以向荣”,所以仲冬拟归时写孟春既归场景,应纯属通过想象来虚写.“不侔说”这个判断其实是个伪命题,全文并无归后的直述或追忆,王氏理解有误.

王若虚指摘的第二个问题是文末“已矣乎”后连发了三个问句,顺势转入直抒胸臆,可是这里又突然植入了登皋、耘耔等生活场景的描绘,语境上不统一.这个疑问句后来被金圣叹转写成感叹句,感慨“看他恣意插入四句,后来杜工部每每学之”,将其视为章法上有意隔断,在“富贵非所愿,帝乡不可期”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抒情言志脉络间形成顿挫.如此诠释,实在精妙.

杜甫自认风格是“沉郁顿挫”,安旗女士指出此“顿挫”不仅“是由于学习古代典籍的章法技巧所致”,同时也是“由于经历丰富,感情深厚,再加以艺术修养的成熟”.如果将《归去来兮辞》末八句单独拎出视作一首诗,可以从章法和情绪上与杜甫的《秦州杂诗》(其一)作一类比.

秦州杂诗(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此诗写出杜甫逃难至秦州时的触景伤情.仇兆鳌《杜诗详注》解释内容云:“首联赴秦之由,次联入秦之难,三联到秦风景,末联客秦心事.”以此论之,首联表达为自己和百姓生计艰难而感到悲哀,直抒胸臆,至此作一顿,转而挫入颔联回忆入秦州道路的艰难,化实情为虚笔.颈联写景,把“鱼龙水”“鸟鼠山”等实景幻化成活物.尾联回扣首联,续言秦州动乱,久留于此心中焦虑忧愁.

这首杜诗的篇章结构确实如金圣叹所评.《归去来兮辞》末八句先言心志,不愿为官或成仙,次言想象中的出游与躬耕之景,接下来描写登冈长啸与临水赋诗,以洒脱举止透露任真态度,末尾回扣心志,直接表现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其情感流动和章法结构正是略顿复转,顺情势而合于妙处,对杜诗不会毫无启发.

如此看来,金批不无道理.钱钟书先生还另做过补充,认为文章中间的出游与耕田之事属于未归前的想法,文章末尾的“耘耔啸咏”属于抛弃官场、回归田园的重申,二者语意似同实异,王氏误将其混为一谈.

三.余诚“三段五层论”与重排段落的建议

清代余诚《古文释义》对《归去来兮辞》章法曾有一段详细评点,云:“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面尽本此抒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次,而上面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可寻,读者当细绎之.”

分析余诚的观点,他将全文视为三大部分.开篇兴叹田园将要荒芜,明提归隐之志,卒章以顺随自然、乐天安命态度收束,中间记叙、描写部分上应“田园”的书写,下引“乐天”的抒发.

余氏云“顺提文法”,明确了后文内容围绕的要点是“田园”,他据此将全文分为五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叙在官定归计之始”,此为未归前的决心.第二层为“问途”四句,“叙归途水路之行”.第三层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到“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写返家后的“园中之乐”.第四层从“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写返家后的“田中之乐”.把三、四层视作分述园乐和田乐,这种概括也算是对前人“二篇说”“不侔说”的明确证伪,很有启发意义.至此可以认为,第二次感叹“归去来兮”,从情感上具有反复强化的效果,在内容上能将园乐和田乐不同的内容衔接,于章法上具有过渡效果,恰似后世词中过片处饰以繁声,这里也另引出“焉求”仕途的反问.

“已矣乎”叹后为第五层,余诚评曰:“‘乐夫天命’是一篇结次.盖能如此,方可委心任去留,而不为形役.‘复奚疑’三字足见归来一着见得明,拿得定,放得下.此生至死之日无烦再作意.与篇首‘悟’‘知’‘觉’三字遥作应,章法妙绝,此一段明所以归之意以作结.”综合余氏的阐释,全文实是要表现乐天安命的情感态度,而用“倒装文法”在未归时先言归后之乐.惟有虚写出乐得真实,才可以更好坐实归得真诚.

其实,倒装文法也算是作文的传统章法,比如《孟子自范之齐章》:“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汉代赵岐解释为:“孟子之范,见王子之仪,声气高凉,不与人同.”误解了孟子到齐都与见齐王子时间的先后顺序.到清代阎若璩《四书释地》才作了正解,云:“盖孟子本往齐都,实从范邑起程,未至齐都而于范邑望见齐王之子,乃倒装文法.”阎氏明确了《孟子》是用倒装文法,先言已到达了齐都,后倒回去言在范邑望见齐王子之事.而《归去来兮辞》又与此有所不同,与其说是倒装文法,先想象将来生活再吐露现在心情,还不如说是卒章显志,于文末将思想情感和盘托出,直言不讳呐喊出“乐天”心态.

虽然余诚的分析尚有商讨的余地,但其分段较今天通行的四段式更加合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亦指出从“问途”一节到“亦崎岖而经丘”一节,“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如果以余氏的“三段五层论”将《归去来兮辞》重排段落,按照未归定计——想象归途——虚写园乐——虚写田乐——重申归意的思路,将全文分为五段呈现,或许更利于读者披文入情,领略该散文的恒久魅力.

参考文献

[1]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陶潜,龚斌.陶渊明集校笺.2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余诚,吕莺等.古文释义[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4]张国光.金圣叹批才子古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5]赵岐,孙奭.孟子注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课题:六安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立项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LA201703)前期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六安市城南中学)

归去来兮辞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归去来兮辞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归去来兮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论文谢辞范文

2、论文谢辞

3、毕业论文谢辞